著名摄影师周顺斌光荣入选世界百位杰出贡献摄影家!

秦振泉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近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摄影术诞生180周年,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举办的《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世界优秀摄影家评选工作已于日前结束,从基建工程兵走出的老战友、著名摄影师周顺斌光荣入选世界百位杰出贡献摄影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本此《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的参评对象主要针对自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在国际、国内摄影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特殊贡献的摄影家。本次评选工作的评委由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国际摄影联盟国际联盟常任主席、秘书长约安尼斯·利库里斯(Ioannis Lykouris)、前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主席迈克尔·普里查德(Michael Pritchard)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树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朱宪民、中国著名摄影家张桐胜、解海龙、华光职业学院荣誉校长杨恩璞等九位担任。评选分为“80位特殊贡献摄影家”、“100位杰出贡献摄影家”和“180位优秀摄影家”三个评选单元。</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周顺斌,四川武胜县人;深圳电视台著名摄影家,现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深圳摄影家协会顾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十年代初,他随基建工程兵部队南下深圳参加特区建设,在生活工作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深入部队施工一线为战士和特区建设者拍照。为记录基建工程兵在特区建设中的丰功伟绩,讴歌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拍下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摄影作品,为宣传深圳特区起到了积极作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代表作《升》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升》同时获得广东省鲁迅文怀艺一等奖、深圳十年首届大鹏文艺奖,《职工考场》获得广东省新闻展一等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2018年「庆祝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活动中,他创作的百余幅反映深圳特区的摄影作品在深圳卫士、广东卫士、湖南卫士和中央电视台4个频道先后播出。同时也以“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的专题报道登上了《中国日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杂志和《中国摄影家》网站;去年一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献礼影片《照相师》中的演员刘北方的人物原型就是周顺斌;今年央视综艺频道和深圳卫视于大年初二播放了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节目,周顺斌于1984年6月拍摄的一幅照片《升》出现在了节目现场,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邀请了《升》 照片中的原型人物邹洪涛一家三代到晚会现场给全国人民拜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顺斌,四川广安武胜县人。1953年7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到基建工程兵一支队5团。1981年3月随1团进入深圳。部队撤销前为冶金指挥部深圳指挥所政治处宣传股新闻报道员。1983年9月部队集体转业时在市一建公司工作。1984年调入深圳电视台任摄影记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全国摄影界说到周顺斌,不会没有人不知道,反映深圳早期建设场面的照片,很多出自于他的手。比如说,他的《南下深圳》,一队背着背包的基建工程兵官兵,刚从闷罐车下来,脚踩在深圳的土地上,这是一张代表基建工程兵二万人风貌的经典照片。不知道被多少报刊和杂志刊登过。再比如说,他的拍摄的一张名为《升》的彩色照片,两座正在建设的两座大楼中间,一名战士挺拔地站着,张开双臂冲向蓝天。好像他是工地的指挥者,他的双手像交响乐团指挥的指挥棒,平面的城市在指挥棒的指挥下迅速长高成为立体的城市。这幅照片在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比赛中获得金奖,实现了深圳摄影作品首次获得全国金奖零的突破。深圳摄影界的大家江式高对这张照片如此评价:"就单幅照片来说,《升》的见报率、播放率、点击率、发行率、展出率、收藏率,遥遥领先,是别的照片难以与之匹配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像周顺斌这样一位深圳摄影界的奇才,如果说他刚到深圳时还不明白如何操作照相机,不懂得如何安装胶卷,很多人可能认为是开玩笑,但这确实是实情。周顺斌是1981年3月随着一支队一团最早进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战士中的一员。当时他是团的新闻报道员,面对日新月异的深圳工地面貌,部队领导认为应该拍摄一些照片,留下一些图片记录,需要有人负责摄影工作。这位领导找来周顺斌,问他能不能兼着做摄影工作?周顺斌一口答应下来,军人就是这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找理由推辞的习惯。但他当时确实不知道如何使用相机,那天中午他不睡觉,赶到东门老街的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摄影指南的书,然后就按照书中的方法开始学习照相技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使用的第一个相机是国产海鸥牌120相机,第一次釆访拍摄到的场面是领导们在竹棚里召开会议,第一卷胶卷拍完后还要自己负责冲洗,没有暗房设备,他与同事等天黑以后钻进一间没有窗户的铁皮房里进行操作。由于深圳天气炎热,显影液的温度掌握得不好,胶卷冲印岀来一看,有的模糊不清,有的黑乎乎,还好选出了几张可以用的照片,几个人惊喜若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以后,周顺斌就算是专业的摄影记者了,他每天背着相机四处釆风,尘埃土飞扬的工地上战场士们盖起了一座座高楼,烈日暴晒中干活的战士们汗如雨下,干活干得口干舌燥就是趴在水沟边喝水,干活后没有洗澡间就站在井边用水桶冲凉,精力过剩的小伙子们辛苦工作后还要打一切篮球,晚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各种工作生活的瞬间都被仙……收进了镜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照片越来越珍贵,从他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早期的火热生活,精彩的建设场面,动人的生活瞬间。就是在他连续多年记录的画面里,我们看到了这支部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历程;周顺斌也随着其作品影响力日盛,而成为深圳著名的摄影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采访周顺斌时,笔者他讲一讲那张著名的《升》是怎么拍出来的?他讲述说:"那是1984年的夏天,我骑着我那辆破旧的五羊牌自行车来到了红岭大厦的工地,这栋大厦是我们部队承建的。我经常来这个工地转转,看着这栋大厦一层一层地变高,终于大厦的主体竣工了。那天我站在大楼下,仰望天空,只见两栋高楼直插蓝天,很有气势,我十分兴奋,因为终于找到了要表达深圳特区建设成就和深圳速度的形象。但我观察许多,按不下快门,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对了,是取景框里缺少人物,大楼再高,是人建起来的;蓝天背景中红岭大厦是那样的雄伟,但是建设大厦的战士才是英雄。我想起战友邹洪涛,他是工地安全员兼吊车指挥员。现在正在地面上指挥大吊车。我等了两个小时,等他忙完工作,才与他商量让他摆出指挥吊车的手势,我屏住呼吸,咔嚓一声,完成了这幅作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周顺斌在参观一个关于深圳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的摄影展时,遇见了战友刘坤德,触景生情刘坤德问他:"你拍了那么多我们基建工程兵的好照片,为什么不集中出版一个作品集"?刘坤德有点惊讶地说:"你为基建工程兵早期创业拍摄了那么多珍贵的照片,不出作品集太多可惜了。我们支持你出……"刘坤德又说:"出版你的作品集,其实不完全是你的私事。你的照片记录的是深圳早期的拓荒史,出版作品集是要让基建工程兵当年艰苦创业的精神传承下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将摄影集编辑得更好,周顺斌请著名摄影家、深圳特区报原摄影部主任江式高帮助策划、并且亲自撰写前言,题目叫"一张照片,一支队伍,一座城市,一段历史"。这16个字对这部摄影集做了非常精彩,十分贴切的概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顺斌也希望笔者在他的作品集中写"后记"。我在文章中写了这样几句话:"周顺斌的照片,是历史的记录,是艺术的瑰宝,是精神文明的图解。"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有了这些照片,更显得生动,具体、真实、亲切。通过他的镜头,精彩的场面定格,珍贵瞬间变成永恒,难忘的过去再现,流逝的时光不朽。"</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微平台荣誉总编辑刘坤德、原基建工程兵著名摄影家周顺斌等在南极冰川展开一面鲜艳的“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红旗</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收 藏 的 记 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岁月的沉沙,可以改变世间万物的形貌时间的流水,可以冲刷掉金石镌刻的碑记,浮世的喧嚣遮盖了多少悲壮的呐喊,闪烁的霓虹淹没了多少拽曳的烛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年,说不上漫长,20年,也算不得遥远,然而,只因这世界变化太快,仿佛一夜之间,绵延千百年的古镇就被一座城市送进了历史。留下的,只有记忆,记忆,写在老一辈创业者的脸上,那刀刻般们皱纹记录着当年的烈日和风霜,记忆,写在爸爸妈妈的旧影集里,那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贮存着长辈的青春和梦想。记忆,写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上一一一不必问哪一砖瓦属于他、哪一根立柱属于我,哪一片地基属于你,那是我们一代人的血汗,是拓荒牛们献给这座城市的一点心意。记忆写在每个深圳人的心底,不一定轰轰烈烈,不一定惊天动地,不一定有什么曲折复杂的情节。也不一定有什么催人泪下的故事,记忆像一条淙淙流过的小溪,记忆像一片悠悠飘去的白云,记忆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时间的定格,记忆是一串难以忘怀的经历的拷贝,人生因有记忆而丰富,历史因有记忆而深邃,城市因有记忆而厚重,世界因有记忆而精彩,因此,每一个深圳人都应当收藏自己的记忆,包括我们目之所见、手之所为、身之所历、心之所想,这是因为:我们生而有幸,赶上了一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深圳亲身参与着,至少是亲眼见证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腾飞、生活的变迁、城市的发展,我们与这片红土地同忧共乐,休戚相关,我们收藏记忆,就是收藏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收藏记忆,就是收藏深圳人20年来所走过的人生足迹,是的,我们正是靠着收藏记忆,才复原了过去的足迹,我们复原过去的足迹,正是为了以更加坚实的步履迈向新的世纪!</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