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爱行(三)

车前草

<h3><br></h3><h3><b>早晨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不知什么时候下起雨来,车前的雨刷不停地划动,两小时后到达英国的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时雨还未停。今天我们来到一堆神奇的巨石面前,来见识一下几千年前留下的一个谜团。</b></h3><h3><b><br></b></h3> <h3><br></h3><h3><b>这块牌子说明:这个巨石阵是个史前的神庙。这些巨石是在大约4500年前堆垒而起。巨石阵在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这些石头是根据太阳运动的方向而排列的。</b></h3><h3><br></h3> <h3><br></h3><h3><b>据说在公元1130年,英国的一位神父在外出时,偶然发现了巨石阵,从此这座由巨大的石头构成的奇特古迹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b><br></h3><h3><br></h3> <h3><br></h3><h3><b>后人评说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过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b></h3><h3><b><br></b></h3> <h3><br></h3><h3><b>最近公布的消息称巨石阵下方存有15处未知的纪念碑体。科学家之所以给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传感器探测到巨石阵下方存在物体,存在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比如宗教仪式。古人将太阳升起、落下与某种仪式结合起来,以供当时的人们“朝圣”。</b></h3><h3><b><br></b></h3> <h3><br></h3><h3><b>离开神秘的巨石阵,车子向伦敦的西北方向开去。</b><br></h3> <h3><br></h3><h3><b>按照行程,下一个景点应该是牛津的基督堂学院。</b></h3><h3><b><br></b></h3> <h3><br></h3><h3><b>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基督堂花园。</b><br></h3><h3><b><br></b></h3> <h3><br></h3><h3><b>再往前走,看到一块红牌子。基督堂出现在前方。原来基督堂就是基督堂学院!站在这所将近有500年历史的学府面前,一所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The House”面前,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b></h3><h3><b><br></b></h3> <h3><br></h3><h3><b>很遗憾我们并未入内参观,只是在门洞里瞻望了一会儿。听说影片《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大礼堂就是取自这所学院。</b></h3><h3><b><br></b></h3> <h3><br></h3><h3><b>教堂的塔尖据说是英格兰的第一个尖顶。基督堂建筑的延续特点,深蕴英式文化理性精神。英国历史上也有内战、权力斗争、宗教纷争、改朝换代、并爆发过革命,但全社会都视文化极其传承有宗教般神圣不可侵犯之尊。其它一切都不能凌驾文化教育之上。英国的大学都是独立自治的机构,即使是英国历史上最激进的政治领袖,掀起英伦史上罕见的革命风暴、争战杀伐绝不手软的克伦威尔,对曾是敌手根据地的英国文官最高殿堂牛津大学,仍坚决保护其独立发展,使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能持续稳定发展,至今居世界前列。</b></h3><h3><b><br></b></h3> <h3><br></h3><h3><b>牛津城观光巴士,</b></h3><h3><b><br></b></h3> <h3><br></h3><h3><b>牛津城市政厅。</b></h3><h3><b><br></b></h3> <h3><br></h3><h3><b>穿过几条马路,远远看去牛津大学那座像城堡式的图书馆露出了它的尖顶。这是我们今天参观的重点景观。</b></h3><h3><b><br></b></h3> <h3><br></h3><h3><b>根据有关材料,牛津大学共有100个图书馆。这座牛津大学总图书馆于1602年正式建立,但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仅次于大英图书馆,藏书约650万册。</b></h3><h3><b><br></b></h3> <h3><br></h3><h3><b>然后放了我们半小时,在图书馆周围走走,虽然未能入内参观,能感受一下书卷的的氛围也好。</b></h3><h3><b><br></b></h3> <h3><br></h3><h3><b>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草坪上留影。</b></h3><h3><b><br></b></h3> <h3><br></h3><h3><b>穿过一个门洞,是博德莱安图书馆。创始人是R.B.C.Bodley。</b></h3><h3><b><br></b></h3> <h3><br></h3><h3><b>这一座是西部图书馆,这里转来转去都是图书馆。</b></h3><h3><b><br></b></h3> <h3><br></h3><h3><b>老式的邮箱是牛津的一道风景。</b></h3><h3><b><br></b></h3> <p><br></p><p><b>这是牛津大学的十大景点之一-叹息桥</b></p><p><b>带有满满的古典气息的这一建筑是1914年的作品。据说校方把此定为叹息桥,是为了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也有人说,校方总是让犯了错误的学生站在叹息桥下反思,为自己的不作为感到遗憾。</b></p><p><br></p><p><br></p> <h3><br></h3><h3><b>转回到图书馆门前,再拍、拍、拍!能到这里来看一看是幸福的,满足的!</b></h3><h3><b><br></b></h3> <h3><br></h3><h3><b>牛津城内多塔状建筑物,故又得名“塔城”</b></h3><h3><b><br></b></h3> <h3><br></h3><h3><b>在牛津城,到处可以看到古老、精美,不知名称的雕刻作品。这些半身雕像最早雕刻于1662年至1668年谢尔登剧院建成期间,如今新的雕刻还在不断代替旧的雕刻。作为牛津千禧项目之一,学生可以画出他们认为能够代表牛津特色的画作,获胜的设计可以被雕成石像,作为牛大二十一世纪的首批石像,延续着大学城的伟大传统。</b><br></h3><h3><b><br></b></h3> <h3><br></h3><h3><b>英国有句民谚:“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就作为参观牛津大学的结束语吧!</b></h3><h3><b><br></b></h3> <h3><br></h3><h3><b>林语堂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乡村。我觉得这句话到现在还是不过时。</b></h3><h3><b><br></b></h3> <h3><br></h3><h3><b>我们来到英国Costword地区的一个小村庄。</b></h3><h3><b><br></b></h3> <h3><br></h3><h3><b>虽然天色暗沉沉的仍然能看到五彩缤纷的花朵,绿草茵茵的小山坡。</b></h3><h3><b><br></b></h3> <h3><br></h3><h3><b>精致古朴的老房子掩映在花团锦簇中,使人仿佛来到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中。</b></h3><h3><b><br></b></h3> <h3><br></h3><h3><b>古老的石头上长满青苔,好像在叙述着古老的童谣。</b></h3><h3><b><br></b></h3> <h3><br></h3><h3><b>“私家花园,闲人莫入。”但淳朴的主人还是让我们进去拍了张照片。</b></h3><h3><b><br></b></h3> <h3><br></h3><h3><b>小桥流水人家,鸡犬相闻诗意村庄。莎士比亚称英国是“另一个伊甸园,半个天堂”,我把它用在英国美丽、静怡的乡村。</b></h3><h3><b><br></b></h3><h3><b><br></b></h3> <h3><br></h3><h3><b>最后来到莎士比亚的出生地,伦敦以西的斯特拉福特镇。</b></h3><h3><b><br></b></h3> <h3><br></h3><h3><b>亨利街的路口郝然矗立着莎翁喜剧《皆大欢喜》里小丑的雕像 O,noble fool! A worthy fool! 石碑上刻了这句经典台词。</b></h3><h3><b><br></b></h3> <h3><br></h3><h3><b>威廉·莎士比亚是位伟大的戏剧家,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其中的代表作有《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威尼斯商人》和《驯悍记》、154首14行诗和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被翻成好多种语言,并被搬上各国的舞台,广为人知,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b></h3><h3><b><br></b></h3> <h3><br></h3><h3><b>背景是莎翁的故居,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就出生在这栋楼里。七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在那里读了六年书,由于父亲的破产导致他很早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83年与农民之女安妮·海瑟威结婚。在1588年开始写作,他写的剧本常常在宫廷中演出。他的早期作品《亨利六世中下篇》、《罗密欧与朱丽叶》、《鲁克丽思失贞记》、《仲夏夜之梦》等;中期的作品有《哈姆雷特》、《十四行诗》、《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晚期的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和《亨利八世》。</b></h3><h3><b><br></b></h3> <h3><br></h3><h3><b>九月底应该还不算是旅游的旺季,但是来瞻仰莎翁故居的游人还是不少,大家对这位为世界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的伟人表示深深的敬意。</b></h3><h3><b><br></b></h3> <h3><br></h3><h3><b>这是故居内的陈设,当时莎士比亚在伦敦的二十多年间,他的妻子安妮·海瑟威带着孩子在这里居住,直到1613年,莎翁退休回到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三年后逝世,那年他才52岁。他的诞生日和忌日在同一天。</b></h3><h3><b><br></b></h3> <h3><br></h3><h3><b>这是演员在莎翁故居的院子里演莎翁的戏剧。</b></h3><h3><b><br></b></h3> <h3><b><br></b></h3><h3><b>十七世纪剧坛名人本·琼生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b></h3><h3><b>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尽头到那一尽头”。</b></h3><h3><b>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迹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b></h3><h3><b>卡尔·马克思认为莎士比亚在他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与之相比。</b></h3><h3><b><br></b></h3> <h3><br></h3><h3><b>离开莎翁故居,车一路向曼彻斯特行去。中途休息也要在阳光下臭美,因为觉得阳光越来越宝贵了。</b></h3><h3><b><br></b></h3> <h3><br></h3><h3><b>曼联俱乐部墙上的这张图说的是1958年发生的慕尼黑空难事件,8名曼联球员及教练丧生。墙上是这些球员的照片和名字。</b></h3><h3><b><br></b></h3> <h3><br></h3><h3><b>在曼联俱乐部门前,今晚有比赛。</b></h3><h3><b><br></b></h3> <h3><br></h3><h3><b>守卫森严!</b></h3><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