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

朗月广照(淑芬)

<h3>我喜欢在朋友圈发发自己的读书心得,生活心得。无关显摆,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妄想在年老了的时候有迹可循,但我也知道,这其实毫无意义。如果有人读出欢喜忧悲,嫉妒羡慕来,那是看官不平静!</h3><h3><br></h3><h3>我其实是一个不大需要向他人诉说,也不大需要他人理解的人,不管什么情绪,通过文字,绘画,弹琴,读一本经典,抑或是对着一片叶子发一会呆,所有的情绪都能得以释放。因为我知道,成熟一点的人,是不会对着别人的耳朵喊:你怎么不懂我?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倾听他人的诉说和对他人的宽宥和理解。</h3><h3><br></h3><h3>《齐物论》说: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大意是说,道的运行没有边界没有始终,一切的言辞也都不是真实定论,我们彼此的理解有差异,因此人和事之间,才有了分歧和界限。</h3><h3><br></h3><h3>当我明白了井水不犯河水的自然属性,就明了人其实也不犯人,各自有畛界,无论你跟谁交朋友,跟谁睡一张床,也不可能让他变成你同样的样子或者是你想要的样子,如此,就可以少去许多强求和执念,也不大在乎他人如何看待我,评价我,当然更多的是,人家根本对我不感兴趣。</h3> <h3>每每有朋友看到我晒的读书生活,给我留言说:还是你好啊,不用生活所迫,可以日日早起读书啊。对于熟的人,我就不客气地回怼他:谁不被生活所迫,我家孩子你带啊?我家房贷你供啊?早上6点起来读书,跟9点上班,有冲突啊?</h3><h3><br></h3><h3>因为替自己辩解事小,纠正错误观念事大。所以对朋友,表达观点,不怀敌意,怼完继续做朋友,喝茶聊天谈八卦。</h3><h3><br></h3><h3>对于不熟的人,无话可回,因为他不了解你,解释无义!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声:托你口福!</h3> <h3>可能许多人,有个误区: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首先的条件一定是不被生活所迫,他们把生活无忧成为诗情画意的必要先决条件。其实,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这只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有关的因素,因为世间的许多事,其实根本无因果相续性。只是一般人的思维知见硬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如此说来,那么多人,盆满钵满,都应该成为六艺精通的才子佳人,怎还会成了吃喝嫖赌?</h3><h3><br></h3><h3>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很多,比如:他捐那么多钱,还不是因为有钱。其实,难道仅仅是因为有钱么?她有什么本事,不就是嫁得好么?难道嫁得好,不是她的本事?他有什么本事,不就是靠自己的老爹么?难道有个好老爹,不是他自己投胎技术好么?世间的哪一块福田,离得了心地方寸?</h3><h3><br></h3><h3>如果我们仅仅看到事物的表相,思维停滞固化,不去思考人家为什么会有钱还有慈善心?为什么人家也要生活,却能不被生活所迫?我和他之间有没有除名相以外内在的差别?否则我们不可能得到内在的提升和开化。</h3><h3><br></h3><h3>还有的人说,等我条件好了,等我老了,等我静下来,我就开始练书法,开始学易经,开始这样那样,那你说,你什么时候可以静下来?你条件什么时候才算好?</h3><h3><br></h3><h3>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不会徇私枉法,不会厚此薄彼,每个人都被生活所迫,都在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内心强大的焦灼和抑郁。外部条件根本不会主动眷顾你,等的结果,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等死!</h3> <h3>承认自己与他人,有品质上的差别,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h3><h3><br></h3><h3>吕思勉先生有个学生叫赵元任,精通8国语言,33种中国方言。先后在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名校任教,四个女儿,都是世界名校教授。你说,他要养家糊口,要一日三餐,养四个娃,我们需要找什么理由为自己开脱?而不是去承认,我们其实就是不如他?</h3><h3><br></h3><h3>我结婚前做业务,常年出差在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舟车劳顿,如此这般的费神费力,但那时候的我,意志坚定,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忙碌疲惫的生活所迫里,在休息上厕所等飞机的时间夹缝里,坚持自学,考完了中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这是我心心念念要完成的学业。</h3><h3><br></h3><h3>其实我并没有比他人更多的时间,也并没有他人能够替我承担责任和义务,我只是止息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和活动,用所有除工作以外的时间看书学习,远离声色,并且不担心因此失去更多机会,相反,我坚信修善自己,沉淀自己,会给我带来更多的预备和机会。</h3><h3><br></h3><h3>我们书院有个学生,做保险业务,她每周三、周四下午来书院听经典,不拜访客户。这对于许多做业务觉得要拼尽全力的人,大相径庭。她业务做得很好,三个孩子小,都是自己带。我在她身上看到很美好的东西。她懂得,要兼容并蓄,身心平衡,才能更好蓄势待发。</h3> <h3>如果您愿意相信这一点:我们在外面拼尽全力,犹如拿着斧头砍伐森林,无论你怎样杀伐果断,拼尽所有,迟早会疲惫不堪。</h3><h3><br></h3><h3>而如果你能坚持一门修养,一门技艺,或者坚持读经典,往内找,慢慢地,心灵受到滋养,内在有了力量,应对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自如。您的工作业务和个人觉知,你的生活,都会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发。</h3><h3><br></h3><h3>如果一个人感到累,不是外面出了问题,因为外面永远都是出问题的,而是内在的方向需要调整。</h3><h3><br></h3><h3>我在一日三餐锅碗瓢盆娃的叫嚷老公的挑剔嫌弃里,还有咨询者的抑郁倾诉里,把持着自己心里的那束光,坚持学习圣贤经典,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才有了现在相对地应对自如。</h3><h3><br></h3><h3>佛教有句话:烦恼即菩提,世间哪里有觉悟和痛苦可以分离的路?一切的觉悟,本就是与苦与痛,并存同体!</h3><h3><br></h3><h3></h3> <h3>你只看到我岁月静好,以为上天待我优厚,让我可以不思柴米油盐,日日只读圣贤。人各有命,苦乐并生,我的幸与不幸,不需羡慕与同情,都化在我自己冷暖自知的一呼一吸里!</h3><h3><br></h3><h3>正因为我尝到了经典圣教的无上甚深微妙,所以一直爱不释手。我每日需要跟圣贤链接,获得高能量的输入,是跟我肚子饿了,需要吃饭是一样一样的。</h3><h3><br></h3><h3>心为神之统,我们在无谓的生活里焦渴,难道不需要善待自己的心温暖如春?不需要在生活的跋涉里,苦中作乐?用一本书,一炉香,一杯茶,去抚慰自己的五蕴杂尘?</h3><h3><br></h3><h3>平静,才能彰显力量和智慧;尘埃落定,才能生出对生活,举重若轻的勇气和从容。<br></h3><h3><br></h3><h3> 2019年10月15日</h3><h3> 淑芬 写于东莞家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