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散尽是晴空 ——我眼中的《京华烟云》

梅梢半月

<h1><br> <br>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看完《京华烟云》,我脑中闪现的是卡莱尔的这句话。<br> 其实,初读《京华烟云》时,有些倦怠,感觉语言不够生动优美,甚至认为有些地方写的琐碎,还曾一度质疑书是盗版的抑或译者表述不到位,但后来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和人物的次第入场也让我渐入佳境。晚上临睡前看上几页,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苦辣酸甜,在一种餍足中进入梦乡,真是种莫大的享受!<br> 小说以近代中国的沧桑变迁为背景,主要讲述的是曾姚两家大家族三代人半个世纪以来的成长变化,历时较长。从晚清义和团运动写到抗日战争,中间历经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历史大事件,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似乎还原了部分历史,让人们对往昔峥嵘岁月有了更充分、更立体地认识。所以,仅凭这一点,《京华烟云》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br> 整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内容却张驰有度,徐急得宜,故事基本以人物的关系和活动轨迹展开叙述的,在叙述又夹杂大量的景物或器物特征地描写,还有作者大量的独特的富有哲思的评论,让人们在品读中往往获取更多的感悟和收获。小说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感。象木兰莫愁姐妹俩性格各有千秋,木兰受父亲姚思安的影响,性格比较洒脱、超然,而莫愁可能因袭母亲的个性,则更为内敛、实际。姐妹俩虽然生活在富贾之家,但却没有大户人家子女的骄蛮之气,她们秀外慧中,知书达礼,是作者塑造的新旧社会交替时理想型女性的代表。<br> 小说虽以曾姚两家为主,但涉及的人物却是上至贵胄,下及乞丐流民,各色市井人物也粉墨登场,甚至连妓女、和尚、道士、修女、外国友人、国画大师齐白石也被请进故事。在亦真亦假的情节中,我们见证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在外国势力的虎视耽耽中,曾一度风雨飘摇,百姓在流离失所中艰难度日的情状。小说在结局中多次提到抗战的将士们唱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歌,是呀,没有国,哪有家!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就是根深蒂固的。面对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倭寇的灭绝人性地侵略,国人由被迫反抗到积极主动参战,表现了民族抗争意识的觉醒,全面抗战的到来意味着中国胜利在望!林语堂先生在写实似的叙述中不动声色的向外国人表明中国人是永远不会被征服地坚定信念,读后荡气回肠!<br> 与很多揭露人性丑恶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以向善为主,人物之间的交往并不复杂,简直处处有温情,如立夫自作主张将妹妹环儿嫁给陈三时,似乎没顾及对方是下人的出身,木兰积极撮合丫环暗香嫁给曾家老二经亚,而经亚对她也视若珍宝;青楼出身的华太太聪明、仗义,虽也有工于心计的一面,但后来的她越发受众人欣赏了,既便是曾招人唾弃的牛素云在被捕后也幡然悔悟,痛下决心不再替日本人做事。书中人物善良的品性彰显最充分的当属木兰了,在逃难过程中,虽然她个人都性命难保,但她毅然决然地扮演起圣母的角色,一路走一路捡孩子,尽自己的所能保全他们,让人不能不称赞她母性光辉的伟大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处处是战争,处处是尔虞我诈,让人几乎看不到希望,可在本书中,林语堂先生却传递的是苦难中的救助,展现的是人性善良的大美!虽然在作品的结尾我们还没看到光明的前途,但它给人传递了一种信念:团结一致,生生不息!<br>  烟云散尽是晴空!如今,烟云中的京华早已改天换地,人们生活在和平安定中,过上了如木兰所企望的日子。看了这部作品,也许能让我们在回望历史中,会对幸福来之不易有更深刻的体悟吧!品读优秀作品如同聆听智者的教诲,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使心灵得到一次洗礼,这,正是读书的最大益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