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骑游第三天,牛驼寨,双塔寺,蒙山

灿然

<h3>牛驼寨烈士陵园</h3><h3>牛驼寨烈士陵园是屹立在东山上的一座丰碑,地处阎锡山重兵把守的“四大要塞”之一的牛驼寨。牛驼寨地势陡峭,沟壑纵横,是凭险扼守太原的关隘。 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中,我军近一个月的浴血奋战,占领了牛驼寨,打开了解放太原的门户。1954年在此修建烈士陵园,以缅怀英烈,启迪后人。1988年市政府在陵园的基础上扩建成太原解放纪念馆,并于198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40周年之际竣工落成,成为山西省的革命教育基地。</h3><h3>中文名称</h3><h3>牛驼寨烈士陵园</h3> <h3>双塔寺,三晋名刹,本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h3><h3>双塔寺地理位置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著名景点凌霄双塔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h3><h3>命名由来</h3><h3>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惯称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注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水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啊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晋书·乐府》说:“永祚,犹远祚也。”可见“永祚”一词,似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这就是寺名的来由和含意吧。 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明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初创之时,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所寺院,也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至于那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h3><h3>宣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 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宣文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些名气的建筑家福登的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的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皇太后出资佐助下,用了 4年的时间,即万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br></h3><h3>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年(万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后,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h3><h3>顺治十五年</h3><h3>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阳曲县地方官曾对双塔寺进行过一次修葺,新筑两塔之间的过殿。有关资料说,这次修寺,曾准备新建该寺山门,后不知何故而未盖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也曾筹砖备瓦,准备大兴土木,兴建双塔寺的围墙并山门。恰巧,这年升迁为汉阳知府,未能如愿。直至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才由阳曲县继任知县刘江召集工匠,砌起从东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围墙,并辟建一简陋之极的山门。这样,总算使空旷且坦露了八十余年的寺院有了遮拦。因为起建围墙和山门的夙愿,发至于前任戴氏,刘江在工程完竣后,请戴梦熊提了“祗国胜境”的门额。今天的永祚寺二门,就是当时所建的山门。</h3><h3>民国以来</h3><h3>民国以来,永祚寺因年久失修,尤其是大雄宝殿和三圣阁,多经风雨剥蚀,损坏到几乎“倾覆”的地步。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杨子端等人积极活动,组织募集捐款,维修塔寺,并在修旧的基础上,在大雄宝殿对面,东西配殿北端,破土动工建起六间单坡式北房,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门,构成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如今的永祚寺三门,即门额书“永祚禅林”的寺门,就是当时的产物。</h3><h3>解放前夕,双塔寺由于其地势险要,成为军阀阎锡山固守太原,负隅顽抗的军事要塞。高大的双塔,变成了阴森的碉堡,古老的寺院,成了驻扎军队的兵营。名刹古寺进入它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饱经战乱,满目疮痍。</h3><h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拔款修建</h3><h3>双塔永祚寺,正以崭新的、热情的姿态,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中外游人。<br></h3><h3>明代牡丹太原的牡丹花,不见经传,无论从种植历史,还是种植的数量和品种,别说与洛阳,就是与彭县、亳县、淮阳、菏泽相比,也难以同日而语。可是,太原也有种植牡丹的历史,并且如今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历经三百五、六十个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这似乎又有别于几个牡丹花盛地,使其难以望尘,而值得提它一笔。</h3><h3>近来来,双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可谓九色齐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刹双塔寺,古技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中外游人世间接踵摩肩,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斓的牡丹花间,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h3><h3>双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紫霞仙”,是这种牡丹花的古代名称,从洛阳的牡丹花品名称演变系统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紫霞仙的个名已经变作“紫云仙”了。</h3><h3>紫霞仙,属于毛良科,芍药属,牡丹种的多年生落叶灌木花卉。原产我国西北部,后经人工养植广种于河南洛阳,明代中叶徙植于太原。这种牡丹花种植年代久远,品种较为稀少,花型为单叶,也叫做单瓣型牡丹花,即使在盛开之日花瓣也比较少,是比较著名的观赏花。据养殖牡丹花和研究牡丹花种的工作人员讲,紫霞仙为早开晚收的牡丹花种,花期较长,花叶深绿,初开之时花瓣呈肉红色,盛开之际呈淡紫色,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花期约20天。每当大部分品种的牡丹花开过盛期,临近凋谢或已经调落时,正是紫霞仙喷芳吐艳,馨放沁香,蓬勃盛开之际。那时节,它独树一枝,花团锦簇,紫中透红,红里发紫 ,至为壮观 ,无愧为牡丹花后期之佼佼者。难怪金元大诗人元好问看到盛开的紫霞仙时。倍感惊奇,欣然命笔赞美:</h3><h3>天上真妃玉镜台,</h3><h3>醉中遗下紫霞怀。</h3><h3>已从香国编熏染,</h3><h3>更怕花神巧翦裁。</h3><h3>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憨卧于古刹院中。</h3><h3>如今,有着“百年牡丹”之誉的“紫霞仙”已经成为太原市游览名胜中的一景,名曰“明代牡丹”。</h3><h3>今者豫东柘人李冷云曾为诗《梦赏永祚寺牡丹》</h3><h3>都市糟杂心懒散,</h3><h3>难得醉与紫霞眠。</h3><h3>穿云度雾群芳尽,</h3><h3>余韵犹存三百年。</h3><h3>注:太原永祚寺存明代牡丹六株,号曰紫霞仙子。</h3><h3>寺藏碑碣</h3><h3>双塔寺现今共收藏和保护有价值的碑碣刻石 260余通。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绝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从太原各个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这些碑石中,有明代的石刻珍品,名著三晋,海内知名的《宝贤堂集古法帖》180 余通;有清代的《古宝贤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赤壁怀古” 3通;有清代著名书家祁隽藻的“子史萃言”石刻 4通;还有记述内容别具一格的“晋溪隐君家训”碑,等等。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瀚于一堂,真、草、隶、篆各种书体,无一不有,不仅为书法界和爱好书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视,也极为到此观光和游览的人们所喜闻乐见。</h3><h3>双塔寺“碑廊” 的最北端,镶嵌有宋代大文豪,一代书法家苏东坡的墨迹“ 赤壁怀古”刻石。这套刻石共三块,是苏武原迹的摹勒本,也是双塔寺“碑廊”众刻石中引以为重的佼佼者。据该刻石末一通的“跋文”看,该石为乾隆二十七年仲夏(公元1762年),依旧拓摹勒上石,</h3><h3>东坡先生自书大江东去词,乃为醉后神到之笔。余家藏旧拓也。词与书并挟,莫伟劲杰之气雅,类其为人。余爱而重之,固复钩摹勒石以广所传。按先生脱御史台,狱谪黄州团练副使,前后赤壁二赋成于迁所,此词寄托略同,应亦是时所作。观其淋漓杯酒,逸兴遄飞,伸底挥毫,盎然天趣,非见道深而胸无块垒者能之乎?吁!信可爱而重也美,乾隆二十有七年壬午仲夏</h3><h3>如今我国有东坡“赤壁怀古”刻石者,仅两处。其一在“东坡赤壁”,即今湖北省黄州。其一即双塔寺所在此石。据传,黄州赤壁所藏乃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时镌刻。如是则晚于太原双塔寺所藏者百余年矣。</h3><h3>苏东坡乃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世称苏、黄(庭坚)、米(芾)、蔡(襄)。他擅长行、楷,取法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至于他的草书则较为鲜见,《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其草书的传世之作。历代名书法家评介“赤壁怀古”刻石时,认为它取法于张旭、怀素,笔势奇劲,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同词的豪放风格,相得益彰。书后款识作“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似指端出也。东坡醉笔。”由此可见,这同张旭大醉后呼喊狂走而后落笔,以及怀素酒醉兴到运笔,极为相似。</h3><h3>东坡“赤壁怀古”刻石,既是所有苏轼书法碑帖中最受人喜爱的,也是双塔寺碑廓中最引人注目的。它给寺院增添了不少光彩。</h3><h3>进右方丈院拾阶而上,在三圣阁的右侧可看到一个圆月形壁门,穿圆月形门就进入永祚寺的最后一处院落——上院。上院也称塔院,位于寺院中轴线的东南方,是永祚寺地势最高的地方。巍峨并峙,直冲霄汉,久已闻名遐迩的那两座大砖塔宣文双塔,就傲然屹立在塔院的东南、西北两隅。两塔相距约四十余米,在它们相间的通道上,一座朴质无华结构简单的砖仿木构殿堂横卧其中,它就是过殿。在塔院的最东南角,还有一座底层为砖券洞式,上层为木构阁式的两层楼阁殿宇。它位于永祚寺的最末端,背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故名后殿。</h3><h3>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当作太原的标志。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h3><h3>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两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相映成趣,吸引着每一个专访和途经太原的宾客。</h3><h3><br></h3> <h3>蒙山大佛又称西山大佛,位于 太原市 区西南的寺底村,是一座蒙山 开化 寺后的摩崖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直到1980年,蒙山大佛才被重新发现,但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此后有关单位对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参考 太原 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h3><h3>古籍记载的蒙山大佛高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h3><h3>蒙山大佛没有门票,但进入景区路程较远,需乘坐环保车10元。</h3><h3>这两座挨在一起的塔叫“连理塔”。是北宋 淳化 元年建造,距今一千多年,为砖砌单层四面塔,高约11米,二塔形状相同,因下连基座,才称为“连理塔”。是两座墓塔: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题“定光佛舍利塔”。两座塔虽经年累月风化严重,但依然可见其旧日的俊美容颜,可知当时精细的建造水平,可感唐宋遗风。</h3><h3>一路上的风景还是很漂亮的,重点是游客少。因为处在半开发状态,所以有很多原始的东西,少了些浮华,很是让人赏心悦目。这里有佛门的清静,有清幽的美景,佛、寺、塔浑然一体。</h3><h3>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