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祭祖拜先人,感恩祖德传家风!广东佛山市石头村霍氏举行增城祭祖活动

春雨志佳

<h3>霍韬,字渭先,始号元厓,后改渭厓。广东省南海县石头村人。幼时家境并不富裕,兄弟五人,有田不满四十亩。19岁始入乡塾读书,26岁补为广州府生员。正德八年(1513年,27岁)参加乡试,中式第二名。翌年二月,会试中式第一名;三月,廷试,赐二甲第一名进士出身,观政吏部,后依例乞归成婚,在西樵山读书,与理学大师方献夫、湛若水切磋学问,受到王阳明先生的关注与鼓励。</h3><h3> </h3><h3>世宗即位,霍韬赴京任职。嘉靖六年(1527年),为经筵侍讲,撰《古今政要》、《诗书直解》进呈,遂迁詹事兼翰林学士。七年四月,任礼部右侍郎。因在“大礼议”中冲锋陷阵而深受皇上器重,是年三月,被嘉靖帝(世宗)拜为礼部尚书,固辞不就。十二年,历任吏部左、右侍郎,后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十八年,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因生性刚直,愤世嫉俗,难见容于官场,世宗也不胜其烦。霍韬曾被世宗下狱,深感“天威难测”,为自保计,屡求致仕返乡,不获准许。十九年(1540年)卒于官,诏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谥文敏,赐葬广东省增城县,年仅53岁。</h3> <h3>       霍韬墓的故事</h3><h3> 广州增城南香山南面,有座霍韬墓。它建于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与永宁街九如太村社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和鲜为人知的故事。</h3><h3>霍韬(1487~1540年)字渭先,号渭厓,南海县石头村人。明正德九年会试第一名。累官到礼部尚书。工书法,擅丹青,著有《诗经解》《象山学辨》等。据说,霍韬去逝后,朝廷依据霍韬生前意愿,派遣一班卫兵随同家属护送灵柩回乡,经增城名贤湛若水介绍,嘉靖皇帝御准葬于广东省增城南香山南面,名曰壁上挂灯。该墓为坐北向南,用山石灰沙三合土建造。墓分五级,逐级降低。最上级为坟头,正面嵌“奉天诰命”大碑,是嘉靖皇帝御撰嘉奖霍韬及其夫人的祭文;第二级左右墓手(挂榜)及墙上各嵌一石碑,左边的已毁,右边的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方献夫所撰《明礼部尚书谥文敏渭厓霍公墓表》;第三级左右壁上各嵌一碑,为嘉靖十九年(1540年)南京各部的祭文碑;第四级前边及左右两侧都用望柱和栏板围绕成池座;第五级设台阶8级,下接陡斜的山坡。此墓规模大,规格高。199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在修建霍韬墓的同时,朝廷令卫兵守墓,实行划地养兵,免交田地税赋。守墓卫兵便在距离墓地约一千米的蔡村扎营安家,轮班值守,风雨不改。卫兵携锣上墓,以呜锣为准,所能听见锣声的地方均属霍墓禁(用)地,统归守兵管理使用。据后来调查,霍韬墓禁(用)地上千亩,范围是:东至现在的九如村与宁西交界,南至九如村与新塘龙井村交界,西至九如村坭坑社交界,北至南香山南面山顶。现在尚存的分界石桩,就立在九如村坭坑山塘约500米的山沟边上,高约50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上刻“霍界”两字清晰可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