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十二日是母亲百岁纪念日,邀请外婆家人到安丰相聚,同时将外婆家人的新老照片整理成册以作纪念。</p><p> 外婆离开我们已近50年了,可是印在我脑海里的外婆并没被时间的流逝而冲刷掉。外婆常在梦里出现,外婆非常漂亮,衣服大方得体,裹得尖尖的小脚有时走路不是很稳,外婆慈祥、和蔼可亲,外婆的一生为人善良、特别乐于帮助人,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她还烧得一手好菜,色香味不逊一般厨师,好吃的都留给外公与儿孙,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住在外婆家里。外婆家到兴旺小学不是很远,由学校向东不足百米过四仓河桥,经仓库(仓库由原鲁灶庙改造建成)门前小青砖铺的广场,那个年代我们夏天上学都是打赤脚,只有少数女孩子穿着鞋子,砖头场上非常烫,脚都不敢着地,由围墙南栅向东,再从和尚尤浦小屋后边、仓库东边围墙外向北后经王世春门前向东北方向,没有多少好路,有时从荒田中穿过去就到了裴仁辉家,仁辉家东栅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小河,河东住着哑巴家,沿小河西向北走,转弯向东经万为志门口向东就到外婆家了。小河到外婆家门前渐渐宽起来形成一个小池塘,小河由仁辉与哑巴中间向南与五仓河相连,小河很长,向东一直通到四联大队那里的许北河。外婆家大小有五幢房子,东边纵向砌的房子是大舅与大表兄住的,里边还养过牛,西边纵向砌的是二舅的厨房,南边横向砌的是大舅家表兄住的房子,北边横向砌的是外公与二舅住的堂屋,最北边一排小草房很长,是几个猪圈与厕所,中间是个小院子,院子里种了一棵近百年的黄杨树与一棵香椽树,还种了不少的月季花、玫瑰花、芍药、万年青,池塘出口西边种的是皂角树,房屋四周种了好多药芹与百合,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药草,这都是外公行医与养生需要而农村人不种的东西。大舅住的房子南边是个牛汪,牛汪现在年轻人没有看到过,是夏天为防水牛被蚊子、牛蜢叮咬吸血而建造的一个大水池,一侧有斜坡供牛出入,让牛泡在水中而避免牛被蚊子、牛蜢叮咬。牛汪西边是下河的出口,一棵枯树连根放在水中当水凳用,那时河水很清,一眼看到河底的水草随浪摆动,青紫壳的大草虾厚实的脊背上斜背着一柄银亮的剑,剑头冲前,上面排有锯齿,活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参鱼成群结队的出现在水面上畅游嬉戏,玩皮的伢儿吐一口口水,诱得鱼儿象离弦之箭一般向目标扑去,为争食而相互追逐,参鱼搅得河水哗啦哗啦响、水花飞杨。牛汪的东边是老鱼翁家,路的北边是钟祥如、祥义家。三舅家住在洋岸,很早的以前老家的沟河都能停泊海船,三舅家旁边就是一条很深的沟河,过去可能是大海的岸边而取名洋岸吧,人民公社成立后划为许河公社民主四队。外婆家到三舅家不远,由大舅的房子东栅向北,从王二门口转弯向东,穿过抗属老太门口荒田向东就到了,三舅家住的是两间丁头府,到以勋结婚时又在西栅砌了两间横屋。</p> <h3>外公 :梅义仁</h3> <h3>外婆:万加凤</h3> <h3>大舅与大舅妈:梅广俊、王一安</h3> <h3>父亲与母亲:万淳、梅广兰</h3> <h3>二舅与二舅妈:梅广岭、袁以英</h3> <h3>三舅与三舅妈:梅广正、袁其珍</h3> <p class="ql-block"> 听说外公祖籍苏州阊门,当然未经考证,梅姓族人众多分支迁往东台,有在安丰、富安、四灶、朱家坝、绍河庄等地定居的,曾外公梅吉发一支定居袁家墩,梅姓族人祖传医道,悬壶济世,有从事骨伤科的、疮疡科的、妇科的、内科的,外公家祖传儿科,外公得其祖上真传,精通中医儿科,以医治小儿疾患为业,应用汤药、丸散膏丹、手法等治疗小儿疾患深受四乡八邻好评。外公一家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医生世家,从曾外公始至今五代14人从事医业。解放初期这里的名称是东台县三仓区古鲁乡袁家墩,后来行政区划调整为东台市许河公社四仓大队。</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沈灶公社兴旺大队,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以古四仓河为界河东划归许河公社,河西划归沈灶公社,1941年前四仓与兴旺同属古鲁乡,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将古鲁乡一分为二,四仓河西称鲁西乡,河东仍称古鲁乡。鲁家灶的鲁姓人家大多居住在四仓河西的兴旺二队与三队的几个墩子上,四队也有几户,有一个未经考证的传说鲁灶庙是建在四仓河东自家土地上的鲁姓人家的家庙。</p><p class="ql-block"> 鲁家灶是因鲁姓人家地皮上的盐灶较多而产 生的地名,包括现在许河镇四仓村的一部分与南沈灶镇万桥村(兴旺)的一部分。我和舅舅家的各位表兄都就读于兴旺小学(也曾也叫过鲁灶小学),兴旺小学位于兴旺二队东南角的四仓河西岸边,这是当地地主鲁香山的房子,由其子鲁玉楼居住,抗战时期,曾被征用作为新四军一师师部与苏中军区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这里是好几幢精制的小瓦房与小瓦画墙围成一个大院改建成的小学,河的东岸边是鲁灶庙的所在地,属四仓六队的地界,我们读小学的时候鲁灶庙因为紧临四仓河,船运方便改建为许河公社的粮食仓库。文革期间破四旧将鲁灶庙拆毁,粮食仓库搬迁至许河,鲁灶庙从此消失。</p> <p>母亲娘家人(不全)</p> <p class="ql-block">大表兄梅敬良与丁正芳夫妇</p> <p class="ql-block">丁正芳与儿子小康、小辰</p> <p class="ql-block">二表兄梅方与张秀琴夫妇</p> <p class="ql-block">五表兄梅乐与袁晓玲夫妇</p> <p class="ql-block">表兄梅青与袁平夫妇</p> <p class="ql-block">三舅母与儿子如金、梅林、从元</p> <p>大舅舅的孙子</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鲁家灶是比较稳定的革命红区。东北方向距三仓根据地中心10多里路,正南距唐洋对阵李堡的前线二三十里,地处我抗日根据地腹地,农抗会、灶抗会、车抗会、妇抗会的工作很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12日,东台县在鲁家灶召开县政扩大会,各界人士150余人出席,会议历时3天,讨论了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改善民生、减租减息、兴修水利等议案,打下了成立参政会的民意基础。</p><p class="ql-block"> 1943年5月9日,东台县第一届参政会在鲁灶庙召开。这是苏中二分区的第一个县参政会,通过了《东台县政府1943年施政纲要》,调动了一切可能调动的抗日积极因素;</p><p class="ql-block"> 1943年秋,根据苏中二分区专署决定,东台县栟茶中学的师生随校长何晴波、教导主任徐静渔迁校到三仓区鲁家灶与东台中学迁来的部分班级共同办学。借周围民房上课。</p><p class="ql-block"> 1944年春,因日伪“扫荡”,二专署决定,将转移在东台的如皋中学一院、二院,如东县邱升中学、紫石中学与鲁家灶栟茶中学合并,改名为苏中二分区联合中学,简称“二联中”。</p><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东台县划归四分区领导,该校又改名为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新转移来的南通中学、东南中学同时并入,简称“四联中”。组织上派万淳担任第一任乙种支部书记从事地下工作,上级由地委秘密工作特派员黎溯岩单线联系,与学校不发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苏中区各级领导对这所抗大式的新型学校极为关心。苏中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粟裕,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行署副主任兼文教处长刘季平,苏中区党委宣传部长俞铭璜,二专署专员陈扬,四专署专员梁灵光和东台县委书记胡辛人、县长董希白等,曾先后到校作政治报告,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帮助解决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仓区干群暨鲁家灶乡亲像支持新四军一样支持“四联中”,在校舍、粮草、副食品、交通运输及勤杂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四联中设在鲁家灶四仓河两岸。来自东台和通如启海沦陷区等各地的学生多达两千余人,分住在周围群众家里,睡地铺,吃杂粮。日常书声琅琅,歌声飞扬,沉寂的鲁家灶成了革命的文化教育中心。学生入学后,发给一张小凳一块木板,上课时将木板放在腿上当课桌;没有凳子木板的班级,就坐背包上课;遇敌情时,就将教材夹在前一同学的背包上边转移边复习。学校起初设了初一到高一、简师、速师等八个班,后来学生增多,办到十多个班级,虽是战争环境,还是开设了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音体等课程,坚持正规教学。学生们到校时间、原有水平不一致,学校就打破常规,随到随考,随时插入合适的班级就读。除语数等基本学科按年级编班外,“簿记”等特殊学科则上大课,各个年级都可来听课。课余时间,师生们开荒种地三十余亩,种瓜栽菜,既学了生产劳动,又改善了生活。师生们还向农民传授纺纱纺线技术,积极配合“二五”减租、征粮、参军等政治任务,开展文娱宣传;特别是经常进行军训和演习,拿笔拿锄又拿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在四联中充分发扬。</p><p class="ql-block"> 四联中在抗日战火中为革命培养输送了3000多名干部,不少同志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幸存者分布至全国各地,大多走上了领导岗位。抗战期间迁移到重庆的各个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为培养中国极需的人才作出了贡献。东台鲁家灶的四联中,作为苏中军区的“革命联中”,无疑与西南联大遥相呼应,可共媲美,在东台历史、新四军史上写下熠熠闪光的一页。</p> <p>三舅舅的儿媳</p> <p>大舅与儿子</p> <p>我父母、奶奶与六姐弟</p> <p class="ql-block">东台旧地图上就有鲁家灶(红圈内),说明过去鲁家灶的知名度很高。</p> <p><br></p><p> 1957年军旅作家崔左夫(曾用名崔恒旃,原籍许河芦河人,四联中毕业后保送到新四军一师工作),根据华野一纵队二师司令员刘飞的要求,将1939年他带领36(沙家浜剧本中只写了18名伤员)名伤病员在在江阴县顾山镇养伤期间针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经历写成故事,参加南京军区政治部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初始名为《血染的姓名》,上海沪剧院将其改编成沪剧《碧水红旗》,正式公演时定名为《芦荡火种》,1964年5月该剧选调北京公演,毛主席、周总理观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将名称改为《沙家浜》,从此“沙家浜”走向全国,家喻户晓。</p><p> 鲁灶庙曾经有着非常真实辉煌的革命历史,仅四联中培养的3000多名抗战骨干有多少故事可以挖掘,内容比36名伤员多得多,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抢救、挖掘、重建具有重大革命传统意义的遗迹,没有用这些题材去包装、宣传、展示这些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亮点,扩展革命老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是东台教育史上的巨大成就与贡献,也是东台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是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既可用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还可作为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让更多的人更广泛了解鲁家灶曾经的辉煌。带动地方的繁荣与发展!</p> <p>2345表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