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世民诗集《山路吟草》发行会图片集锦(海城诗词协会2019年10月11日)

胜利

<p>海城诗协常务副会长张世民诗词作品选偏(2020年8月12日)</p><p><br></p><p>海城诗词现象寄怀</p><p>张世民</p><p>临溟自古地流芳,沃土生花墨韵长。</p><p>借海未还皆故事,征东图治既文章。</p><p>九龙幽壑白云渺,三塔驰怀古洞香。</p><p>诗笔三千书月魄,晴川滴翠尽春光。</p><p><br></p><p>张世民</p><p>题析木石棚</p><p>一</p><p>孤身阒寂夜清寒,岁月无痕漫古湮。</p><p>初度迷离谁可解,青山像册记当年。</p><p>二</p><p>隐坐山巅自有灵,流云黙数几重峰。</p><p>松风过耳听泉语,犹似当年祭祀声。</p><p><br></p><p>题海城廉政公园</p><p>一</p><p>水映丹霞锦绣图,青莲伴月满澄湖。</p><p>廊桥曲径通前路,明鉴人生一部书。</p><p>二</p><p>晨曦一缕燿明潭,琼岛诗廊浣柳烟。</p><p>漫步林荫寻妙境,青莲出水水如天。</p><p><br></p><p>登白云山仙人座</p><p>云里仙台雾里松,清幽曲径隐花中。</p><p>要登羽化飞天处,心力不诚枉费功。</p><p><br></p><p>登白云山</p><p>绝顶舒眉一展怀,清风斜扫碧云开。</p><p>莲峰凝翠相拥近,辽水集帆竞逐来。</p><p>岩下檀香飘紫洞,松间足迹隐青苔。</p><p>都说羽化飞天处,谁见仙人坐此台。</p><p><br></p><p>析木新城</p><p>独木关谙旧影深,风吹雨洗尚留痕。</p><p>曾烧碧瓦装金殿,又浣流霞染翠林。</p><p>金塔无冠云作伞,石棚有怨鸟知音。</p><p>小城巨变融民意,一任春秋阅古今。</p><p><br></p><p>登唐王山</p><p>千年遗迹印辽东,脚下空余独秀峰。</p><p>云去云飞天地外,人来人往论谈中。</p><p>新城大展昌隆景,古邑长传盛世风。</p><p>以史明心知奋进,临溟点亮百强灯。</p><p><br></p><p>拦河山</p><p>何年星坠柳河旁,头裹云霞饰锦装。</p><p>背上玄石擎玉笏,身边绿树沐春光。</p><p>依肩古寺拥香客,跨路天渠印沧桑。</p><p>雨洗风吹情更俏,挺胸无语护城邦。</p><p><br></p><p>孤山仙人洞</p><p>谁藏石斧在山中,晓月繁星最了情。</p><p>古洞幽深埋岁月,鱼叉锋利斗精灵。</p><p>残灰已透熟食味,兽齿堪知饰美容。</p><p>隧道万年风雨过,青山依旧百花红。</p><p><br></p><p>张世民</p><p>晚情</p><p>一</p><p>征鞍脱去未觉孤,艺苑词林世味殊。</p><p>日暮空灵谁做伴,几篇诗稿半床书。</p><p>二</p><p>自哂闲翁重晚情,只缘梦境有心声。</p><p>樽前常忆童年事,笑靥珍藏像册中。</p><p>三</p><p>老迈谁说少浪心,诗园细铲觅青春。</p><p>心田长满多情句,吐到唇边化绿茵。</p><p>四</p><p>晨采风情暮醉吟,常将拙笔写尘襟。</p><p>云烟过眼浮名远,冰做灵魂诗做心。</p><p>五</p><p>偶在山间漫采风,春光伴我踏歌行。</p><p>拈来一缕缠绵句,飘在云来云去中。</p> <h3>浅谈张世民咏物诗的表现手法</h3><h3>文/王远英</h3><h3>在读张世民的《山路吟草》集时,他的很多咏物诗让我很受启发。一些诗不是就物写物,依葫芦画瓢,而是赋予很深的内涵和意境。以比、兴的手法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画外有音,现选几首与之共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柞树》</h3><h3>翠盖苍帷阅历深,风尘几世少知音。</h3><h3>栋梁未做心无悔,伫立村头半亩荫。</h3><h3>作者在小序中提到他几次近前观看,冠如伞,叶犹繁,有几百年的树龄,三人围而不拢。作者正是通过近距离深入细致地观察,产生了联想,有感而发,思维迥异,将情感和意象赋于笔端。”翠盖苍帷“是对老柞树形态的描写,是物象的特征,展示了它枝繁叶茂蓬勃向上的蓄势。“阅历深”又以拟人的笔法赋予老柞树人性化的生命力,以借代法表述它的树龄很长。柞树生长很慢,能长到三人牵手而不围,直径应在一米以上。第二句“风尘几世少知音”,是承首句的“阅历深”,同时点出它孑立村头,孤独无助,知音难觅的外部环境,也为后两句作铺垫。第三句“栋梁未做心无悔”,转的奇巧自然,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无悔”有两层含义,一是树老心不空,常见的老树都爱烂心,而这颗老柞树枝干挺拔、郁郁葱葱。二是虽然没有被人们重视,拿去做栋梁之才,但他形态如一,从不后悔,隐喻了它高尚的精神境界。结句“伫立村头半亩荫”,夏日农民下地劳动,老柞树用自己浓郁的翠盖为百姓提供休息纳凉的好场所,进一步展示了老柞树高尚的情操。</h3><h3>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写树,实际是写人。借老柞树的形象写社会上无私奉献的人,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就巧妙地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留下感情共鸣的余地,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领悟。以老柞树为榜样,对所有怀才不遇的人提供了正思维的启迪。老柞树本来就是一颗普通的树木,在它身上所表现的气度不凡,虽然孤独无助,但它颇有悟性仍然枝繁叶茂,阅历在心,传达出物与人完美融合的一种神韵。结句更是进一步展示老柞树无争无取、默默奉献的精神世界和高尚品质。作品感情激跃,发人深思,寄托深远,不留痕迹,物我一体。用现代思维评价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犹如一个资历深,能力强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被重用,没有登上高位成为栋梁之才,但它依然积极进取,无怨无悔,不计较什么名利地位,尽自己的能力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也就心安理得。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首诗可以说是平淡中见深意;精巧中见浑成;寻常中见新奇。堪称是托物兴怀触目思远的一首好诗。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觉得深邃,犹如清风朗月,四时常青,光景常新。</h3><h3>作者的另一首诗《无名鸟》,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展示出特有的技法。原诗是“林间有鸟不知名,日暮山椒自在鸣。巧口樱舌能婉转,几声妙语动龙庭。”这是一首语浅意白的比兴借喻诗。首句直接扣题,林间有一只鸟谁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每天日暮时分在山顶上悠然自鸣。由于人们对它不熟悉,尽管它悠然自乐,歌喉那样婉转动听,还是不被人们重视。然而巧口鹦鹉却不同,他能得到主人的饲养和亲近,在主人的调养下能说会道,看风使舵,巧用其言,赢得主人的喜欢。山上的无名鸟白日难辨,日暮难寻,而且它离山下的人们又远,歌唱虽然好听还是没有人用它,它又不主动亲近和讨好主人,也难怪人们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它能自行其鸣不求恩宠,自娱自乐,这也是何等的快哉。清代诗人大成有一首咏鸟诗:“万事无过随缘好,人生何用苦安排。”这也正是无名鸟真实的写照。世事倥偬,万事随缘,才是快乐的人生。这首“无名鸟”诗,揭示了人间特有现象,花言巧语往往能得到上司的恩宠和重用,获得丰餐后禄:耿直倔犟,不会阿谀奉承的人即使你有才能,也不会得到重用。这一远一近的对比,更展示了有名与无名在主人心目中的距离。</h3><h3>这两首咏物诗从不同的物象思维,表述了不同的意境和内涵。一个是不求名利,默默奉献,一个是不依附于权贵,清音自乐。同是咏物却表现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诠释了人的品质和性格,达到了托物、喻情、明理和言志的艺术效果,这才是咏物诗要达到的目的。在《山路吟草》集中还有很多这类作品,如《乌鸦》:“荒丘野地常相聚,偶在田间找酒喝。抖翅悄悄衔腐肉,枝头不敢放高歌。”是腐败分子的画像;《冰瘤》:“残雪无端筑此身,心期有靠上生根,岂知红日东方起,若泪滴滴落地深。”是寓意对无才无能靠关系登上高位的鞭挞;还有一首《题牡丹图》:“丹青妙笔锦笺裁,挂在床头四季开。梦入邯郸追富贵,铜钱不会自空来。”这是对不劳而获、空想富贵的讥讽。</h3><h3>总之,张世民这些咏物诗之所以耐读耐品,是因为他抓住了物象的本质特征,思维宽泛,联想奇特,对常见的物象赋予生命的灵魂,拓展深邃的意境,实现了人与物的完美结合,情与境的完美统一,显示了作者情深绵邈和遣词炼句的功夫,在创作手法上独辟蹊径,有个性,有特点,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达到较高的境地,作品值得一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