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周建国

<h1>2019年9月23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开幕式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同志参观了展览。&nbsp;</h1><h3><br></h3> <h1>“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采用编年体形式,带领观众跟随历史年轮,全方位回顾和感知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h1><h1>在这70年的时光隧道里,一组大寨人与贫困、灾害作斗争的照片,让许多参观者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h1><h1>上图为陈永贵同志在劳动。</h1> <h1>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160多户人家,51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h1><h1><br></h1> <h1>大寨座落在虎头山下,旧社会人们形容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年年灾情多。</h1> <h1>大寨一共800亩土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一小块,分布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亩产不到200斤,因而有“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象描述。</h1> <h1>从1953年到1962年,从初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大寨人劈山填沟,山河换貌,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h1> <h1><h1>【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永贵(左三)、郭凤莲(左五)和其他大寨带头人的合影】<br>大寨平均亩产从65公斤上升到385公斤,有的梯田的亩产量竟然超过500公斤。这个产量,甚至比当时江南一些地区的产量还要高。</h1><h3></h3></h1> <h1>在我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h1> <h1> (郭凤莲)</h1><h1>1963年夏天,大寨遭了大灾。8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稀里哗啦”狂下了7天7夜,虎头山的7条山沟浊浪滔滔,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坝,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下了。</h1>   <h1>(1963年成立的大寨铁姑娘队)</h1><h1>全村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h1> <h1>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并将钱、粮、物资送到了村里。但大寨人一样都没有收,全部给国家退回去了。大寨人说:"遭灾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国家救济,国家的钱财从哪来呢?"</h1> <h1></h1><h1>在重建过程中,大寨村党支部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陈永贵同志鼓励村民,“我们有一把镢头两只手,一根扁担俩箩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战胜穷山恶水,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h1><p><br></p><p><br></p> <h1>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大寨人民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h1> <h1>就在这样一个大灾之年,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h1> <h1>当年粮食总产达到42万斤,亩产达到742斤,仅比去年减少4%。</h1><h3></h3> <h1>大寨卖给国家的粮食达到34万斤,社员的口粮达到400斤,都没少于去年,全村的综合收人比去年还略有增加,实现了“三不要”和“三不少”的目标。</h1> <h1>重建大寨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在1963、1964、1965这三年,大寨村民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就盖房子,有时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h1> <h1>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到了北京。新华社记者把大寨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在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刊发,并配发了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引起很大反响。</h1> <h1>毛主席在听了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陶鲁茄的汇报后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h1> <h1>1964年5月10日,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时说:“农业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他们不借国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h1> <h1>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同时毛主席还号召:“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h1> <h1></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周总理在大寨)<br>1964年的12月21日,经过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同意,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h1><h1>周总理对“农业学大寨”学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提出要学习大寨大队“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h1><h1>周总理还在报告中,将“大寨精神”总结为了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h1><h3><br></h3> <h1>从此,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开。</h1> <h1>1965年,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来参观大寨,大寨的巨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写下了《颂大寨》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大寨的真挚情感:<br>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br>人是千里人,乐事天下乐。<br>狼窝战良田,凶岁夺大熟。<br>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br><br></h1> <h1>周恩来总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三次来到大寨参观。这是周总理1965年第一次来大寨时,与大寨村民的合影。</h1> <h1>1967年4月9日,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陪同越南贵宾,又一次视察了大寨。</h1> <h1>1973年4月23日,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以及林佳楣同志,陪同墨西哥贵宾第三次视察了大寨。</h1> <h1>  (华国锋与陈永贵)</h1><h1>“农业学大寨”体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对于农业的初步设想,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尤其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h1> <h1>毛主席的号召和周总理的三次视察,使大寨闻名全国乃至世界。</h1> <h1><font color="#010101">当年,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大寨来参观学习过。</font></h1> <h1>这是邓小平夫妇在大寨虎头山上的合影。</h1> <h1>作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在最辉煌的时代,大寨一天接纳各地参观的人数有2万人。</h1> <h1>从上世纪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后期,大寨共接待来自全国参观者多达960万人,其中1967年突破100万人,1968年突破200万人,1969年超过276万人。</h1> <h1>去过大寨的人,都可以想象那会是一个多么摩肩接踵的场面。因为大寨村占地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而且绝大部分都被虎头山占去了,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也不过几百平方米。</h1> <h1>来大寨的人都想看看陈永贵,但很少有人能够如愿。因为陈永贵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因为外边学大寨而把大寨的生产秩序搞乱。</h1> <h1>1975年到1980年,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h1> <h1>陈永贵始终保持农民本色,一块白毛巾、一件对襟衫、一双农家鞋是他标志性的装扮,即使在中南海,这种装束也从来没有改变。<br></h1><br> <h1>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陈永贵提出“三三制”的工作原则,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面上跑,三分之一时间回大寨蹲点。在任时,他一回大寨就下地干活。<br></h1> <h1>从一个普通农民,一跃而为国家领导人,后又复归于平民,陈永贵这一生是中国特定时期政治的缩影。大寨的命运和陈永贵个人起伏紧密相连,随着1980年陈永贵从国务院辞职,大寨也迎来了最落寞的十年。陈永贵辞职后在北京定居,一直到1986年3月26日因肺癌逝世,再也没有回过大寨。</h1> <h1>文革结束后,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也结束了。</h1><h1>虽然文革时期学大寨,被赋予了政治斗争的意义。但是,实事求是讲,在这一时期,全国农业学大寨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h1> <h1></h1><h1>&nbsp; &nbsp; &nbsp; (层林尽染的虎头山)<br>通过学大寨,各级党委在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h1> <h1></h1><h1>&nbsp; (当年大寨的农业机械化)<br>许多地方通过学大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了生产,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对国家也作出较大的贡献。</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大寨金秋)</h1><h1>大寨是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从来没有一个村像大寨一样,对中国的农村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寨的军民池)<br></h1><h1>大寨浓缩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中国农民几代人追求温饱和富裕生活的梦想。</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大寨的梯田)<br></h1><h1>在农业学大寨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动员了几亿农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力的释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h1> <h1></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br>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br>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br>“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h1><h1>小岗村逐步替代了大寨村。</h1> <h1>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的批语》,对农业学大寨运动功过进行了总结,清除了农业战线上的“左”倾错误。</h1> <h1>文件指出:“在某一地区的实践,证明是先进的、有效的经验,在其他地区推广,就不一定是或完全是先进的、有效的。”<br><br><br></h1> <h1>这个文件把大寨推下了神坛,大寨从人声鼎沸很快就转为“门庭冷落车马稀”,大寨村民承受了极大的心理落差。</h1> <h1></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大寨果树成林)<br>此后10多年中,大寨的经济止步不前,村民的精神面貌整体表现出一种时代大潮退去之后的迷惘。当年大寨人出去,都不敢说自己是大寨人。<br></h1> <h1>村民贾海文回忆当时的情况说,“从各个新闻媒体报道中,看到了人们对大寨的说法、看法,村民‘敢怒不敢言’,但其实是没有地方听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大寨当年的荣誉夺回来。”</h1><h3></h3> <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寨交公粮)<br>实事求是讲,大寨上世纪80年代初停下来的原因,一个是当时大寨的老百姓转不过弯子来,二是社会对于大寨的批评和宣传都不太公正。</h1><h3><br></h3></h1> <h1>10年间大寨换了四任党支部书记,但始终不见起色。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谦去大寨的时候说,如果想让大寨振兴起来,还是要让郭凤莲回来。</h1> <h1>1964年,年仅十六岁的郭凤莲(前左二)任铁姑娘队队长,她与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员一样战天斗地斗,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情接见和赞扬。</h1> <h1>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重返大寨。这个消息甚至被《人民日报》报道,连郭凤莲自己都感到有点震惊。</h1> <h1>解放思想,成为郭凤莲回到大寨之后面临的首要难题。1992年初春,郭凤莲让大寨一户出一人前往河北省高迁村学习,一共去了130个人。之后郭凤莲又多次组织老党员、老干部、村委会骨干到大邱庄、华西村、南街村、刘庄等地学习,这些村庄当年都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而如今他们都成了大寨的学习榜样。</h1><br>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寨的村办企业)<br></h1><h1>考察回来之后,大寨党支部确定了“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的思路,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郭凤莲出任总经理。</h1> <h1>郭凤莲几番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h1><h3></h3> <h1>从某种角度看,郭凤莲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另一个角度看,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也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br></h1><h3></h3> <h1>几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郭凤莲经常说:“人不能和历史赌气”。这是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教给这个农村女子的大智慧。</h1><h3></h3> <h1></h1><h1>大寨人一惯崇尚苦干实干,这是中国农民极为淳朴的本质,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源泉。</h1><h1>在大寨党支部和郭凤莲的号召下,大寨人民重新唤醒和激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冲天干劲,勇敢地开始了新的改天换地的战斗。</h1><h3><br></h3> <h1>大寨羊毛衫厂是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的第一家企业,之后又建了大寨制衣公司、水泥厂、酒厂、农牧公司、旅游公司以及核桃露厂等企业,大寨的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h1> <h1></h1><h1>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从2005年开始进入了回报期,近年来每年能够向大寨村委会上交纯利润500万元,用于改善村民的社会福利。</h1> <h1>2008年,大寨年产值达到3亿元,人均收入1万多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1400多倍,人均收入增长54倍,上交国家税金1791.4万元。</h1> <h1>大寨村民享受的社会福利让邻村人颇为羡慕。1993年,郭凤莲就向大寨村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从每人每月40元起步到2008年已经涨到60~69岁每人每月200元,70岁以上300元,大寨村每年在这一项上支付24万元。</h1><h1><br></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左二宋立英)</h1><h1>到了2018年,大寨村的老人们的养老金,加上企业分红,一年能收入七八千元了。</h1> <h1></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寨村民住宅)<br> 大寨村在1998、2003和2009年分三次新建了近100户住宅,村民只需要支付相当于房屋总价的三分之一就可以搬入新居,集体补贴三分之二,总补贴金额达1000万元。</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大寨中学)</h1><h1>此外,大寨实行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免费教育,对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每年800~1000元的奖学金;除去国家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之外,大寨村委还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大病现金补助等等,并实现了集中供水、供气、供暖。</h1><h1><br></h1><h3></h3> <h1>  (周恩来总理纪念亭)</h1><h1>大寨人靠自己奋斗享受的这种集体福利,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包括在经济发达的南方沿海地区,也仍然是为数不多的先进典型。<br>大寨,你始终闪烁着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光芒!</h1><h3></h3> <h1>  (叶剑英元帅的题词)</h1><h1>大寨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和周边村民的就业。大寨村基本上没有闲人,有近200人从事旅游业。在大寨的工业企业中,周边的村民占了大多数,较好的帮助和促进了附近村庄的发展。</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大寨别墅群鸟瞰)</h1><h1>曾经为大寨带来无限风光和荣耀的农业,已经在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变得微不足道,只占到0.3%,而工业所占比重超过40%。另外,每年到大寨旅游的人数近30万,给大寨村带来了100多万的收入。</h1> <h1>目前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旗下最大的企业,是大寨中策水泥有限公司,1994年由香港中策投资集团与大寨合资开办,目前年产值3000多万,实现利税400多万元,每年向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上交100万。</h1> <h1></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寨新貌)<br>新时期的大寨,依托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许多市场都有“大寨”牌商品销售。“大寨”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给大寨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大寨核桃露的广告在央视热播。<br></h1> <h1>  (大寨红旗渠)</h1><h1>来大寨旅游的客人,都要求喝大寨酒,饮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压饼、窝头。在着力打造“大寨”经济品牌的同时,“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价值,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了解。</h1><h3></h3> <h1>  (陈永贵故居)</h1><h1>党的十八大给大寨带来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2012年底,大寨响应中央政策,彻底关停了所有污染企业。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66%以上的村民参与旅游活动,每年每户收入达10万元以上。2018年,全村年接待近50万游客,旅游综合收入7000多万元。2018年,大寨村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h1> <h1>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已撩去它那层神秘的光环,回归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实实在在。</h1> <h1>  (大寨红旗渠)</h1><h1>现在的大寨,梯田庄稼葱绿,池水波光旖旎,森林郁郁葱葱,果园硕果累累,窑洞整齐,街道清洁,人民热情好客。</h1> <h1>大寨的交通、通讯、住宿等基础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h1> <h1>现在的大寨村,已经是一个有显著特色、景色优美的国家级4A旅游风景区了。</h1><h3></h3> <h1>到大寨来看一有,是许多中老年游客在青年时代就有的愿望。大寨的历史,与他们的成长相伴,来到心中的圣地,心中是满满的回忆和感慨。</h1><h3></h3> <h1>大寨也是年轻人的网红旅游景点。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景色优美;这里承上启下,有奋斗史,有发展史,满满的正能量。到这里来过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在人生烙上那么一股劲头,从今往后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和挫折,只要想想大寨,浑身就会又有了力量。</h1><h3></h3> <h1>大寨人的生活也早已不是肩挑重担、开荒种地,大寨人住进了别墅,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窑洞饭店和纪念品商铺比比皆是,乡村旅游已成了大寨人的主业。</h1> <h1>“战天斗地”的日子犹在眼前,“二次创业”的激情仍在澎湃。郭凤莲自豪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人用自己的优异成绩向世人宣布:大寨昂首走进了新时代。”</h1> <h1>郭凤莲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带着大寨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从农业的这么一个角度,搞了多元化的经济建设。从一口人不到180块钱的收入,现在上升到1万8千块钱。从一个村的总收入不到10万块钱,现在总产值达到10多个亿。这么走过来以后,我的体会是,我们国家现在富强了,我们的人民也富裕了,在这个过程中,大寨人民是付出了血和汗的。”</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三)<br>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br>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大寨人丰富、发展了大寨精神,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立足当地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打品牌优势,实现了大寨发展的新飞跃。</h1> <h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不仅是一次重大的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带来广泛深刻的思想观念的震荡。我们多少年来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这场变革中经历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h1><h1><br></h1> <h1>因此,弘扬大寨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寨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弘扬大寨精神,树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良好风尚,为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h1><h3></h3> <h1>大寨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的一部分。</h1><h1>现在有些地方,越是贫困,精神状态越差,物质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h1> <h1>我们必须继续弘扬大寨精神,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h1><h3></h3> <h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br>尽管中央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中央财政近年来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仍然繁重、艰巨。</h1><h3></h3> <h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能是农民,主要还要靠亿万农民自身努力奋斗,还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br></h1> <h1>大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虽然住在群山之中,但是并没有被太行山的山峰遮住视线,他们身在太行,眼看全国。他们对于自己的集体,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无限信心。</h1> <h1>大寨人民既敢于藐视困难,又认真地同困难作斗争。他们坚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坚决依靠集体的力量,就能把大寨的面貌改变过来。</h1><h1>困难没有吓倒大寨人民,失败也没有使他们后退。正是这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顽强的革命精神,使大寨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h1> <h1>几十年来,在大寨大队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大寨人民始终朝气蓬勃,与时俱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h1><h1>大寨人民的这股精气神,永远值得全国人民赞颂。</h1> <h1>时至今日,虎头山上的大寨展览馆依旧存放着大寨辉煌的昨天,太行山上的春风依旧每年吹过虎头山,狼窝掌梯田里的庄稼一年年都在成熟。</h1><h3></h3> <h1>我们难忘昨天,因为那是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名扬中外的辉煌过去。</h1><h3></h3><h3></h3> <h1>我们珍惜今天,因为这是大寨人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全面腾飞的现在。</h1><h3></h3> <h1>我们向往明天,因为那是大寨人再展宏图,再创奇迹,拥抱光明的灿烂未来。</h1><h3></h3> <h1>我们相信,只要大寨人民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大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大寨的红旗一定会永远飘扬!</h1><h1></h1><h3></h3><h3></h3> <h1>向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致敬!</h1><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fxbwfld?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前进步伐 势不可挡</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erqf5m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雄关漫道真如铁</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ex2zos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黄继光的母亲和毛岸英的父亲的感人故事</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evpp5q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致敬有梦想的每一个自己</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zp16lt?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我的祖国</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2ef4i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奋斗铸造不平凡</a><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