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四站 玄武湖 瀛洲咫尺与天齐,</h3><h3> 岛屿凌空望欲迷</h3><h3><br></h3><h3> 到的第二天下午安排去玄武湖,太阳有点炙热,我建议坐观光车,可金先生偏偏说步行可以看得仔细,一步一景呢!哎,我只得无可奈何的跟步观赏。</h3> <h3> 玄武湖的确是一幅美妙的极富层次的水彩画:晶亮的湖水碧波荡漾,开阔的湖面上浮着几个绿洲;洲上葱郁的树林中掩映着轩昂的楼阁、灵秀的亭台;湖西,雄伟的古城墙迤逦南去。城墙外,巍巍钟山静卧天边,古朴的三藏塔屹立于九华山头…… 。</h3><h3><br></h3><h3> </h3><h3> 玄武湖的构建是颇具匠心的,明朝时候,玄武湖曾是朝廷禁地,“瀛洲咫尺与天齐,岛屿凌空望欲迷。”无怪乎时人有可望而不可即的嗟叹了。我们沿着环湖路徜徉,步移景换,令人流连忘返。小桥流水,翠柏秀篁,草坪花径,在玄武湖雄阔的总体环境中溢出几分婉约,几分清秀。千媚百态的莲花仙子雕像立在湖面,四个憨态可掬的花童子环绕在仙子周围。湖边的太湖石堆叠得错落有致,或伫立岸边,或“濯足”水中,在波光如镜的玄武湖里揉入一串起伏的音符。亭台轩榭,回廊砖塔,在密密匝匝的花树间半含半露,显得规整而又富于变化。</h3><h3><br></h3><h3> 玄武湖的水是碧绿碧绿的。白云蓝天,青山翠峦,短舟塔影,拱桥长堤,到映在澄澈的湖面上,让人恍惚间产生一种错觉:是水在画中呢,还是画在水中?</h3> <h3> 轻波微澜,撩人神思,耳边仿佛响起了金戈交鸣和军士的呐喊。是的,玄武湖又是一幅历史的画卷:据历史记载,六朝时,这里是帝王将相的游乐场所。齐永明年间,武帝常半夜出猎,或往钟山,或到幕府山,天明则回玄武湖游猎,于是就有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吟诵:“玄武湖中玉漏滴,鸡鸣埭口绣襦回。”除却这骄奢的一面,梁昭明太子萧统则在湖上进行过颇有意义的活动,他常常和文人学士往来湖上,谈古论今,终于编选出了影响深远的《昭明文选》。</h3><h3><br></h3><h3> 更叫人浮想联翩的是,玄武湖在历史上还曾是古战场和演兵场,故有诗赞道: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那鼓鼙如潮,气势非凡。无怪乎玄武湖又称“练武湖”、“习武湖”。遥想往昔战云,不免豪气顿生。 </h3><h3><br></h3> <h3> 一只游船从水面游过,我连忙拿起手机拍了下来,不知不觉,又来到莲花港畔。</h3><h3><br></h3><h3></h3><h3> 正是深夏初秋季节,肥硕的荷叶参差地涌出水面,粉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神采飘逸。从莲花港拱桥的桥孔中再看玄武湖,真是别有风味。桥孔和桥孔的倒影,组成了一个全圆,平静的湖面是这个圆的直径线。此时的玄武湖,犹如镶嵌在一个圆形的画框中——前景是绿叶红花,中景是粼粼波光,背景是堤桥如带,远山如烟;婀娜多姿的垂柳和恍若鸥浮的画舫,时不时闯入画面。动与静,光与色,远与近,不正是一幅人工与自然共同创作的绝妙图画吗? 我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上了几十张。</h3> <h3>第五站 古鸡鸣寺 龙光寺里只孤僧,</h3><h3> 玄武湖如掌样平。</h3> <h3> 儿子听说网上有人说在鸡鸣寺求拜很灵验,非得去看看。诗句中的鸡鸣埭口具体是何处?其实,她位于中山东路,和玄武湖、南京市政府相接在一起。</h3><h3><br></h3><h3> 鸡鸣寺是在古同泰寺的遗址上修建而成,熟悉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梁武帝与这座寺庙的紧密关系。梁武帝萧衍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了请出这位嗜佛的皇帝大臣们费劲周折才把他赎了出去。究竟是座什么样的寺庙令皇帝如此痴迷。为一解心中的疑虑,去了看个究竟。</h3> <h3> 鸡鸣寺建在了低山上,抬眼望及就会心生敬意。 向北转便来了主殿,由三大殿组成,三殿之间一层高于一层,显得错落有致。寺内的最高峰不是三殿,而是新建的药师塔。伴着朝圣者的拾级,大悲咒也在耳畔想起。我向来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来此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游览古迹。可不曾想,我竟被这极为宁静的氛围所感染,内心也由起初的嬉戏变得凝重。</h3> <h3> 老远处,便可以看到写有鸡鸣古寺的小牌坊。进寺不要钱,若买票的,门票10元一张,含三支香。</h3><h3><br></h3><h3> 儿子买了票合着香,只见他在一座座佛像前,缓缓地走到上香台把手中的几炷香点燃。此时一下子变成了个虔诚的信徒,在观音、达摩以及诸神面前俯身。用了许久时间, 敬香礼佛,顶礼膜拜,不知道他求拜的什么,必是求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自己能够工作顺利,事业婚姻有成,想来这些才是他内心潜意识里最重要的心愿。</h3> <h3> 燃香处的旁边,就是鸡鸣寺的百味斋。因为是身处寺庙的缘故,故而百味斋所销售的也都是素食。百味斋的位置很高,可以俯瞰远近的景色。等待的那段闲暇,我把目光抛到了窗外。远处是美丽的玄武湖,近处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台城。提及台城,不由得想起了当年萧衍要吃蜜未得而最终饿死的凄惨场景。想想而今作为普通群众的人群也在这里享受美食,而贵为皇帝的天子却被饿死,不禁感叹唏嘘。</h3><h3><br></h3><h3> 走出鸡鸣寺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梁武帝一味地痴迷舍身于此。我不禁感慨:美丽鸡鸣寺,让我锁定在记忆里。</h3> <h3> 去鸡鸣寺的路上,无意看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忽然心里一怔,堂堂"六朝古都"仅看门庭竟如此低调…。</h3><h3><br></h3><h3><br></h3><h3> 第六站 老门东 青砖小瓦马头墙,</h3><h3> 回廊挂落花格窗</h3> <h3> 15日晚上,儿子说,带我们去一个颇有特色的地方——老门东。让我们感受一下南京车水马龙的人流集聚地,曾弥漫过的古老气魄,我们来到了这里…..</h3><h3><br></h3><h3> 夜色渐晚,天上的月亮好圆印证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传说,也印亮了我们的心。</h3><h3><br></h3><h3></h3><h3> 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门东”指的是中华门城堡的东面,夫子庙箍桶巷南侧一带。素有“南京之根”之称,据说,老门东一片堪称老城南的核心,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拥有九十九间半的蒋百万、中国惟一的女状元傅善祥、汇聚英才的上江考棚、提调公馆……,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跌宕起伏的历史,留下的是活色生香的城南市井图,“南京味儿”。是南京人记忆中抹之不去的文化符号。</h3><h3><br></h3><h3> 走近傍靠在矗立600余年的明城墙边的老门东,夜幕下以一座仿古牌坊为标志,坊额上写着“老门东”三个字。 白天我们已经很累了,便走马观花的看看,什么沈万三、蒋寿山、傅善祥的故居、上江考棚等重要历史文化点,骏惠书屋、问渠茶馆等代表秦淮市井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还有三条营、边营等极具特色的古民居院落群,都没有仔细去环顾。</h3> <h3> 我们沿着那狭窄的青石板路,步入了一条平静和缓的老巷子,走在青石板上品味愈加浓郁历史味道,向南而行,箍桶老汉、寄信小女孩、下象棋等铜铸雕塑小品尽入眼帘,给人一种历史的真实感,浓浓 的“老南京味道”。渐渐,我们走得有点疲惫,没有兴趣拍个人照了,只有金先生在一家文房四宝商贾老屋下留了个影。</h3><h3><br></h3><h3> 看老巷子,那高高隆起的飞檐和精致无比的石雕门楼,无声的述说着豪门望族曾经的繁华与显赫。那带着往昔岁月的木窗,木门,精雕细刻的图案,预示着福禄寿喜的美好祝愿。那狭窄小巷里仿佛回荡着青石板上的足音,街头巷尾激荡着抑扬顿挫的吆喝声……。</h3><h3><br></h3><h3> 一个个老城南历史印记像凝固的时光,让岁月变得沉静。那无处不在的生活痕迹,让老门东还固守着“南京的灵魂”,追溯城南旧事,在流转的时光中守护着城市的文脉。</h3> <h3> 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应该说老门东留住了老南京的记忆。 也留住了我的记忆…。<br></h3><h3><br></h3><h3> 吆喝声渐渐变小了,取而代之的是那迎面而来的凉风,蓦然回首,老门东慢慢人烟稀少了,我们便打道回府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