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童年都不相同,</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童年都与时代相通。</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童年,始于1930年的江苏盱眙。她原姓崔,因家境贫寒,三岁便被过继给大舅爹家,从此改为何姓。大舅爹经营着“永昌恒”布店兼杂货店,生意兴隆,雇工数十,母亲因此得以衣食无忧,更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早早入学,接受教育,实属难得。</p> <p class="ql-block">然而,好景不长。</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2日(农历腊月初一),日寇在南京屠城未止,又将屠刀挥向安祥、宁静的盱眙。</p><p class="ql-block">二舅爹轻信日伪之言,鼓动各家交二十石粮入“红万字会”,躲入外国人的教堂以求平安。</p><p class="ql-block">可教堂并非避难的天堂。日军封锁了教堂,外围铺白铁皮,夜逃者踩响铁皮便遭扫射。教堂断了生计与救助,成了人间地狱。每天都有难民死亡,尸体堆积如山。</p><p class="ql-block">见教堂待不下去,又放心不下城里,风声稍缓后,母亲随家人冒险返回。途中遭遇日军追击,家人失散。老舅爹拉着、背着年幼的母亲,路过一座烧毁的富宅,情急中将母亲扔过墙头,自己翻墙时腿部中弹,跌入院内猪圈,恰与藏身此处的外婆、老太太和一对从南京逃难的父女相遇。母亲清楚的记得那位南京女孩的模样,俊俏白晰,约十七八岁,穿着深色的棉旗袍,眼神中充满恐惧和不安。</p><p class="ql-block">不久,日军追来,因老舅爹曾经留学日本会日语,一家人逐转危为安。日军立即派军医给老舅爹治伤。并好吃好喝招待,想拉拢他为日本人效力。而那对南京父女却惨遭不幸,女孩被日军轮奸,父亲上前保护被当场打死。日军施暴后,还往女孩下身插入三根芦柴棒……凄厉的哀嚎,殷红的鲜血,成了母亲毕生难忘的记忆。母亲的外婆(我称老太太)不忍心,小心地拔出芦柴棒,找床棉被盖住父女俩。</p><p class="ql-block">母亲一家暂居在尚未完全烧毁的一座两层小楼里。老舅爹经日军治疗一周后伤势好转,日军撤离时想带他走,抓了四个民夫抬担架,半路上民夫怕被灭口,经老舅爹默许,趁日军不备四散逃跑,日军见状,只得作罢,放了他们。</p><p class="ql-block">遭日军洗劫的盱眙城满目疮痍:到处是尸体,甚至有被撕断的孩童手脚。舅爹家的商铺被烧成灰烬,钱柜里的银两铜钱被烧成了坨。伙计们死的死,逃的逃。大舅奶因小脚留家,躲进米囤才幸免于难。而信“红万字会”能保命的二舅爹夫妇,却在会馆内惨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p><p class="ql-block">所幸大舅爹早有准备,将部分钱财埋于地下,才得以维系一家生计。</p><p class="ql-block">兵荒马乱,粮食成为生命线。母亲随家人从乡下运粮。为了安全,他们须避开新四军与日伪军的防区,趟过结冰的河流,走过乱坟岗。年幼的母亲也背起十几斤重的粮食,因常下乡背粮,母亲上学也断断续续(当时学校已被日本人控制)。那时她见多了死人,深夜过乱坟岗也不怕。只是常蹚冰水冻坏了腿,落下了病根。至今变天就痛,夏天也不敢久待空调房。</p><p class="ql-block">后来,母亲结识了洪泽湖一带的地下抗日人员,因有文化被推举为儿童抗日组织“姐妹团”团长。她学大人也剪短了头发参加活动,回家后就戴上假发辫。一次日伪军搜查时挑开了假发,外婆赶紧塞银元说好话,才没被抓走。此后,外婆看紧母亲禁止出门,使她中断了与“姐妹团”的联系,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的抗日之路戛然而止。</span></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母亲一家在临淮关租屋暂居,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后排站立者:右三是大舅爹,左四是母亲,母亲右首是老舅爹、大舅奶,前排坐者左一是外婆。照片虽已陈旧,破损,但仍能看出一个家庭劫后余生的坚韧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母亲过继后,外公早逝,外婆独自带着舅舅艰难度日。后来一位从外地“跑鬼子反”的杨姓老前辈(上面合影旧照中后排右起第四人)收留了她们。外婆给他夫妇洗衣做饭,不要工钱,只图娘俩有口饭吃。杨老夫妇在蚌埠原经一路一带经营炸馓子,无子无女,见舅舅比较聪明,就供舅舅上学。杨老夫妇先后去世后,为感激他的收养之恩,遂让舅舅改姓杨,但名字辈份仍按崔家排。这段恩情,成为母亲家族乱世中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展开。兄妹六人,在共和国的阳光下成长,经历着国家复兴的艰辛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抗战老兵,早年去世,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还没上学,他就早早为我准备了红领巾,还特意在北京开会时为我和弟弟买了绣有卡通猫的书包,足足让我兄弟俩显摆了很久。</p> <p class="ql-block">儿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电影。儿童票七分,学校包场五分,相当于两根油条的价钱,舍不得常看。于是,连环画成了我与弟弟最爱的读物。一分钱一本,画面精美,故事动人。我们常去凤阳路的“老王画书店”,不识字时看图,识字后我念他听,一本本《水浒传》《西游记》《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陪伴我们度过童年。后来,我攒钱陆续买下两三百本,可惜大多遗失,只剩几十本还被鼠咬虫蛀,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老舅从外地带回的半导体收音机,价值百元,是那个年代的“高科技奢侈品”,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家的“四大件”之一</span>。老妹对它爱不释手,整日抱着听广播,仿佛那小小的机器能带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女儿的童年,始于八十年代。那是国家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时代。她拥有比我们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她们也有一个独特的称谓:独生子女!</p> <p class="ql-block">当年,举国申办2000年北京奧运会,最终失利成民族遗憾(后2008年北京奧运申办成功)。女儿小小年纪能参与其中,是难得的人生经历。</p> <p class="ql-block">外孙女的童年,是新时代的缩影。国家安定,科技发达,生活富足。她生在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时代,是民族复兴的见证者与践行者。她无需经历战火与饥荒,却也肩负着属于她的责任与使命。</p> <p class="ql-block">四代人的童年,串联起一部家国变迁的史诗。从战火纷飞到和平盛世,从物质匮乏到生活富足,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与记忆。我们这一代,承上启下,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切。面对下一代,只要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只要他们肯努力,未来,必将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