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见的梵高在微笑

巴黎燕的世界

<h1>我的印象中,梵高是忧郁的,愁苦的,即使在那些激情洋溢,血脉喷张的向日癸中,他忧郁的灵魂仍然依稀可见。</h1><h1><br>虽然他的人生短暂,经历奇特,几乎独此一家,他用画笔描述了他熟悉的那个时代,可是他 熟悉的时代却听不懂,或拒绝倾听他的叙述。梵高不属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不配梵高。</h1><h1><br>那么当代的人们呢?在梵高画中被诠释的那些【孤单,苦闷,抑郁,被弃,边缘化,不被接纳,漂泊,内心的扭曲,在压抑中张扬渴望】在当代相比上个世纪来的富足却内心更贫乏的人们心中,激荡阵阵共鸣的涟漪。</h1><h1><br>愁苦和忧郁似乎伴随了梵高一生。可是在九月的一个星期六,在好友冬梅的邀约下,在巴黎11区的一个LA NUIT ETOILEE(星光满天之夜)展览,我遇见了一个微笑的梵高!<br></h1> <h1>展览在一个有大约上三千平米的别致废旧场地改建的空间,画作以360度数字艺术投射方式,在精心挑选的音乐配合下,全方位呈现在观众面前。</h1><h1><br>其实,在梵高画展之前,还有带给法国印象派极大灵感的日本浮世绘(浮动世界的画面)。梵高非常喜欢有关日本的绘画和物件,甚至迷恋的地步,这是梵高临摹的一幅。<br></h1> <h3>左边是梵高的临摹,右图是日本原画</h3> <h1>初次走进梵高,看到他的郁郁寡欢的自画像和他的千姿百态,恣意怒放的向日癸,感觉有冰与火同时倾倒下来,为什么有这样的极度不平衡?通常的解释是,梵高一直在生病,他生活在一种心理挣扎扭曲的不平衡状态。多了解一些梵高,似乎并非如此。</h1><h1><br>我认为他的心灵是清晰的,单纯甚至是热情的。只是他的专注,或近或远,都不太被那时的人认同或接纳而已。</h1><h1><br>出身在一个牧师兼画商之家的梵高,有一份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他向往用画笔讴歌生命的多姿多彩,个性张扬的同时,也曾决定做一个传教士,去服务底层民众。他曾下到煤矿,走访挖煤家属,积极学做心灵关怀。</h1><h1><br>所以,梵高临摹了不少米勒作品是很好理解的。他用这样的方式向他崇拜的米勒致敬,在当时梵高对于米勒是无名小辈,不到一个世纪后,梵高的名声可以说不但与米勒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们两位都有一颗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和关爱,其实他们两个都和那些群体生活在一起。</h1><h3><br></h3><h1>这次LA NUIT ETOILEE(星光满天之夜)画展,梵高作于1885年的【土豆】中的人物依次出场。</h1><h3></h3><h3><br></h3><h3><br></h3><h3></h3> <h1>原画中沉重的气氛,在动感的呈现下,仿佛梵高在给观众们讲述一个农民家庭日复一日的某个晚餐:</h1><h1><br></h1><h1>饥饿的全家围坐桌前,没有牛排松露,更无头菜饭后甜点,只有一样:土豆。</h1><h1>最先出场的母亲,微微抵着头,心事重重在给大家预备咖啡。然后是父亲,他转过脸,向母亲举着一颗热气腾腾的土豆,寡言少语的父亲用眼神劝着母亲。缺乏食物的时候,往往母亲是最先去承受饥饿的那一个。接着儿子媳妇来到我们面前:媳妇停下手里的刀叉,目光在提醒丈夫,婆婆怎么了?儿子关切地看着母亲。背对观众的是小孙女,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也许孩子自己也不太懂眼前发生了什么。一家老少三代五口在生活的重压下,食物的缺乏可能会让他们有绝望感,如同整个画面,黑暗重重。生命在贫瘠艰难的时候,有时真的象被折的芦苇,即将被风吹灭的灯火。</h1><div><br></div><h1>梵高的土豆人家,他们彼此的关注牵挂,不舍的怜悯,还有忍耐,象他们头上那盏摇晃的灯,很微弱,但他们每个人都被照亮了。那张灯,象一个微笑,从梵高的心里,撒向他手中的画面。现在数字技术的灯光投射,在三千多平米的画展中,这份微弱的【灯光】穿越133年时间隧道,【飘洒】在每个观看者的头上,心里。</h1> <h1>接着有张梵高的自画像漂过来。他一生创作了40多幅自画像。画家以色彩和线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梵高的自画像,色彩斑驳,你无论在那个角度,那个戴着或没帽子的梵高,那个留着或没留胡子的梵高,都在执着地看着你,他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移动。人们不容易看出,画家正在经历健康的折磨。</h1> <h1>我们都【融汇】在梵高的色彩中,在他流动的旋律里。<br>梵高的【鸢尾花】全方位地涂抹,人人【尽染】!</h1><h3></h3> <h1>当大片的蓝色,金色潮涌般从四面八方向观众们飘来时,画展的主题LA NUIT ETOILEE(星光满天之夜)以梵高的同名作向我们呈现。</h1><div><br></div><h1>我们被带到了梵高的夜色里,在深蓝的天空,颤动翻滚的星辰,如绚丽的粒粒小星球,倒影在墨绿的水中,每个人都【飘荡】在梵高的星夜空中,人们的心也在被一再提升,飞跃,穿越黑暗,飞向灵魂的高空。</h1> <h1>大片的向日癸黄,卧室的床,墙面,桌椅,也被黄色覆盖,成片成片从画展大厅向我们飘来,这是梵高在法国阿尔ARLES 创作的名作【向日癸】【卧室】【LA NUIT ETOILEES(星光满天之夜)】。</h1><h1><br>黄色的温暖,恬静,欣喜,似乎与梵高的潦倒,贫穷,不得志关联不上。但是,在梵高从到达阿尔的第二天,就安置了他的画室,他写信告诉弟弟他对阿尔的喜悦。</h1><h1><br>为了好好迎接好友高更的到来,他认真又欢喜地布置他的房间。经济窘困,健康不佳如黑暗沉沉的夜空,但梵高却可以很容易满足,他的微笑也许不易被察觉,却如夜空的星辰,把黑暗暂时忽略。在开满向日癸的田野奔跑,他兴致勃勃地邀请他视为挚友的高更一起创作,把最好的一把椅子让给他,还笨手笨脚地为高画家做饭。</h1><h3></h3> <h1>他告诉一直资助他的弟弟提奥THEO,阿尔的两年,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他创作的顶峰,他的创作热情和灵感是前所未有的,他不断作画,称自己快成【画画机器了】。梵高一生的两千多幅作品,有很多名作,都是在阿尔创作的。</h1><h1><br>我很喜欢高更和他的作品,但一直不理解他为什么藐视和嘲笑真诚,善良又单纯的梵高。<br></h1> <h1>与梵高同时代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 索尔维格之歌】打断了我的思绪,格里格的旋律在梵高的每一片色彩中穿行:冬天过去,春天还没到,远走的人,仍不见回转。可是我仍然祝愿你:无论你在哪里,我都等你回来,愿你的祈祷得到上帝的祝福,如果你已经在天堂,等着我有一天,来与你相会。</h1><h1><br>对不能掌控的命运,不是抱怨和自卑自怜,而是等待,期盼,祝福。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非常符合梵高的宗教背景情怀。<br></h1><div><br></div><h1>当旋律伴着画面在空旷的展览大厅回荡时,我不禁潸然泪下。</h1><h1>还好,在暗中,无人察觉我的失态。</h1> <h1>整个画展大厅被黑暗笼罩,忽然一捧捧白色的杏花在眼前,身后,脚下灿烂的盛开。梵高的【盛开的杏花】作为画展的压轴戏隆重出场。线条细腻,没有透视感的杏花,很有东方情调,这是梵高日本情节的再次展示。画面立体式投影,很震撼。但最后杏花在黑暗中,一束束慢慢消失。</h1><h3><br></h3><h1>展示方可能觉得,因为这幅作品是梵高去世几个月前的作品,据说用这种方式呈现,让杏花出现在黑色的背景中,而不是原作的蓝色,是象征梵高的去世和生命的凋零。</h1><h3></h3><h1></h1><h1><br>梵高在圣雷米SAINTREMY 疗养和居住期间,很享受南方的阳光和善良的格歇医生的照顾。春天到来的时候,他躺在草坪上,透过头顶的杏树,抬头仰望,蓝天铺满粉白的杏花。</h1><h1><br></h1><h1>就在他去世前两个月,1890年,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春天,他刚刚得知弟弟提奥有了个孩子,就是他的侄子。照顾哥哥一生的提奥,给儿子取名文森特,为表达对同名哥哥的敬意。希望儿子象梵高伯伯那样在人生中有决心和勇气,这是家族的第五个文森特。</h1><h1><br>春天里新生命的诞生,新的开始,新的盼望,带给梵高极大的喜悦。他欣然提笔创作了大型画作【盛开的杏花】,作为送给小文森特的礼物和祝福。白色的杏花,纷纷扬扬在一尘不染的蓝色中,那也许就是梵高心目中的天空,那是一个被爱关注和保护的摇篮,有着上帝守护的安详。</h1><h3><br></h3><h1>弟弟提奥在他穷困潦倒,不名一文的一生中,以不离不弃的手足之情,珍惜爱护帮助他,成为他生命中的暖流和光芒,他多次在给弟弟的信中表达感恩,提奥也深爱哥哥,在梵高去世半年后,也忧伤辞世。<br></h1><h1><br>梵高的侄子,小文森特也确实继承了伯伯梵高的决心和勇气。在母亲的带领和影响下,他最终推动了梵高博物馆的建立。梵高的几千幅画作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博物馆珍藏或展出,但有一件,却永远不对外出售,就是这幅【盛开的杏花】。(图片来自网络)</h1><h1><br>每次家族中有新生儿降生,这幅【盛开的杏花】就挂在婴儿的床头。他们就这样来纪念梵高。</h1><h3><br></h3><h1>弟弟提奥照顾了梵高一生,梵高以另一种方式回报弟弟:他生前没卖出的画作成为他弟弟后人的财富和祝福。</h1><h1><br></h1><h1>这次看梵高展览,尤其是他的『盛开的杏花』,改变了我对梵高的印象,或者是让我看到我对他的偏见!独树一帜的画风,充满怪诞,荒唐。扭曲,夸张,猥琐,任性,冷漠的人格个性,这些都是我涂抹在梵高身上的『色彩』。</h1><h1>生命的画笔在自我涂抹的同时,也在涂抹他人。</h1><h1>我不知道,在他人眼中,我是何种面目,但今天,我在梵高面前,伸手拿下我放在他面目上的『手帕』。</h1><h3><br></h3><h1>生命在盼望和静静地守候中重新绽放,在盛开的杏花中,在黑暗和冷寂里,我看到了梵高明亮而温暖的微笑。</h1><br> <h3>我的剪影由好友冬梅提供,再次感谢!</h3><h3><br></h3><h3>展览地址</h3><h3>38 rue Saint Maur 75011 paris</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