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眼前这个老人已经84岁了,鲁山县磙子营乡孔庄村人。生于1935年,实际年龄比档案年龄大3岁。<br></h3><h3><br></h3><h3>1975年密封的档案显示,1953年中央军委航校招生入伍,1953年3月至1954年8月作为志愿军赴朝,在高机独立营三连任职文化教员。之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校学习。1954年9月至1955年4月在0351部0361支队团直任班长、军需给养员,并在1955年4月于辽宁省旅大市0361支队荣立三等功;物质奖励一次。因撰写稿件得到解放军报采用,被通报表扬两次。1955年5月至1958年2月在0351部队0361支队一分队任司务长、代排长。因地主成分从部队专业,1958年4月至1958年8月在许昌专区师资训练班学习。1958年9月开始到鲁山县杨村公社教书。</h3><h3><br></h3><h3>1962年下放任民办教师,1981年恢复高考后,在山区赵村通过考试民师转正,当时年龄被写错了。</h3><h3><br></h3><h3>档案资料显示:土改前有良田一百五十余亩,房子25间,土改后平分。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在伪县政府当过科员,家庭是地主成分,靠剥削为生。</h3><h3><br></h3><h3>也是,那个年代,跟他同龄,甚至比他再小二、三十岁的农民,能读书的也不多,大多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他,小时候读私塾,得以识文断字。因为祖父辈都是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他饱读诗书精通音律。</h3><h3><br></h3><h3>这个有“良田一百五十余亩、房屋25间的地主”、有文化的志愿军,现居住在鲁山县滚子营乡孔庄村三间简陋的平房里,儿女在外谋生,他和同是“地主成分”的爱人家徒四壁,过着极简的农民生活。立功奖章、证书、诗书字画等都被红卫兵收缴,下落不明,以至于他从未享受过志愿军的待遇。</h3><h3><br></h3><h3>老人已经84岁了,头脑清醒,有点耳背,能清楚讲述当年的经历,甚至能用文字书写。</h3><h3><br></h3><h3>问老人家现在有什么心愿,老人说,我们老两口都八十多岁了,一个耳背,一个眼睛不行,行动诸多不便。如果有志愿者偶尔能来看看我们,帮助做点家务,就最好不过了。如果有人想了解那些年代的历史,他也非常乐意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出来。</h3><h3><br></h3><h3>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经历过下放、土改的航空兵,他的故事,你可愿意听?那些年代的历史,谁有兴趣懂?</h3><h3><br></h3><h3>注:本文中档案照片是孔老师保存的复印件,在鲁山县教育局复印并盖章确认。因为今年县里登记服兵役情况,从鲁山县武装部查找不到他的档案,县武装部说他从教育系统退休的,档案可能在县教育局。果然。原始档案现在还保存在鲁山县教育局。</h3> <h3>1953年赴朝</h3> <h3>老人现在的“书屋”,上面放着笔墨纸砚和二胡及他手写的曲谱。</h3> <h3>书屋</h3> <h3>老两口,曾经都是“地主成分”。</h3> <h3>家门上老人的笔墨</h3> <h3>堂屋墙壁上老人的笔墨</h3> <h3>老人手写的曲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