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记住长津湖战役

liu ning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二次战役东线战场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br>朝鲜战争很悲壮。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300多万。中方死了18万人(官方统计公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志愿军烈士墙”),1995年,美国官方在华盛顿修建了朝鲜战争死亡者纪念墙公布的数字是5万4千人。美国动用了当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的二分之一。开支400亿美元,还有联合国16国军队。中国先后投入了5个兵团(13、9、3、19、20),22个军,囊括了四大野战兵团的所有精锐部队。<br>抗美援朝战争,美方叫韩战(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从我方来讲共打了五次战役。<br>志愿军入朝前后的美军态势可以用以下这张图来标识:美军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10月24日已经打到鸭绿江边,麦克阿瑟叫嚣“两周后回家过圣诞节”。<br> 这是美军仁川登陆后前进到鸭绿江边的态势。<br> <br>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一共打了五次战役:<br>第一次战役(10月25日开始-31日)是一场遭遇战(击退战,联合国军退出鸭绿江畔,退回清川江一线。著名的云山之战,第一次和美军接触。)。<br>第二次战役(11月25日-12月24日),东西两线作战。西线著名的三所里之战;东线长津湖之战。包围了美军的有生力量,重创了美军,(但成建制歼灭只有一个团),彻底击溃美军,打回三八线(甚至赶下海),为整个朝鲜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br>第三次战役(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是一次追击战,趁着二次战役的胜利,穷追猛打,打过三八线,直打到汉城,有些部队接近三六线,取得巨大胜利,但是并没有歼灭或击溃敌人的有生力量。<br>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是一次撤退战,放弃汉城(3月14日),撤回三八线(李奇微换麦克阿瑟,看出我军弱点)著名的横城反击战(砥平里战役)。<br>第五次战役(4月22日-6月10日)是一个对攻、拉锯战,相互穿插,志愿军损失了一个整编师(180师),形成对峙状态。<br>五次战役后开始谈判,两年多时间打打停停,也是艰苦卓绝的几次大的战役,主要是三八线附近的阵地战:51年9月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52年10月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就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53年5月志愿军的夏季攻势和7月的金城攻势,都是为了巩固五次战役取得的战果,争取实际控制线。<br><br>而五次战役中最重要、最有胜利价值的就是二次战役。因为正是因为二次战役才把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后面三次战役,以及五次战役后几次战役,都是在三八线附近的拉锯战,虽然也激烈,但是二次战役基本上奠定了战争的态势。二次战役使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被撤换,从此美国人才真正认识到中国军队。拼尽主力与志愿军作战。<br><br>二次战役是分两个战场,东线和西线。<br><br>各次战役中外报道的都很多,可歌可泣的战斗和英雄事迹层出不穷,感人泪下。但是唯有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多年来中外都鲜有报道。近来中外史学家挖掘出来一些资料,披露二次战役东线战场极其惨烈的战争场面和极端恶劣的战争环境。双方损失惨重,不仅战斗中相互毙伤很多,而且双方的非战斗减员都非常大。<br>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谈一下我军在东线损失的严重性。二次战役东线是由9兵团打的,一共三个军,20、26、27军(12个师)。但是他们并没有参加一次战役,是在二次战役前调入朝鲜进入东线战场的,打完二次战役就失去作战能力了(15万人,减员5万多)。而西线作战的十三兵团(辖38、39、40、42、50、66,炮兵三个师),是第一个进入朝鲜的部队,打完第一战役,第二战役,接着又马不停蹄的打第三战役,没有一个师调回休整。九兵团打完第二战役,毛主席、彭德怀只能叫宋时轮率九兵团回国休整,不是前线不要人,(又紧急调入19兵团和3兵团),而是九兵团已经伤了元气了,不能再打了。九兵团是主席钦点入朝的部队,是华野三野的主力,解放战争初期鲁南决战消灭74师,就是九兵团的部队。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都是他们打的,多是山东苏北解放区的子弟兵,忠勇善战,是中央准备拿来打台湾的主力部队,何至一战就打趴下了?(五个月后又重返前线,参加第四、五次战役)。毛主席派陈毅去看望宋时轮(陈是宋的老上级),宋时轮伤心之至,痛哭流涕,要求辞职。他是为死伤那么多战士而伤心。可见东线战场的惨烈。<br>而美军方面,光陆战一师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共2.4万人,非战斗减员就达7313名(也近三分之一,打完此战,陆一师也休整了三个多月才恢复元气),加上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美七师,在长津湖参战的美十军减员1万多人,这里还不算战斗伤亡的人员。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一场什么战斗。<br>双方都承受了极大地痛苦,战争的和非战争的,中方受到的痛苦还要大于美方。但是败退的是美方,仓皇的溃败,不顾一切的逃向大海,逃回三八线以南,再也没有回到长津湖。最近他们要回这里拍这段历史,想把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伤疤揭开,告知与众。<br>为什么会是这么惨烈呢?是长津湖畔凛冽的寒风、是东海岸突降的大雪、是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低温,那是一个50年不遇的寒冬。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br>美军在东线长津湖参战的是第十军的陆战1师和美步兵第七师。美军陆战队一向以精锐著称,是总统可以直接调动的部队。只有三个师,一向都是打先锋,打硬战,二战的瓜达卡纳尔岛战役、后来的伊拉克战场都是以主力先锋出现,战功卓著,装备精良(步、炮、装甲、工兵,陆战装备一应俱全。说是一个师,相当于一个军的建制)。<br>这样一支部队,在当时已经十分现代化的美军御寒装备是十分充分的。长津湖的美军其实不只是有重型的坦克、火炮,美军的士兵还有全套的冬季装备,包括防寒帽、厚呢军装、毛衣、大衣、毛櫗、皮靴和鸭绒睡袋,他们的野战口粮有肉和豆制成的熟食罐头,甚至有奶制品、蔬菜、水果罐头供应。美军所有连队都装备有棉账篷,还有取暖的火炉,而他们还是依然抱怨朝鲜的天气实在是太糟糕了。就这样还有大量冻坏双腿、双手、冻伤耳鼻而不能参加战斗的人员需要后撤。在柳潭里陆一师的五、七团向外撤的时候,还有不少士兵的下身冻在雪里,需要用铁锹、挖土机把他们挖出来,硬邦邦的把他们抬到车上。<br> 可见严寒对美军这样一直装备精良的部队危害有多大!<br>但是,对九兵团来说那个危害简直就是无法形容的大。九兵团中央原准备作为打台湾的主力,在上海、福建一线进行渡海作战训练,完全是南方温暖地区装备,冬装就是薄夹袄,没有棉帽、棉鞋。中央欲调九兵团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本来想在山东、沈阳休整换装。第一次战役打完,马上要进入第二次战役阶段。中央和志司发现,美军犯了兵家大忌,东西两路齐头并进,互为独立,意欲在鸭绿江边会和,麦克阿瑟并没有在意第一次战役的遭遇战,号召两军急进,饮马鸭绿江,复活节前回东京过节。我军主力十三兵团主要在西线,中央和志司也意欲在西线打一个大的歼灭战。因此必须有大部队开进东线,阻击歼灭东线之敌。于是急调九兵团迅速入朝。九兵团正坐在向北开进的火车上,在山海关火车站接到总参命令,所有火车避让九兵团的军列直开朝鲜边境,九兵团人员一律不许下车。到沈阳,停车的时候,东北兵站的同志看到穿着这么薄的衣服要入朝作战,在火车边走边开的情况下赶紧往车上扔冬装,甚至脱下自己的冬衣扔给车上。因此九兵团的战士也只有极少数的同志换上冬装。就这样九兵团的大部分战士穿着薄衣(有的甚至是夏装)、军胶鞋、单棉帽(甚至单军帽),义无反顾,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直奔长津湖。<br> 美军空中优势,为了隐蔽前进,部队白天无法行动,只能在雪夜急行军,每个班只有两床棉被,只能垫在雪地上休息,所有重装备都留在了后方,部队打响前,有近9天没有吃上一顿热饭、饱饭,多数战士只带着一两个洋芋就奔向战场,行军的第一天,就有700人冻伤,到长津湖战场9兵团已经近1万人不同程度的冻伤(有的甚至终身残废)。长津湖地区是***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传统的西部利亚寒流侵袭地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是极度苦寒地区。九兵团刚从温暖的江浙地区,穿着如此单薄的军衣进入这么苦寒的地带,又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可以想象,全体官兵在这种状况下急行军,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艰苦卓绝。十几万人几百公里强行军,联合国军始终没有发现,在24小时不间断的空中侦查中,只看见莽莽的雪原,毫无军队踪迹,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窃喜,圣诞节回家,他给他的“孩子们”打的保票就要实现了。(麦克阿瑟曾在二次战役前沿鸭绿江飞行)<br>二次战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