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家乡是个敏感话题。提起家乡,首先心中便会涌上一股暖流,然后就是三天三夜讲不完的故事。古人择水而居的智慧,会赋予我们家乡记忆中一个美好的事物——河。我们曾在河里游泳、抓鱼、抓螃蟹……但少有人注意伴随河产生另一事物——桥。今天我想写的是家乡的桥——观山桥。</p><p> 本地人看到这几个字,也许会把墨溪河上的几座桥数个遍,才能勉强想到是哪座桥。同样我也如此,直到去年我才知道土话说了二十几年的观山桥是哪几个字。古桥留给我的印象是:初见时的沧桑、古朴。其后大概就是约起小伙伴一起去桥边不远的拦河坝下洗澡,从河里钻出来后,在桥上坐着闲谈,我们的真实目的是晒干衣服以防回家被发现在河里洗澡。抑或是在桥下嬉戏的场景。却从未注意这座桥何时建,背后有这么样的故事。只是心中一直疑惑他的名字,而我又不知道那几个字到底怎么写。心中一直自认为是“贯山桥”(据土话理解翻译成贯通山的桥)。直到前年,族人号召要续修墨溪陈氏族谱,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接触族谱。扎进里面后,一发不可收拾。观山桥的来历也从此处识得。</p><p> 墨溪陈氏始祖一兴公自宋元鼎革之际迁居邵阳三溪五都田心肺子岗(今白溪村肺子江附近),随着后裔繁衍增多继徙墨溪里(今财溪、松柏)。墨溪河自南向北流,先祖们迁徙的足迹亦是如此。传至八世孙文邦公,字观山,公鲜兄弟,在那个靠家庭势力立足的年代,公却能做到不畏强暴,处事公正,暗合法度。公勤劳节俭,待人友善,不以贫富观念待人。涉及修桥、接济贫困、建庵院,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必毅然勇挑重担。当时并眉山下,河水潆洄,民多苦于涉水渡川。公始架木为桥,乡亲们感其善举,以公字命名为观山桥。后来者募资易木为石,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石拱桥。巍然屹立在墨溪河上,至今约有五百年。(从族谱中未发现有重建的记载)</p><p> 这是一个人的善举,激起后来者源源不断的响应。古老的石拱桥承载的不仅是过往行人的重量、天堑变通途的价值,更值得我们追寻的是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精神。我一直被这个故事感动着,我曾多次跟小伙伴、家人谈起这个故事。今年外迁四川达州宗亲回乡参加清明会,我特地带家人们去看看这座桥,给他们讲述我知道的背后的故事。观山桥是有生命力的,承载着家族的精神。希望我们再次来到它身边时,内心的独白不再是古朴、典雅、庄严,更多的是回忆起它背后的故事,感受那感天动地的精神,春风化雨般滋养我们的灵魂。</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达州宗亲参观观山桥并合影留念</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