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今天(1969.10.16),我进入上山下乡行列,离开上海去甘肃插队,成为知青。

陇南人余松敏

<h3>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表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随后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h3> <h3>我们中专技校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本人收到通知去甘肃天水地区插队入户,参加农业劳动锻炼一年。这份上山下乡通知书与其他知青上山下乡通知书主要有三大不同之处:1.落款盖章的是上海市上山下乡办公室,其他都是各个区各个县上山下乡办公室落款盖章。2.有期限的插队落户,承诺一年左右抽调进当地工矿企事业单位。3.插队落户的去向是甘肃省。而在所有官方或民间上山下乡的资料和文件里,都找不到上海知青去甘肃插队的任何信息。而甘肃省西和县上山下乡办公室主任当年告诉我,上海机电一局,冶金局,化工局,交通局,纺织局等中专技校毕业生去甘肃插队的有近八千人。</h3> <h3>当年物资匮乏,买牙膏和棉毯都要凭证。</h3> <h3>当年的集体火车票。</h3> <h3>到达甘肃天水后,我们被分配到西和县卢河公社卢河大队插队劳动。当年11月中旬,我向在县城里工作的上海老乡借了照相机,给自己也给大家拍照留念。</h3> <h3>在村口老榆树下手捧语录摆拍,照片寄回家中以免老母亲牵挂。</h3> <h3>同一天在卢河公社插队的知青集体照,有一位同学因家中有事,拍集体照时还没到公社报到,如今人也去世了。集体照中有四位参加工作和退休以后陆续去世。</h3> <h3>下面二张照片是在1970年初夏,西和县干部下乡检查工作时给我们拍摄的,中间站立者是西和县学毛选标兵,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模范。</h3> <h3>2014年4月下旬,我回到曾经插队落户的西和县卢河公社,现在改称为卢河乡了。45年后的卢河变化也大,当年村口的老榆树找不到了,估计是新修公路时毁坏了。</h3> <h3>村口的卢河还是静静的流淌,当年我们就是趟过这条卢河,沿土路进西和县城去办事的。如今有新修的公路,土路已经少有人走了。</h3> <h3>在村口问不到我要找的当年的熟人,只好自己迈步进村碰运气。</h3> <h3>如今有劳动力的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做买卖去了,留在村里的人很少。</h3> <h3>按记忆寻找当年的住处,看到这处房屋,似曾相识,但不敢确认就是当年我们的住处。</h3> <h3>当年的生活场景在村里还是随处可见。</h3> <h3>这是老乡家里看到的架子车,是我们当年的主要劳动工具。修梯田,运送农家肥主要靠架子车,当然还有背篓。</h3> <h3>有农妇在田里干农活,但是我不认识。</h3> <h3>站在山上看四周的梯田,想当年本人也为修梯田出过力。</h3> <h3>那时我们每月虽然有上海按时发放的生活费,每天不出工也不愁饿饭,但本人还是比较积极参与农业劳动的。</h3> <h3>最后通过乡政府,经过多番周折,派人找到了当年的大队书记,当年负责管理我们。这是在乡政府前和现任乡党委书记合影留念。</h3> <h3>这位就是当年的大队书记,民兵连长。他已经退休,拿公务员退休工资。当年这位村官权力很大,给我们添了不少麻烦,有同学挨过他手下的枪托,受罪不少。以后另篇叙述。和他交谈,他还记得我,说我帮他刻过印章。</h3> <h3>毕竟45年过去了,以前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原想见的村民一个也没有找到,不想见的却不期而至。不过总算见到一位熟人,也算是不虚此行吧。</h3> <h3>在找人的过程中,我们去了村干部家,这是现在村干部家的庭院。</h3> <h3>用上太阳能炉了。</h3> <h3>现在家里烧煤,不用像我们插队时烧柴禾了。</h3> <h3>村干部家开办的幼儿园。</h3> <h3>村委办公楼。</h3> <h3>村图书室。</h3> <h3>插队约50年后的今年2月20日,原插队卢河公社的健在知青(少一位)相聚在一起。</h3> <h3>10月14日,年初未到同学来和我们相聚,为此当年甘肃农村的插队生活算划上句号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