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国庆放假返乡,同学子女婚嫁,忙忙碌碌,很是热闹。人生在世,生命传承,繁衍生息,文化传承,遗址残碑。岁岁年年,走过了一辈又一辈,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跌宕起伏,沉没消亡。<br></h3><h3> 里望白水滩因有一娘娘庙,历史文化悠久,在新的时代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己亥年初春在上井乡贤严国生老人的发起下,投资六十余万元重建,轰动十里八乡。我在端午返乡时重访白水滩,感慨万千,为此捐助1000元善款,写了《再访白水滩》一文,在白水滩群推出,引起广泛的好评。乡贤老人看到,心情非常激动,专门骑车到我家寻访,由于父亲年事已高,耳背眼花,对于邻村老人到家拜访,临别也没有弄清楚为了啥。老人心有不甘,通过我的同学再次打听到我的电话,在同学婚礼的现场再次见面。他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古稀老人,勤俭简朴,身穿一件儿子在部队服役时的旧军装,却把自己毕生省吃俭用积蓄下的50万元全部投资到娘娘庙的建设上来,身体力行、风餐露宿,表现了极大的虔诚和热情。他的热情和精神也感染着我,我们谈论白水滩的历史渊源,社会公益,生死金钱。我感到他把我当成了知音,倾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我深切地感到,在当今乡村要干成一件足以告慰先祖后人称颂的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啊。</h3><h3> 我从同龄人口中得知,当初老人的决绝义举,可能低估了古建的预算,他是准备着一人承担建设费用的,但随着建设的进度,他的资金有点捉襟见肘,最后听说他还借贷了一部分高利贷。一般人可能不理解他的痴迷行为,一位70多岁的古稀老人,靠什么挣钱翻身。好在这个娘娘庙在历史上是由四社八村共同供奉着,每年二月初八有轮值村牵头理事,举办社火热闹,搭台唱戏,信众香火连绵,很是热闹。于是在大家的倡议下,各村积极行动,宣传发动,很快就募捐近1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老人兴奋地邀请我,农历九月二十八要举行大成剪彩仪式。他还告诉我当年听老人讲,每年二月八庙会,多少乡贤富户都要捐款捐物,稷山乌堆大户提前牵来骡马,义务让村里使用跑鼓车,骡马个个膘肥体重,鼓车跑起来地动山摇,好不威风。我真希望你们能够写文字的人,能够把这一段佳话记录传承下来,再续当年友谊,让现在乌堆人也来看一看盛世热闹,看一看名扬四海的上井古建人把娘娘庙建得何等气派。</h3> <h3> 这是一个美好的希望,这是一段美好的友谊,我曾关注过娘娘庙的前世今生,但从没有听说过这一段佳话。我想,在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一般百姓,生活拘谨,谁有能力义举为社会无私奉献,慷慨善举呢?这肯定不是一般人。</h3><h3> 看一篇《西位村凭什么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文章,文中谈到西位和乌堆两村大户喜结姻缘之事,让我心头一震。西位村地处稷山县翟店镇。和我们万荣里望交界,虽属两个县,但仅距7-8华里,民间往来频繁,地域文化互有影响。自南北朝建村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文中提到,清朝乾隆中晚期,本村宁离明,开始接管家父(宁近虞)留下的家业,家道丰厚,置良田五顷,粮满仓(由于家父生前勤俭持家,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富户人家)积攒了不少银两,素有修养文化。由于他敢为天下先,不满足现状,毅然决定出省经商,离晋到秦创业,后在陕西洛南县十家铺(今石坡镇)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在十家铺建起了“前大顺”字号的烧坊酒店。生意火爆。当时成为十里八乡的富户。文中又提到当时门当户对,宁离明第六代重孙宁益骞和坞堆富贾王璋的孙侄女结秦晋之好。这个乌堆让我眼前一亮,这里肯定有戏!</h3><h3> 于是我在百度上搜索到乌堆。没有想到这个离我们并不太远的一个村庄,竟然有许多的辉煌。</h3><h3> 稷山县太阳乡坞堆村,地处县城南15公里处,北靠清通线(穿里望而过),南邻峨嵋岭,现有26个居民组,7800余口人,128名党员,12000余亩耕地,经济产业强劲,是全县唯一一个村设党委的大村。坞堆村历史悠久辉煌,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文化古村之称,民风淳朴,人才荟萃,古有清代探花王文在文冠七品,笔压三班。辛亥义士王秋涛献身革命,英名不朽。现代名人层出不穷。</h3> <h3> 进一步了解这个探花王文在,整个清代将近300年的历史上,山西仅出了三个探花。在清代科举制度下探花也仅是一个状元、榜眼下的第三名。在江南文化发达的地区,其实是不值一提的,但在当时贫穷落后的山西却是凤毛麟角,稀罕得很。当今乌堆村新建的村牌楼上,赫然书写着“探花故里”,向世人诉说着祖上曾经的荣光。我们为之感叹。</h3><h3> 王文在(1834—1889),字念堂,号吉坞,运城稷山县太阳乡坞堆村人。 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云南大主考,光绪元年(1875年)任湖北学政。苏、皖灾年,王文在慷慨捐黄金500两赏五品衔(清代有捐官制度,相当于现在的买官)。光绪年间在运城察院襄办帐务,因无意仕进,遂留在家乡讲学授徒,曾在河东书院、晋阳书院和山西令德堂书院主讲。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京会试、复试均获一等,钦点七品京官。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探花,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云南大主考,光绪元年(1875年)任湖北学政。苏、皖灾年,王文在慷慨捐黄金500两赏五品衔。 光绪年间在运城察院襄办帐务,因无意仕进,遂留在家乡讲学授徒,曾在河东书院、晋阳书院和山西令德堂书院主讲。</h3><h3> 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在这样的家族传承中,肯定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文化根植在乌堆人的骨子里,对于社会公益急公好义慷慨解囊。我们现在还无法定位哪一个家族,哪一个人每年徒步数十里,来到娘娘庙上无私奉献自己的骡马家私,但我敢肯定地预测,这个故事和这个家族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期待着有一天破解这个迷局,重续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完成老人的一桩心愿。</h3><h3> 严国生老人他是一位让我们敬重的乡贤,为乡村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在松散的集体经济境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意味深长。</h3><h3> "乡贤"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人,才被称为"乡贤"。</h3><h3> 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h3><h3>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h3><h3> 在古代人与人之间有桃园三结义,成就一段美好的历史佳话。村与村之间有结友好村庄,每年的正月社火热闹互有走动,现在的上井村和南张村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当年的乌堆村赶庙会是否和上井村有盟约之誓,我们不得而知。</h3><h3> 我们期待着!</h3><h3> 2019年10月15日</h3> <h3>补充:此文刊出,上井王宁林讲到,当年王文在到老年曾到上井舞台下看戏,对舞台楹联极为赞赏。上井杨俊义说道,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稷山坞堆王张家厉害着呢!这种口口相传的东西绝不是空穴来风,从而证实了这个王家很可能就是王文在家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