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贝古村

反甩手

<h3>位于增城区中新镇坑贝村,村名是因村子附近的金坑河盛产坑贝而得名。坑贝村是在南宋嘉定年间开村,第一个来此落户的是一个叫毛富兴的人,但毛富兴落户时的房子不在了。宋代宰相崔与之的家乡就是坑贝村的,宋代官员做了宰相的话一般会在家乡修建大屋,可惜现在看不到宋代的一丝建筑了。</h3> <h3>坑贝村的得名,源于附近金坑河盛产的坑贝。开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第一个来此落户的是一个叫毛富兴的人,他的籍贯有可能是山西。毛富兴是这支翻山越岭来到岭南的毛姓家族的第五代,他的同胞兄弟还有若干也落户增城,除了坑贝村之外,这附近还有五六条自然村也都是毛姓人的天下。</h3> <h3>坑贝村建村伊始的建筑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目前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平方米。整体建筑分为11列5排。独立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山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宽度为10.49米,排、列之间有纵横青云巷。村落格局形成于明末清初,很难得地整体保存到了今天。</h3> <h3>广东的古村落多数是“梳式布局”,只有纵巷,没有横街。坑贝村却是个例外。这里的五十四栋房屋,像是整齐列队的卫兵,是“棋盘式布局”。在当时土匪时常出没、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只要把村口的门户关闭,整个村落每个房子之间,就可以借助纵横的巷道自由交通,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h3> <h3>岭南人对风水一向在意,坑贝村就是完美的范本。它依山傍水,前面是清澈的西福河,后依绿树葱郁的后龙山,村子本身又是“外圆内方”。“圆”的是村前半月形的消火塘,“方”的是池塘背后四平八稳的村落格局。圆代表天,方正则代表地,人居住在中间,就是天、地、人三才具备。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间聚合人气,颇合堪舆之意。这样的布局,对于村落的管理十分有利。</h3> <h3>村中池塘种莲植藕,点缀漂亮,其实以前它最深的像征是风水,最实用是居民洗刷用水和消防。</h3> <h3>祠堂,老屋,麻石路,果树,走地鸡,青苔藓……诸多古村的气息弥漫在身边。村落很小,不大,如果不细心走或观看的话,估计20分钟内就能走完全部,而且还是踏遍了那些的地方小道小巷的地方。</h3> <h3>旗杆石</h3><h3>&nbsp;&nbsp;&nbsp;&nbsp; 也称旗杆夹,它是用来固定旗杆而制造的一个基座。旗杆石是用上好的石质雕琢而成。旧时,不管是城里,还是在乡下,凡在屋门口、祠堂门口竖立一对旗杆的,必是家中或家族中的人考中了举人、进士。竖旗杆是用来光宗耀祖,彰显身份,昭示世人,并激励青年学子努力用功的。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人杰地灵。</h3> <h3>坑贝官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坑贝村左侧第二列街前。建于清代,二十世纪80年代有维修,是以前村里的政府机关。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进,总面阔12.4米,总进深21.3米,建筑占地264.12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滴水剪边。青砖石脚,阶砖铺地。</h3> <h3>头门封檐板施通花木雕,步梁为月梁做法,上施镂雕驼峰,莲瓣升斗和通花托脚,架梁施瓜柱。前廊次间施木虾弓梁,梁底雕花,上施木雕一斗三升斗栱。后堂在维修时将檐柱、金柱改为砖柱,梁架也改为金字架,改变了原貌。坑贝官厅头门保存尚算完整,木雕精致,有艺术价值。2010年3月,公布为增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h3> <h3>&nbsp;两边显赫象征的高台,居然是鸡的安乐窝。</h3> <h3>比较整齐划一的古民居建筑,不知是同一年代。最大特点是旁锅耳山墙,与徽派民居的马头墙有异工同曲的妙。</h3> <h3>门楼</h3> <h3>这间祠堂因有这附设的小建筑显得不伦不类。</h3> <h3>被遗弃的灶台</h3> <h3>现在坑贝虽然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古建筑群已经年久失修,目前尚有极少数村民在里面居住。</h3><h3>闲逛古村,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穿越古今的气息保留着原味,未经修复的古屋,屋前荷花,屋后稻田,让我梦境回到数百年前。</h3> <h3>“金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h3><h3>镬耳防火墙,典型的广府文化民居建筑,形似明代官帽两边耳朵。火灾时,高宽的墙可阻挡火势蔓延;起风时,挡风入巷入窗入屋,纳凉。</h3> <h3>横平竖直的街巷显得落败。</h3> <h3>炮楼,石阶长满野草,大门紧闭。</h3><h3>设计虽比不上开平、台山一带碉楼,也简洁朴素,底层是坚固的石板,二楼以上才是青砖,望风口及炮眼狭窄,易守难攻的感觉。</h3> <h3>碉楼原来是五层高的,后来拆除了三屋,该碉楼非常坚固,清时为防范匪贼而建,也可以储备粮食,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撤入躲避。</h3> <h3>穿行在老旧的建筑,寻访那些远去的故事,现在古村只还有少数人在居住。这里跟我之前看过的岭南古建筑结构大体一致:村前有半月形的池塘,塘前有空地,一边是老树广场,然后是村子,村子边上有防护作用的碉楼。</h3> <h3>沿着坑贝村走,古老的村落里依然有鸡犬声相闻。村里碰到的大都是老人家,大概也只有他们还在执著地驻守在曾经热闹的家园。</h3> <h3>顺着青石小巷在古村纵列中穿梭,斑驳的墙壁,青砖墙上的青苔,门檐上、屋顶上的野花、野草仿佛在诉说古村苍桑的历史。村民们悠闲的生活在青砖屋内,巷子里不时见到觅食鸡群,守护着主人家的看门狗,整个村落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h3> <h3>倒塌的老屋与新建的小楼</h3> <h3>坑贝村还是宋代丞相崔与之的故乡,在古村落对面有条丞相路,顺着丞相路可以来到经过重新修复的崔太师祠和清献园。</h3> <h3>崔太师祠和清献园周日不开放,平时中午时分也不开放,所以没能进去观看崔与之丞相的生平和园内的设计,感觉有些可惜。<br></h3> <h3>崔太师祠从外到里分为前、中、后三进,第一进象门楼,第二进为通廊。连通前后,最后一进为斗廊,之间为天井。斗廊供奉着崔丞相的塑像,提名为“清献堂”,是南宋皇帝对崔与之盛誉“清言党论无相似,献策奇由第一人”的肯定。“克夏驱金保国安民寒敌胆,谏君律己兴邦济世振人心”这幅对联是崔与之丞相一生的写照。</h3><h3><br></h3> <h3>距坑贝村口1千米左右的燕岗桥头,有一处侵华日军当年的碉堡。</h3> <h3>四周都是树木,杂草丛生</h3> <h3>碉堡里面的情景</h3> <h3>有两三层楼高,没有任何的楼梯等可以攀登的物品,看来损坏的程度不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