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阅读能培养出孩子未来最需要的品质

如惠文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我为什么要考985?”</b></font></h3> 我们从小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通过竞争获取生活资源是最重要的,也是不言自明的价值观。<br><br>但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充裕的年代,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你要孩子好好学习,可能他会问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br><br>你说好好学习可以考985。他说我为什么要考985。你说考上985能挣很多钱。他说我不需要那么多钱...... 当技术的进步,将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的时候,人类丢掉了生活的仪式感,又被水漫金山的信息淹没,会渐渐丧失价值感。<br><br>而你的孩子有很大的概率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因为AI的不断成熟,人类生存的门槛很低,他可以每天看剧,每天打游戏,每天用VR技术环游世界。<br><br>这种日子,伴随的心理特征便是空虚、颓废、迷失自我。<br><br>老师和家长都感概现在的孩子难教,说他一句他有十句跟你辩解,听起来还都有道理。<br><br>确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在生存压力下很容易服从权威,统一思想,而随着物质的越来越丰富,很难再有一种思想绝对不受怀疑,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信什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将来究竟需要什么职业</font></b></h3> 这个时代更令人迷茫的是职业的日新月异。<br><br>记得我读书的时候,要是谁读了英语系,一定意味着高薪的职业。<br><br>然而现在,机器翻译越来越取代人工翻译,精确度日益提高,也许孩子们现在费尽心思学习的语法、从句、时态等等,以后都没有了什么价值。<br><br>知识、技术和人类的思想更新迭代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即便悬梁刺股苦读一番,将来也可能落得一场空,如何让孩子顺利面对未来,是每个老师和家长都要深思的问题。 而可惜的是,现在对孩子的培养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br><br>当一个孩子真的非常喜欢诗词没有问题,但是跟风逼着孩子每天背两到三首诗,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将来有什么用?<br><br>现在小学的奥数培训也非常奇怪,我并不认为奥数培训对所有孩子都没有作用,但是确实只对极少数学思维超长的孩子有用。<br><br>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培训是用不求甚解、固化的解题模式让孩子获取虚荣的成绩。不谈远,就我不知道看过多少小学的数学牛孩,在初中或者高中折翅,这种固化模型对数学思维是种根本上的破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孩子在未来究竟需要怎样的品质</font></b></h3> 关于价值观的对与不对,职业的变与不变,很多结论性的、规则性的东西,在未来社会都会越来越失去其权威性,普适性的东西越来越少。<br><br>记得小时候,家长告诉我们“人是铁,饭是钢”,可现在不吃米饭的人大有人在。<br><br>如果不接受多元化的价值观,将来在社会上就很难跟人相处,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充满抱怨“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怎么可以这样做?”等等。<div><h3><br></h3><h3>从前,可以以单一的价值观要求别人“你不能这样做啊”“你要这样做啊”,以后,这种要求会迅速得到一个白眼“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我就是这种人”</h3><br>包括现在,如果你教育孩子吃了饭要学会自己洗碗,他可以反问“为什么不买个洗碗机?”你继续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时,他可以反问“那为什么要制造洗碗机呢?<br><br>职业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人的不确定性,未来最需要的品质,就是和这种种不确定性相处。<br><br>孩子需要接受这个世界并没有统一的规则支配,他需要拥有的是能面对这个世界的多元化思维模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通识阅读是建立多元化思维最便捷地方式</font></b></h3> 巴菲特最伟大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认为:每个学科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摸象的瞎子,要对世界有真实的了解,就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br><br>这个要求听起来很高,但实际上查理芒格告诉大家,每个学科两到三本书就可以建立核心思维模式,毕竟我们并不是要真正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阅读,看看日益萎缩的成人图书市场和蓬勃发展的少儿图书市场,一切了然于心。<br><br>然而,在大量购买图书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依赖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期待孩子自发性开窍。<br><br>这是一个消极的赌局,就以众所周知的曾国藩为例:<br><br>曾国藩七次科举才中的故事,常常在公众号里被熬成鸡汤,灌输那种人生只要经历一次次失败,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故事。<br><br>历史其实是这样的——曾国藩在第六次科举失败后,痛定思痛,开始寻找自己的读书的问题,发现自己在死背书,而没有分析研究文章的结构。他转向仔细研究文章的逻辑结构后,第七次,也就是21岁中秀才,直至翰林,从此考试路上一帆风顺,文章做成了天下一流。<br><br>曾国藩的赌局在第七次赌赢了。<br><br>然而,更多的孩子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海洋里,挣扎自救,却不去学习游泳技术。<br><br>多元思维方式才是孩子在跳进大海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还有一个比喻是我常说的——各种知识好像各类食物,因为爱孩子一股脑都买给他,却不教他正确的食用和消化方式,这不是有害无益吗?<br><br>中国高中教育的难度,恐怕可以称霸世界。几十年来,我听到无数的家长痛苦、焦虑地抱怨,小时候成绩蛮好,也读了很多书,怎么上高中就不行了。<br><br>有一个经久流传的迷信——孩子早期太努力,以后会没有后劲。<br><br>这完全是个无稽之谈,认为智力是一杯容量不变的水,先喝先完。事实上,脑科学和心理学早就证明,智力是人的大脑皮层的不断扩展,像肌肉一样,越锻炼越灵活。<br><br>那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尤其在听话的孩子中发生早期优秀后期平庸的案例较多,事实上很大原因是家长仍期图以传统的知识堆积,大量刷题来培养孩子面对未来的能力。 我常跟家长说,如果小时候不培养思维能力,除非是天生的,否则无论小时候成绩如何,高中都会将真相还原。<br><br>所以,我总是跟家长说,只要孩子成绩还过的去,就不要再把时间都用在僵化的应试培训上了,要去找专业的机构,用结构化的阅读培养孩子的多元化思维。<br><br>事实上,这也是应试。因为在中国,孩子最终绕不开高考,高考现在考的就是建立在多元化思维上的统觉能力。 <h3><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个以教育、文学、影视、心理学、艺术赏析为载体的线上美学杂志,可以扫描关注,帮您建立多元化思维结构! 或者加公众号:妙观志 ,微信号:wonderfulmagazine</font><br></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5><i><font color="#808080">图片来自网络</font></i></h5><h3></h3>

孩子

思维

家长

多元化

现在

曾国藩

价值观

职业

培养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