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我不上学”

大海

<h3> 歪解“我不上学”</h3><h3><br></h3><h3> 大小王回国上幼儿园的时长已超过了三个月。虽然上学期是中途插班,又先后生病,两个月的上学时间被无形缩水。但下学期从8月25号到国庆放长假前,上学几乎没有中断。作为姥爷,既希望他俩能尽快跨过了“怕上学这道坎”,又希望他们不要过于委曲自己。或许是我的这种不合时的心态影响他俩。他们到现在上学还在哭喊“我不上学”“我要回家”。据老师介绍,他俩只是开始“哭一阵”,家长走后很快就步入正轨。老师的话让我对“我不上学”的说词有了另一种解读。</h3><h3><br></h3><h3> 其一,表明了他俩学说中国话迈上新台阶。大小王五月份上学说的是“不上学”“回家”,到了八月份说的是“我不上学”“我要回家”,表面上看只是多了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实际标志他俩在口语表达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过去在澳洲最多能说三个字,多半是人云亦云。现在是表达诉求,张口就来,且语意明确,逻辑清晰。比如“姥姥你说错”“我要吃棒棒糖”“饼干饼干快出来”“不是我做的,是哥哥”“谢谢弟弟”“对不起,是我做错”等。他们的妈妈看了姥姥拍的对话,担心将来说不过他俩。特别是对“你、我、他”的应用,指代明确,超出不少在中国出生的孩子。有时在家模仿老师,拿个假话筒,站在沙发背上大喊“大家到我这里来,大家到我这里来。”维妙维肖。参加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后,大王只要看见红旗,就会哼“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两句歌词。这说明“我不上学”的抗争背后,并没有放弃口语学习和积累。所以,从这个层面说,我们当初回国后就匆匆把他俩送进幼儿园,虽有“偷懒耍滑”“急功近利”之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功效。</h3><h3><br></h3><h3> 其二,凸现了他们对上学的“不理解”和对家的“眷恋。”孩子的世界,简单明了,玩得高兴就是好,玩得不高兴就是不好。试想,他们第一天上学(5月5号,8月25舌),都是怀揣着高兴而去,收获着失望而归。所以,到了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哭喊“我不上学!”这说明在他们的世界里,上学玩没有在家里玩痛快。毕竟家里学校两重天。大小王在家里就是“王,”好动的天性可以发挥到极致,拆沙发,拆玩具,爬椅子,敲墙壁……只有他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一个放电脑主机桌子空,也可以成为他们躲猫猫的乐土;一到学校,一切都变了,进门要刷卡,到教室要体检,吃饭、睡午觉、上厕所……都得排队守“规矩”,家长的美好愿望成了束缚他们手脚的“枷锁,”而且一锁就是一整天,他们失落、无助、等侍、煎熬,幼小的心灵怎会不受冲击?满腹的委曲只能化作哭喊“我不上学”发泄出来,换来的却是家长的远去的身影,他们真的不理解为什么要上学,只有继续撕心裂肺的哭喊……</h3><h3> 诚然,“我不上学”是每个孩子离家进校“断奶”的必经之路,可过早把这条路强加给两岁多一点孩子,毕竟有失公允。所以,我不支持家长在星期六、星期天继续重复学校的要求,也不认为这样会冲击“教育的一致性”的原则,我只是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疗伤忘痛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谬论,”被他俩姥姥扣上“三观”不合的帽子,只能认“栽!”我个人认为早托班虽有解放家长或免除“上班族”后顾之忧的功劳,也有伤害孩子幼小心灵之嫌疑。我不反对将两岁多孩子送进幼儿园,因为不同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对学校企盼不一样。但我更倾向三岁后入园,孩子太小,抵抗力差,容易生病或受交又感染。也不相信凭借幼儿园的几天“规范”能把一个“熊孩子”变成“绅士,”反倒认为童趣童真难得可贵,担心家长过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而错过陪伴呵护孩子的最好时间段!</h3><h3><br></h3><h3> 其三,彰显了他俩“不服输”的抗争精神。有人说,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最耀眼的民族精神就是“抗争”“不服输。”我深以为然。大小王小小的年纪,能坚持三个月说“我不上学,”本身就是一种“抗争”“不服输”的表现。而且这种特质非常明显。记得有一次晚上散步回家,小王脱鞋走了十几步,大王要学小王,姥姥不同意,强行带回家后,大王痛哭不止,直逼姥爷带他下楼赤脚走完小王走过的那段路才高兴回家。小王看见大王得了九月份上学出全勤的奖状,多次要求姥姥撕下来给他。他们这种不媚世俗的特质,岂是一个“犟”字能够解读的。所以,千万别小看“我不上学”这句话,不要掩盖他俩长时间坚守的“韧性”光泽!也不要为他们未能及早跨过“断奶”期而焦虑,要多为他们执着抗争精神点赞!</h3> <h3>自得其乐</h3> <h3>吃“雪糕”</h3> <h3>  躲“猫猫”</h3> <h3>拼装</h3> <h3>在七星广场小憩</h3> <h3>互为车马</h3> <h3>学照相</h3> <h3>学图画</h3> <h3>在教室</h3> <h3>喝水</h3> <h3>上游乐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