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雄关——嘉峪关

行者无疆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嘉峪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西部是荒漠地区,东部是农耕区。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的第一隘口。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肃州(酒泉),西达安西(库车),是西京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以后经历一百多年时间扩建,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嘉峪关便为明朝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座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山海关御东北的少数民族于关外,嘉峪关则威震西域,为汉民族居住区东西两大屏障,镇北台则居中护卫。三关中山海关和嘉峪关显得尤为重要,难分仲伯。或因山海关离北京更近,有护卫京师之责,所以显得更为重要些。</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镇北台、嘉峪关,万里长城上的这三座标志性建筑都到过,东、中、西三座重要关隘,建设年代不同,规模不一,三座坐落于高台之上关城,均建筑恢宏,气势磅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行走在这些关隘的城墙之上,有种不名自威的感觉,心中会油然升起御敌于股掌之间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 大美河山,广阔疆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于斯何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欲了解佛教圣地莫高窟的盛况,请读者朋友阅读我的《敦煌莫高窟》美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墩前几十米的一座燧台</p> <h3>  这座燧台搭接的长城向南延伸便是万里长城第一墩。</h3> <h3>第一墩景区大门</h3> <h3>  第一墩隔讨赖河谷便是峰顶终年积雪挺拔巍峨的祁连山,一道中原腹地与西域荒漠的天然屏障。</h3> <h3>  讨赖河谷二层平台上的兵营(毫无疑问是景区建造的应景之作)</h3> <h3>讨赖河谷</h3> <h3>讨赖客栈</h3> <h3>  万里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墩</h3><h3> 在一万多华里的明代长城线上,墩台无数,密如繁星,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成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美名。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那么长城第一墩就是这座丰碑崛起的地方。</h3><h3> 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h3> <h3>与第一墩相连的长城</h3> <h3>长城外侧的御敌堑壕</h3> <h3>第一墩外侧的戈壁滩</h3> <h3>嘉峪关市郊秋色斑斓</h3> <h3>悬壁长城前的村落</h3> <h3>石关峡口</h3> <h3>  悬壁长城</h3><h3> 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修筑在黑山陡峭的山壁上,形似凌空倒挂,气势宏伟,若铁壁悬空,故名“悬臂长城”,有“西部八达岭”之称。 </h3><h3> 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就地索取的砾石、黄土夯筑而成,现在只存750米,1987年修缮。</h3> <h3>长城脚下波斯人商队群雕</h3> <h3>黑山护国寺</h3> <h3>黑山</h3> <h3>悬臂长城</h3> <h3>悬壁长城烽台</h3> <h3>嘉峪关景区示意图</h3> <h3>嘉峪关关楼</h3> <h3>外城东闸门</h3> <h3>嘉峪关外的沼泽荻花</h3> <h3>东闸门外广场</h3> <h3>内城兵营与操练场</h3> <h3>嘉峪关西侧的内、外城墙。</h3> <h3>雄关晓月</h3> <h3>戏台屋脊兽</h3> <h3>东闸门</h3> <h3>文昌阁、关帝庙与光化楼</h3> <h3>光化门</h3> <h3>会极门</h3> <h3>  嘉峪关关城两翼的长城,可以看出长城内外的景致迥异,城墙内一片绿意盎然,墙外则是戈壁茫茫。</h3> <h3>嘉峪关与长城护佑下的中原河西大地</h3> <h3>光化门</h3> <h3>外城角楼与东闸门</h3> <h3>  内城外的文昌阁,与从内城移出的关帝庙紧邻。</h3> <h3>关帝庙与文昌楼</h3> <h3>关楼与柔远楼</h3> <h3>  嘉峪关关口,也是嘉峪关的正门,面对戈壁滩,关楼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的御笔。</h3> <h3>内城与光化楼</h3> <h3>西瓮城会极门楼</h3> <h3>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释:此砖文革时期被红卫兵小将丢弃,现在的砖是景区开放后放置的)。</h3> <h3>  毛主席手书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石碑,置于东闸门外广场。</h3> <h3>东瓮城</h3> <h3>朝宗门,入朝宗门便是东瓮城。</h3> <h3>戏台</h3> <h3>兵营、柔远楼与关楼</h3> <h3>内城东侧城墙与马道</h3> <h3>  内城西侧柔远门,与外城关楼紧邻,只隔一个瓮城。</h3> <h3>关楼</h3> <h3>关帝庙</h3> <h3>  “天下雄关”碑,因保护需要由景区外移至外城东南角。</h3> <h3>  关楼与会极门,进会极门便是西瓮城,又出柔远门就来到了内城。</h3> <h3>游击将军府</h3> <h3>游击将军府衙门庭</h3> <h3>游击将军府衙正厅与东西文官武将办公厢房</h3> <h3>光化楼</h3> <h3>内城朝宗门与外城戏台</h3> <h3>夕阳下的嘉峪关内城</h3>

嘉峪关

长城

内城

瓮城

第一

关楼

讨赖

悬壁

山海关

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