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苦“磨”来——《牛和鹅》磨课纪实

娜Νà🌻

<h3>——每个努力的瞬间,都值得被记录。致为梦想奋斗的我们!</h3> <h3>  近日,我校教师王静喜获县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回首整个参赛过程,我们一起:困惑过,焦虑过,矛盾过,激动过,兴奋过,快乐过……</h3> <h3>  9月17日,接到县优质课评比的通知,在确定王静老师为讲课人的同时,我们以刘维伟副校长为核心的磨课团队就开始了工作。大家一起精心选课,课题确定为《牛和鹅》,这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是部编版教材新增的“特殊”单元。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寻,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探索,更是大的挑战!<br></h3> <h3>  9月25日,王静老师进行了第一次试讲,遗憾的是团队成员要轮流参加县大集备活动,没有集中起来现场评课。但网络方便你我他,我们的磨课群中,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已至深夜……</h3> <h3>  9月29日王静老师第二次试讲。下午1:50开始,磨课团队全体成员经过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反复讨论,把王静老师原定的教学思路“用学习批注来理解课文”,修改为“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确定批注的几种角度:“提出疑问”“记录感受”“评点写法”。制定了精准的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h3> <h3>  10月5日,国庆节假期中,磨课团队成员放弃休息,再次进行集中研讨。历经五个多小时的反复推敲。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终于确定了大致的教学流程。晚上六点多,我们踏着夜色回家。王静老师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去继续加班加点,细致设计出具体教案,并制作课件。</h3> <h3>  10月9日,王静老师用修改的新教案进行试讲。课堂目标明确了,思路清晰了。但是环节衔接不流畅,评价引导不到位,学生对批注方法的学习不太扎实,融合阅读效果有待加强。还有诸多不完美,需要修改!</h3> <h3>  课后,又一轮近两个小时的打磨。确定课堂大致流程不变。本次任务就是敲定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探讨课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思考对策。</h3> <h3>  10月10日,为感受比赛氛围,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学校领导安排到报告厅试讲。同时试讲的还有其他参加县讲课比赛的学科老师,各组磨课活动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报告厅成了全校最吸引人眼球的舞台。</h3> <h3>  晚上,带着怎样才能保证更好的课堂效果的思考。我和王静老师从教案的第一句话开始研讨,针对课堂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对教师语言进行精心预设。</h3><h3> 路灯拉长了我们疲惫的身影,也记录了我们回家的时间——晚上九点。</h3> <h3>  10月11日,报告厅第二次试讲。</h3> <h3>  下午,磨课团队成员再次在集备室研讨。针对板书、课件细节以及课堂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完善。</h3> <h3>  10月12日,开始脱稿试讲。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一个语调的变化,一个动作的更改,一个眼神的流动,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h3> <h3>  10月13日,周日。磨课团队QQ群仍旧讨论热烈。王静老师一点一点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中的细节。</h3> <h3>  比赛!</h3><h3> 带着整个团队的期盼,带着学校对老师的支持,王静老师走上赛课讲台。磨课团队的老师们身在台下,心在台上!几双眼睛紧盯着老师,盯着学生的课堂反应。整整四十分钟,笔记上一个字也没写,手心里捏了一把汗。终于,课顺利结束了,我们也好好地舒了一口气!</h3><h3> 然而,赛课完成并不是结束。回味整个参赛过程,如果时间再多一些,如果练习再多几次,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一等奖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对课的完美追求让我们依然在路上……</h3> <h3><font color="#167efb">  一堂好课,如茶,苦而后甘,令人回味;如酒,绵而后劲,叫人道爽;如泉,清而味淡,能品一生。</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然而,哪堂好课不是磨出来的?有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迷,才能收获“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快乐!</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我们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我们一起——</font></h3><h3><font color="#167efb"></font> 我们一起走在语文路上。携手并肩,迎接这一路繁花似锦!</h3>

王静

试讲

磨课

老师

课堂

团队

我们

批注

报告厅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