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庭院

L L .

<h3>&nbsp; &nbsp; 我的家乡两面环山,郁郁葱葱的柏树守卫在后山腰。弯曲、盘旋的沥青路穿插在山野边,农田旁,山坳里,村落间,像一条条银灰色的绸带。<br>&nbsp; &nbsp; 顺着沥青路一直走,在最大的拐角处,那里便是我的家乡。<br>  我家是通往邻村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家坐落在村子里最显眼的地方。说起我家,不得不说说我家的庭院。<br>&nbsp; &nbsp; 听父亲说,我家最早的瓦房前面是用碎石子胡乱一通铺成的,坑坑洼洼,算不上真正的庭院。<br>&nbsp; &nbsp; 80年代中期,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父亲对我家庭院进行改造,用黄泥巴平整的铺成一片,这时的庭院,面积扩大了不少,父亲还在院子的最右面种满了果树。人们出工,收工,来来回回走的人多了,慢慢的,泥巴庭院变得结实起来。赤脚踩上去,凉凉的、软软的。<br>&nbsp; &nbsp; 盛夏的夜晚,便是我和小伙伴抓蛐蛐儿的好去处。为了能抓到调皮的蛐蛐儿,这里一蹲,那里一跳,有时候还要进行埋伏:趴在地上,脸紧贴着泥土,拿着手电筒把草丛里里外外翻个遍,“在这里!”以最快的速度朝猎物扑去,“哎呀,摔了个狗啃泥。”姐姐取笑说:“蛐蛐儿没抓到,倒是学会了青蛙跳。”<br>&nbsp; &nbsp; 夏日的夜空,繁星点点。吃完饭,便是我们“百家乐”时间。什么叫“百家乐”呢?顾名思义就是大伙儿同乐,形式不固定:唱歌、讲故事、说相声,任你挑,任你选。每晚8点半,准时开场。<br>&nbsp; &nbsp; 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陆陆续续来到我家庭院,一排排站着、坐着、蹲着;穿着马褂的,打着蒲扇的,含着烟嘴的,应有尽有。“百家乐”第一个节目永远都是我们小孩子一阵乱唱乱跳,逗得全场哈哈大笑。<br>&nbsp; &nbsp; 此时的庭院充满了欢乐,你一言,我一语,话不完的家常,聊不完的幸福事......<br>&nbsp; &nbsp; 值得一提的是,每晚都有父亲年轻时闯荡江湖的神奇小故事,小孩子们听了眼睛瞪得溜圆,大伙儿听得也是唏嘘不已。小孩子们玩累了,就趴在母亲的怀里熟睡。直到深夜,大伙儿才肯离去。庭外青蛙还叫鸣叫,阵阵凉风,已退去大半的燥热。就这样,我们在故事声中长大,度过每一个快乐的、美丽的盛夏夜晚,一年又一年。<br>&nbsp; &nbsp; 再后来,家里盖上砖房了,当然,我家的庭院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父亲就把建房子剩下的砖头一块挨着一块,铺满整个小院。现在,再也不会因为下雨被禁足了。为了使庭院看起来更美观一些,母亲特意铺上一些草坪,边沿还种满了一排不知名的小花。小花盛开时节,整个院子都沉浸在淡淡的花香之中。<br>&nbsp; &nbsp; 每天放学,我都坐在院子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坐在爸爸编制的竹藤摇椅上,看着小人书,漫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慵懒地打身上,打在小花上,打在小庭院的角落里。<br>&nbsp; &nbsp; 庭院右面种着一排大枣树,秋天一到,一半红一半青的果实,像一个小姑娘涨红了半边脸。打枣时节,大人们在树上打,小孩子在树下捡,男人们抱着树使劲摇,一颗一颗的大红枣从树上落下来,洒满整个庭院。不知是哪个婶婶,嘴里包着枣子还一边说:“今年收成好,我们现在啊,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吃不完的大红枣咯,吃不完的白米饭......”<br>&nbsp; &nbsp; &nbsp;此时的庭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隐隐约约都是大家忙碌的身影。<br>&nbsp; &nbsp; 前几年,遇上新农村改革,家家户户建起了一栋栋小楼房,整齐的排在公路两旁,我家的老砖房也进行了翻修,当然,小庭院也必须翻修,现在的庭院是钢筋混凝土做成的,较之前更平整,更结实。<br>&nbsp; &nbsp; 只是父亲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高楼,大庭院。走家串户的时间变少,加上网络全覆盖,相比听故事,小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壮年也大都去城市工作,条件更好的,都去城里购房了,我和你妈呀,老喽。”父亲的几句话虽简短,却是意味深长。是啊,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扩建,势必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的人数增加。<br>&nbsp; &nbsp; 由于身体的原因,父亲每天茶余饭后总是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走累了,就坐下来喝喝茶,逗逗猫,遛遛狗。母亲呢,也没闲着,每天给小花浇浇水、坐在庭院里择菜,陪父亲谈天说地。<br>&nbsp; &nbsp; 一只猫,一只狗,一个院落,一个老伴,过完余生。<br>&nbsp; &nbsp; 院落由简陋到体面,由热闹到冷清,可不管怎么变,我的初心始终未变。我爱故乡那些可爱的人儿,爱那个曾经不知愁滋味的自己,爱我家的大庭院,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