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中心大厦随想

芥豆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上海中心大厦</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云天直上有楼台,胜日光临曙色开。</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江中有鸟波涛涌,</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两边风景入屏来。</span></h3> <h3>上海的早晨曙霭初散,秋衣薄凉,秋色迷人,站在上海中心大厦的顶层额手远眺,果然是:大气、开放、从容;十里洋场烟花,一派祥和瑞泰。</h3><h3><br></h3><h3>真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第一次领悟了这个世界不只有世俗和苟且,还有诗与远方。</h3><h3><br></h3><h3>黄浦江曲曲弯弯,只有站在这127层的视角高度才能把它的全景尽收眼底。居高临下,俯视上海的母亲河有着不一样的景色:像玩具一般的航船无声无息,鱼贯而行;而马路上的汽车像甲虫般的龟行跬步,蜿蜒而行,带着人们开始了匆忙的一天。</h3><h3><br></h3><h3>遥对浦东拔地而起的琼宇,曾经称雄一时,立着希腊柱、挂着马赛壁画,充满异域风情的巴洛克式建筑,也不得不安静低调、俯首称臣,以掩盖以往的峰芒。</h3> <h3>如果参观仅为登高赏远,仰望星辰和远方,那未免太显浅薄!</h3><h3><br></h3><h3>所谓随想,也只能直至津要,讨论它的光鲜外表背后有温度的故事,才是本文的主题。</h3><h3><br></h3><h3>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这三座一地所生,三足鼎立的超级摩天大楼,不仅是陆家嘴上空天际线的最美风景,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近三十年关系的深度缩影。</h3><h3><br></h3><h3>关于上海中心大厦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的体制优势,政府的政治智慧,民族情怀,以及以上海为代表的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凡往事。</h3> <h3>这个故事得从1992年说起。那一年的春天,总设计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并一路在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史称“92南方谈话”。</h3><h3><br></h3><h3>3月26日,《深圳特区报》以“东方风来春满眼”为题率先进行了重点报道。</h3><h3><br></h3><h3>1990年初,中央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光投向了上海,把新的改革试验田圈定在了黄浦江以东那1210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1992年10月11日,也就是总设计师“南方谈话”半年之后,已经酝酿两年多的浦东新区规划正式获批。</h3> <h3></h3><h3>初次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感情是复杂的,离开童年的故土几十年了,离开越久,怀旧越深。新环境早已物是人非,事过境迁。</h3><h3><br></h3><h3>那时,每年的暑假我几乎都是在家住浦东的姨妈家度过的。对于一个出身市中心的孩子说,浦东那小桥人家、翠竹绕环的江南水乡,如轻纱笼月、梦牵魂绕。</h3><h3><br></h3><h3>1950年前后,那时的浦东只是一个地域称呼,当时还不是行政区划,沿江周家渡(浦东区是1958年成立,划归上海市)一带的街道,大多数是江苏移民,靠码头上打工生存。</h3> <h3>那时,正是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江上还没有大桥,也没有轮渡。东西来往,坐乘的是木蓬船,每次十几个人。从老白渡过江大約半个小时。<br></h3><h3><br></h3><h3>在南京路外滩至十六舖一带,充满异域风情的万国大楼群与数以千计的木帆船形成鲜明的对照。沿江一带都是码头仓库,工人们有翻身感,到处可以听到码头上工人搬运时哼着伊伊呀呀调子;到处可以看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的场面;到处有爽朗的笑声,脸上满满的主人翁的豪情。</h3><h3><br></h3><h3>大批渔船停靠在十六舖、新开河一带,人头挤挤,鱼贯而行的人们形成一庞大的交易市场。</h3> <h3>那时生活是很艰苦的,大多住房简陋,三代人同住十平方的房间很普遍。不仅是浦东,在浦西,常年看到,很多外地人因没住房,整家老少一起冻死在马路上,一家人紧紧抱着,草芦围着,外露着光脚芽。在四明公所,每年安葬很多这样的死者。那时我已记事,常常忍不住泪下。很多人抱着上海是天堂的想法,并不了解上海本身就是居住极其困难。</h3><h3><br></h3><h3>临近东海一带,是南汇、川沙的乡镇,居住着原属江苏省的农民。他们住房简陋、很多是草房;他们感恩解放,渴望改善生活,但当时生产工具落后,基本靠人力;他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地耕种着这一未开发的处女地。</h3><h3><br></h3><h3><br></h3><h3><br></h3> <h3>历经六十几年的建设,黄浦江上早已大桥飞架;江底隧道横贯,真是:</h3><h3><br></h3><h3>楼衔旭日苍桑变, 村野风光已不见。</h3><h3><br></h3><h3>我的几个表兄妹都住进了花园小区,我妹妹住在中国馆附近,那是世博会最好的地方。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浦东新区的增加值,是2000年的5.11倍。浦东已为中国二次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也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个窗口。</h3><h3><br></h3><h3>站在上海中心大厦的顶层看苍穹浩渺、楼宇千重,难免心潮起伏,想到的是千军万马,投入改革开放的浪潮的壮丽图景。而这鸿图伟业早就在“九二南方谈话的”构图之中。<br></h3> <h3>人们常常是事后诸葛亮,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偏是圈定上海的浦东为经济特区,对其中的玄机其实是有所不知。</h3><h3><br></h3><h3>从高空视角不难看出陆家嘴就是一块江水怀抱的三角州。单从地域角度看,那就是一快绿绕水抱、玉带环腰的宝地。</h3><h3><br></h3><h3>如若研究一下日本、英国的历史、地理,就会了解,发达国家,大多是岛国,大多有得天独厚的地域风水,没有复杂的地缘矛盾的干扰而得以长足发展。(不像我国是大陆地缘有二十一个邻国且有长期的历史纷争)当然,这只是考量的一个方面。</h3><h3><br></h3> <h3>据报道,2006年9月上海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上海中心的项目招投标,包括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KPF建筑事务所等一众国际顶尖公司都提交了设计方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也组织了集团内部的设计单位加入竞争。</h3><h3><br></h3><h3>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及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竹笋”方案入围。最终,经过评选,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中标,大厦细节部分深化设计以“龙型”方案作为蓝本,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施工图出图。</h3> <h3>从外观上看,上海中心就像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寓意着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h3><h3>设计方案之所以中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因为中华民族也被称之为龙的传人。</h3><h3><br></h3><h3>另一方面,龙,从感情上更具有号召力,是民族之魂,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大统一,形成合力的精神寄托。</h3> <h3>有趣的是,坊间有好多说法。金茂大厦的设计者以西湖的宝塔为蓝本,取的是“宝塔镇河妖”的意思。但有人说它的外形像一把古代兵器——锏。</h3><h3><br></h3><h3>锏没有刀剑那样的锋利刃口,出锏的主要目的,不是致对方于死地,而是打断兵器,使其废掉,从而制服敌人。</h3><h3>因此,锏也体现了中国人并不是那种好斗嗜血的性格。同时,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门神尉迟恭手中所握的法器,正是十三节水磨钢鞭,也就是民间版的“亢龙锏”。金茂大厦像武士日日夜夜守护着身边的“真龙天子”。</h3><h3><br></h3><h3>这些故事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透视中华民族文化,渗透着老百姓的民族情怀!</h3> <h3>从上海中心大厦从出资、开发、建造,落成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体现我国建筑业的先进水平以及工人阶级的品质。</h3><h3><br></h3><h3>首先开发企业也可以看出,此次超级摩天大楼建设的背后,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政府的意志。</h3><h3><br></h3><h3>上海中心大厦的开发商是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公司,清一色的国有资本。关键时刻,堪当大任者,非实力强大的国企莫属。再一次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h3><h3><br></h3><h3>相比之下,日本出资建设的环球金融中心是九七年开工的,开工后即遇到亚洲金融风暴,烂尾了八年,至二零零五年重新开工后又经历了一波三折,才建成。</h3><h3><br></h3><h3><br></h3><h3><br></h3> <p>其次,从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历程看。像这样的超级工程,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是极具挑战性的。</p><p><br></p><p>我看过一个视频的解说,这个工程的难度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它的基础大底板浇筑施工的难点在于,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p><p><br></p><p>这项超级工程不断遇到困难。不论是设计本身,还是建筑本身的地基。不仅仅是设计图那么简单。图纸必须尺寸精确,地基浇筑的材料必须经过科学计算,严格配料,配合上海的地质,气候,要求,每一步来不得半点差错。</p><p><br></p><p>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一个出来。</p><p><br></p> <p>像这样的超级工程艰巨性,体现了我国建筑工人的高水平、高品质。你会感叹,最聪明的人不是只会拿笔的文人雅士,而是这些人。数百名工人轮班不间断工作,几十小时连续作业,每天重复着枯燥、繁复的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默默工作,体现了传统工匠精神、务求尽善尽美。这种毛泽东时代延续至今的品质,(不是为钱)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想象的。</p><p><br></p><p>岁月静好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但是没有几番寒彻骨,哪来春暖花开?上海中心大厦这道风景线,也是出现在风雨之后。选择在世界经济一片寒冬的2008年底开工,迎难而上,是一种亮剑;是希望通过这个超级摩天大楼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p> <p>金茂大厦代表了中国经济的茁壮成长,上海中心大厦则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强势掘起,临港自贸区特区的标准再次升级——吹响的则是中国深入改革开放的号角。</p><p><br></p><p>秋阳下,仰望它修长的身影;秋风里我疏理着思路,心头忽觉得明亮,只因有诗与远方。</p><p><br></p><p>再次近距离仰望这栋大楼,与它共享这块土地,头顶同一片蓝天,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是一种时代感,一种自豪感,而秋光里若隐若现的诗与远方,不正是临港的滴水湖上升起的太阳吗?</p>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才盘曙日黄龙起, 又绕晚霞临港烟。<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淌银流华贵地, 华夏子孙梦百年。</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