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师的声音 ——滨州市乡村振兴主题文艺创作培训学习剪影

煮茶听雪

<h3>&nbsp;&nbsp;</h3><h3>2019年10月,有幸参加了由滨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承办的滨州市乡村振兴主题文艺创作培训班学习活动。</h3><h3>&nbsp;</h3> <h3>&nbsp;零距离倾听了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话剧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刘彦君;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剧、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谢柏樑;一级编剧、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省剧协原副主席、滨州市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新生;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创作委员会主任、滨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李登建四位专家的讲座。 &nbsp;&nbsp;</h3> <h3>&nbsp;1、&nbsp;刘彦君老师说,戏剧是过程的艺术。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她以国家级戏剧艺术节和群星奖的小戏作品为例,谈了如何做好作品选材、立意,写出来自生活、紧贴时代的作品。从艺术结构的设置、视角的切入、开掘的深度、人心的打动等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教学,并举了一系列反面例子,提醒大家如何在艺术创作中避开“雷区”。(才女韩兆佳整理)</h3> <h3>2、李登建老师以自己的作品《最后的乡贤》、《血脉之河的上游》、《谁偷走了那一地纯银的月光》等作品举例,把自己多年来散文创作的经验之谈倾囊而出,讲述了自己创作乡土文学中逐渐深入的心路历程:从为古老的乡村留影存照,记录温馨的生活场景,描述老建筑、祠堂、剃头匠、爆米花等最后的风景,走向寻找乡村的精神源头,破译家族的生命密码,乃至破译整个中国农民族群的生命密码,发现滋养中华民族之根的力量和精神。也谈到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不停地提高自己的精神高度,也需要时刻自我解剖的勇猛和勇气。</h3> <h3>&nbsp;3、谢柏樑老师讲述乡村,像在讲述一部史诗,呼唤大家用文艺作品守住故国,守住乡村,守住家乡的魂,守住中国人的精神故园和精神成人之地,否则中国人就失却了自己的精神灵魂,成为无根之族,无家之族,犹如浮萍。</h3><h3>&nbsp; &nbsp; &nbsp; 很多拆迁农民有钱了,从院子里搬进了楼房里,却开始了抵挡不住的抑郁和痛苦,因为失去了精神上的故乡;很多村子成了空心村,很多农村老人老无所养,死的没有尊严,很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渴求亲情,很多靠近城镇的农村变成了城市垃圾的填埋场,这许许多多发展进程中的发生,需要我们的笔去记录,用真心去呼唤,呼唤深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乡情,唤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时代在变化,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石要守住,这就是乡村振兴艺术创作的意义,根,断不了,只需要在被呼唤中再次忆起,这种传承和忆起需要很多人的呼唤,这,就是我们手中之笔的意义。(才女韩兆佳整理)</h3> <h3>4、王新生老师语录:</h3><h3>&nbsp; &nbsp; &nbsp; 艺术是人类的灵性之光,艺术家的天赋使命是什么?笔为谁代言?</h3><h3>&nbsp; &nbsp; &nbsp; 做人关乎到作品的质地,要守住自己的底线;</h3><h3>&nbsp; &nbsp; &nbsp;忧国忧民是积极向上的,要为老百姓写戏;</h3><h3>&nbsp; &nbsp; &nbsp; 写平凡人物的非凡经历,写他们的本来面貌;</h3><h3>&nbsp; &nbsp; &nbsp; 好的艺术是自我摧毁的艺术,要逆着时尚写出来,永远自我摧毁,永远逆着时尚;</h3><h3>&nbsp; &nbsp; &nbsp;采风到了现场再采就晚了,采风不过是寻找长期生活积累的触发点,功夫要下在平常;</h3><h3>&nbsp; &nbsp; &nbsp;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一个跳进跳出的感悟过程,感的越痛,悟的越深;</h3><h3>&nbsp; &nbsp; &nbsp;要有独立人格,要有社会良心,用生命写作,投入生命的热情才可称戏。(才女韩兆佳整理)</h3> <h3>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话剧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刘彦君</h3> <h3>与国家一级作家李登建老师合影</h3> <h3>国家一级编剧王新生</h3> <h3>著名演员张明霞 国家一级编剧王新生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