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有条河

飞刀老李

<h3> 洹水安阳名不虚, </h3><h3> 三千年前是帝都。</h3><h3> 中原文化殷创始,</h3><h3> 观此胜于读古书。</h3><h3> 在众多描写安阳的文字中,郭沬若写得这首最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安阳长年做着免费广告。</h3><h3> 洹水,俗称安阳河,从林滤山到范阳囗汇入卫河都在安阳境内,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戊子贞,其咬于洹泉″的文字,说明洹河见之于文字记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h3><h3> 河上有很多桥,最有故事的是安阳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年,西元1256年。清末,慈嬉太后和光绪皇帝经此回京,所以称御路桥,桥西不远处的御路沟横穿袁林神道,老城里的御路街也源于此。传说朱元璋与鲸背桥也有渊源。</h3> 每年的夏季是安阳桥热闹的时候,白天桥下三五成群嬉戏玩耍。晚上桥上歌舞升平商贩云集。<h3><br></h3> <h3>  偶尔邀一二好友在桥边小酌。</h3> <h3>  夏季讯期的安阳河是孩子们的乐园。</h3> <h3>  以前的老桥北高南低,像一头巨鲸浮在河面,又称鲸背桥。</h3><h3> 抗战初期,国民党32军为阻止日军进攻把桥炸毁两孔,之后日军修复又炸断。</h3><h3>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将断桥修复。1961年为了交通方便把鲸尾添平,1964年重修,1988年扩修,2011年又换成了花岗岩围栏,上面镌刻有安阳人文历史和八大景的画面,还有150个不同字体的"福"字,时称“百福桥″。2016年7月19日因泄洪被毁。现在桥两头都还有残留的“福"字。</h3><h3> 建国至今的几次洪水让人印象深刻,1963年8月8日,1982年8月,1996年8月,2016年7月19日。安阳桥也历经沧桑不断变化。现在的安阳桥北侧的七孔桥还很完整,只是安阳八大景之一的“鲸背观澜”再也难觅踪迹。</h3><h3> 一座安阳桥,就是一部安阳的历史。</h3><h3><br></h3> <h3>  感觉还是老照片靠谱,1937年2月7日的安阳桥,可惜不在汛期,难睹“鲸背观澜″的风采!</h3> <h3>  听说桥底有许有壬的碑文,明年好好找找。</h3> <h3>  偶然在桥底发现一条青龙栩栩如生,留了影就悄悄埋了起来,希望他能保佑家乡永远平安。</h3> <h3>  难得一见的水蛭,俗称吸血虫,是个可怕的家伙。危险真是无处不在呀!</h3> <h3>  安阳桥曾经是洹河上最大的码头,当年修建袁林的木料便是水运而来,现在桥东南岸的豆腐营村就曾经是个渔村。此外,郭家湾、圭塘桥、小南海等处均有大小不同的货场与码头,现在洹园圭塘桥西头往北的西岸砖基,就是当年的码头基石。国民党南撤时炸桥毁船,漕运从此失去了昔日的繁华。1957年,“安阳河航运管理处″终止办公,洹河两千多年的航运就此划上了句号。</h3> <p>  安阳桥原来有三座庙,桥北有关帝庙和老爷庙,桥南是大王庙,规模很大,是庙会的中心。大王庙于1961年修路时消失,正月十六的庙会却越来越大延续至今。</p><p> 现今豆腐营北村口重建的大王庙成了老年活动中心。从耄耋之人的记忆里,还有眼前这两株百年枯槐身上,我们似乎还能领略到昔年大王庙的风彩。</p><p><br></p> <h3>  落寞的老爷庙,前面是老戏台,一定热闹了好多年。</h3> <h3> 平冈回合尽桑麻,</h3><h3> 百汊清泉两岸花。</h3><h3> 更得青山作重复,</h3><h3> 武陵何处觅仙家。</h3> <h3>  这是元好问对洹水两岸的描写,是我孩提时的游乐场。记忆里最深的是河堤上的土路、挖沙船和两岸的坟头。</h3><h3> </h3> <h3>  安阳桥西不远处便是袁林照壁,这么大的建筑,也只有来安阳才能一饱眼福。</h3><h3> 照壁前埋着殉节的四姨太吴氏,袁世凯不仅是乱世枭雄,而且有十房太太相伴,没有几个男人能够比肩。</h3><h3> 沿神道走进袁林,会向你展开一幅清末民初风云变幻的画面,独特的三台景色定会让你不虚此行。</h3> <h3>  一百年来,也不知有多少人物来造访袁林,袁世凯的诸多改革,无疑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h3><h3> 1928年4月的豫北战役在洹水鏖战了近一个月,参战双方的鹿钟麟与张学良都下有保护袁林的命令。</h3><h3> 1952年10月,毛主席来到袁林,他的一句话让袁林躲过了灭顶之灾,基本上完整保存至今。1991年2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来此作了重要指示,使洹水两岸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 <h3>  袁林的青石小桥。</h3> <h3>  五七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洹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桥梁,采用苏联公路桥梁标准设计,1957年5月1日建成通车,故名五七桥。2000年又在老桥边新建了一座桥,两桥合二为一,所以又叫新桥或双桥,它的西边是洹园北门桥。</h3><h3> 洹园其实是安阳河裁弯取直依托原来河道、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为一体的滨河公园。其中的圭塘桥、钓台、会盟亭、拜相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悠悠洹水的历史画卷,真是观此胜过读书!至今,柴库村西尚有苏秦掌六国相印于洹水之上的拜相台遗址。</h3> <h3>  碧波荡漾的洹园。</h3> <h3>  洹园北门桥。</h3> <p class="ql-block">  洹园北过洹水,是当年袁世凯所住的洹上村,有慈禧太后亲题的"养寿园"。这里西邻平汉铁路、北接直隶、南望武汉。在这里,袁世凯把握时局,与革命党人达成共识的同时迫使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p> <h3>  这里应该是昔日的“养寿园″吧!过新桥往北路西游园管理站南侧。</h3> <h3>  京广铁路的前身是平汉铁路,袁坟竣工后,大总统徐世昌授意在今天豫北棉纺织厂东的铁路东侧建造了一座龟驮碑,碑高1.5米,字面向西,碑文是“大总统袁公神道″,周围有石栏相护。1952年被一魏姓居民圈到了自家后院里,次年因患疮迷信把碑推倒并将龟嘴砸烂,结果还是只活了三年。石碑已于1956年京汉铁路改建复线时发现并由文物部门保管。1993年碑座赑屃被发现运到了洹园,上面又加了块石碑成了今天的“钓台”。</h3><h3> 钓台往北登上石山豁然开朗,在亭子北侧有袁克文手书"月琴″二字,现在这块石头也已不在这里。</h3> <h3>  立冬的洹园别有一番韵味,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另一种心境。</h3> <h3>  沿河上溯一路美景,眼前又是一座桥,桥碑上有王同林的墨宝“殷都桥”三个大字,1993年8月通车,又名“中州桥″,桥北壮观的殷都文化城早已变成一片绿地,桥东是曾经的洹水湾游乐场,桥西的绿林深处便是大名鼎鼎的殷墟遗址。</h3> <h3>  远看殷都桥。</h3> <h3>  殷墟的大气让人叹为观止,“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几个大字也颇见功力,只是好像少了三个小字。易经、文字、中医是奠定中国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片甲骨惊天下,因为殷墟因为甲骨文,中国才真正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而只有中国的文明沿续至今,令人称奇。</h3> <h3>  也是因为殷墟因为甲骨文,原来的六大古都改为七大古都,之后又发现了郑州商城,成就了如今的八大古都。郑州商城是商朝早期文明,安阳洹北商城是商朝中期文朋,而大名鼎鼎的殷墟是商朝晚期文明。</h3> <h3> 残留的建筑让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个村庄。</h3> <h3>  以前少不更事,曾经把殷墟当成了游乐场。年岁渐长开始心存敬畏,在这片土地下,除了有甲骨文和青铜器,还有众多的冤魂。除了有倾国倾城的美色,也会有令人窒息的血腥。那个时代,人们把奴隶和马、狗用来殉葬,也许大象才是宠物吧!那时的音乐,恐怕也不会好听,不然晋悼公怎么会被桑林之舞吓出病来。商被灭后,五音少了一音,所以有了“五音不全"这个成语。</h3> <h3>  殷都桥往北走一段就是殷墟王陵遗址,这里是出土司母戊大方鼎的地方,众多的殉葬坑让人毛骨悚然。</h3> <h3>  伊尹是商代最有名的政冶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助商汤灭夏建商。他精通厨艺,还发明了汤药。他高寿百岁、甲骨文中可以找到他的名字。毛主席曾对伊尹有高度的评价,让无数后人羡慕仿效却只能望其项背。</h3><h3> 相传伊尹也曾在洹上隐居三年。</h3> <h3> 一路都是花园,一路都是风景。水中还有不常见的白鹭和野水鸡,路边是大片的向日葵,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h3> <h3>  殷商曾多次迁都,最后能定都在眼前这片土地,值得探究。据考证,三千年前的安阳,冬天要比现在的气温高五摄氏度,象、鹿、虎、鸡、牛、羊和丰富的植被、成片的竹林,一定比现在的江南好。另外,洹水北有漳河,南有淇水、黄河,四条河流使这里水量充沛。而最终把都城定在京广线以西,我们从以后东部河道的变迁中就能找到答案。</h3><h3> 安阳是个好地方!</h3> <h3>  很难遇到的太阳雨,我这边还是烈日当空,那边已是大雨滂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h3> <h3>  明清安阳八大景洹河上就有四处:鲸背观澜、长虹卧波、柏门珠沼、善应松涛。</h3><h3> 在曲沟乡南固现村的河谷处有座青石漫水小桥,桥身映入河中就像一道长虹横卧水中,煞是好看。桥边有清末重臣李秉衡题写的“漫水长虹″四个斗大的草书。</h3><h3> 这张图不知是哪位高人的妙笔,听说现实中的漫水长虹已经风采不在,而且多有损坏,有机会一定去看看。</h3> <h3>  水冶珍珠泉是洹水泉源之一。东魏高隆之引珍珠泉水在此鼓风冶铁,故称水冶。珍珠泉,古人称之为竹溪,亦称珠沼或柏门泉。因泉心岛上有一株古柏出土为二,树干合一,形如柏门,故曰“柏门珠沼″,是八大景中保留最好的一景。</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崖上留题破紫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岩前沧茗挹清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烂游三日酒如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水有山高士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无风无雨小春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间真是地行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元代名医、中书左丞许有壬对"善应松涛"最贴切的诠释。善应风景优美,松涛却很难寻觅。还有《三都赋》里曾经描述的“龙山积雪″,现在除了工业留下的痕迹就是很旺的香火。</p> <h3>  王金生先生的″善应松涛″古今对比图。</h3> <h3>  善应有百亩珠泉,人称“小南海”,也叫络丝潭。游人到此以为到了尽头,其实洹水发源于风光秀美的林州林虑山东麓清泉村,有黄华河、陵阳河、桃源河三条源头汇流,到林州的横水后潜入地下到安阳县善应露出地面,即所谓的“遇橫而入,逢善便出"。</h3> <h3>  在朋友圈常看到小南海和长春观的照片,感觉变化挺大。这是十四年前的长春观后山原始人洞穴。</h3> <h3>  上古时期,洹河沿岸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在距今25000年至11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郭沬若先生定名为“小南海文化″。</h3> <h3>  从安阳桥顺流东下,依次为东风桥、平原桥、中华桥、光明桥、高速公路桥和高铁桥。</h3> <h3>  东风桥于1992年12月1日建成通车,桥上部的拱肋造型宛若天鹅振翅欲飞,又像两道彩虹挂在空中,所以又叫双虹桥。</h3> <h3>  桥南的织染厂早已人去楼空,小学时经常去到二车间找母亲吃包子,夏季太热就去父亲的空调室避暑。</h3> <h3>  五年的小学在这里度过。那时学校门前是一条羊肠土路,曾经骑驴被摔过玩水被淹过,还记得正上课时爬进教室一只乌龟,每天放学总要沿河走到漳涧再转回家。</h3> <h3>  当年老师的办公室。</h3> <h3>  压箱底的老物件,证明自己是个好学生!</h3> <h3> 曾经的玩伴,大都失去了音信。班主任芦玉凤、数学老师石爱先对我影响很大。如今年届半百碌碌无为,有点愧对老师的栽培与偏爱。</h3> <h3>  平原桥于200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随后1956年所建南漳涧漫水石桥被拆除,增强了行洪能力。立在村北路口的石碑记录了这座石桥的历史。</h3> <h3>  随着水质的好转,水中的鱼多了起来,游泳的人也多了起来!前些年酒后和战友游过洹水湾,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怕。</h3> <h3>  中华桥全长123米,宽48米,由平顶山的一家公司承建,2012年5月1日建成通车。主桥采用变截面设计,建设规模宏大,造型大气流畅。</h3> <h3>  南岸是市热电厂,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2006年在单位接待过王同林同志,第一次听到政府关于洹河旅游区的设计。如今,单位对面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在续建,昔日风光一时的优创和灵锐都已成为历史。</h3> <h3>  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怀揣梦想心系天下有愤青情结的烧炭的男人!</h3> <h3>  曾经倾尽心血用大好的年华把那台130吨的旧锅炉烧到了极致。那些岁月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至今还会萦绕在梦中。</h3> <h3>  有几年光忙着给别人拍照,自己没留下几张,所以也倍感珍贵。</h3> <h3>  献军同学拍到的夜景,取名“颓废之美″。想起曾经奋斗的十多年,让人感伤!</h3> <h3>  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独特的一道风景,洹河旅游区的起点,带你领略华夏文字的博大精深。不可方物。</h3> <h3>  光明桥,风景这边独好,北岸是四季花都,东面是高速公路桥和高铁桥。</h3> <h3>  美丽的高铁桥。</h3> <h3>  高速公路桥。</h3> <h3>  四季花都前的林荫小道。</h3> <h3>  从这里往北是韩陵山,相传当年韩信把义母葬于此,故名韩陵,是头枕山脚蹬水的宝地。从东见山村东侧新修的公路向北可以直接到山顶的定国寺。</h3> <h3>  中途可以看到一座二级提灌站,修建于1959年,先在西于曹村东的洹河北岸建抽水站,水流至南坡时再建站引水上山,使得百顷荒山变成了棉粮产地。</h3> <h3>  往上走西侧是一座化工厂,听老乡讲已经关停两三年了。2007年,我曾在这里干了五个月,满足了我所有对私营乡镇企业的好奇。</h3><h3> 那时这里还是一条小道,荒坡上有的是酸枣,偶尔还能看到山鸡和野兔,站在高处望过去挺美的,这就是安阳八大景之一的"韩陵秋霁"。</h3> <h3>  老远就能看到一群颇具规模的建筑,这就是有名的定国寺。南门外成了一块空地,有不少的善男信女,门口有了保安,进门要出示身份证。比起从前,多了一份热闹,少了一份恬淡。唯有东南角的水塔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h3> <h3>  北魏末年,丞相高欢在此大败尔朱兆,立碑建寺,这就是定国寺。寺院最有名的当数才子温子升写的碑文,令南方文人不敢小觑。韩陵片石成了好文章的代名词,更是安阳重要的一景。1958年被人拉到了西大佛村。</h3> <h3>  战友的父亲许作民老先生多年研究安阳八大景,据他考证,当年在这里建的是韩陵山寺,在邺城建的才是定国寺,温子升都写了碑文。后来邺城定国寺被毁,后人便把韩陵山寺当成了定国寺。</h3> <p class="ql-block">  走出寺院往东极目远眺,能看到两处公墓,是许多人最后的归宿。几年前许老也已长眠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两个月的暑假,不能远游,便带孩子了解家门口的这条河。一路走来,不觉感慨万千,时间不停,风景在变,人也是来来往往代代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条小河,贯穿了我五十年的生活,从小就老想着走出去,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却总也离她不远。那就不走了吧!好好去了解她欣赏她爱护她享受她,让生命之花在这片沃土去尽情绽放!</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从两万年前的小南海文化,到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从战国的苏秦拜相到曹魏的建安风骨;从商朝开国宰相伊尹到女将军妇好再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的魏国公韩琦,洹河就像一条玉带,穿起无数颗珍珠宝石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使安阳成为华夏不可替代的历史名城和文化之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