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大峡谷行摄日记(上)

蔡幼生

<h3>【前言:在王榕屏(前上海市摄影协会副主席)和郭浩楠先生的率领下,我们摄影爱好者一行39人于10月11日从上海乘火车前往河南安阳,抵达后参观了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博物苑和殷墟王陵遗址,然后转乘大巴直奔林州市石板岩镇——全国写生和摄影基地之一。在接着的八天中我们巡游太行大峡谷,饱赏了那里的烂漫秋色,领略了山村的古朴沧桑。21日在拍摄了太行日出之后,我们启程回沪,顺道在安阳浏览了著名的马氏庄园,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喜悦。】</h3><h3>本美篇图片的摄影器材为iPhone 8</h3> <h3><br></h3><h3><br></h3> <h1><b>2019年10月12日,阴到多云</b></h1><h3>晨七点抵达安阳火车站,早餐后前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参观。</h3><h3>公元前1300年,商王迁都于安阳,史称殷,历时255年(后继为西周王朝)。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h3> <h3>大门参照甲骨文“門”字设计。门额上的“殷墟博物苑”为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所题写,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1967年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是我国最早的龙形图案之一。</h3> <h3>殷墟考古发掘的六座车马坑之一</h3><h3>它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h3> <h3>展览场馆的柱子为红底和仿商代青铜器饰纹的黑色浮刻。</h3> <h3>展览场馆的回廊墙上挂着成百上千个牌子,解绎甲骨文字的起源和演变。</h3> <h3>1939年在殷墟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鼎(仿制品,原件收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h3><h3>鼎通高133公分、口长110公分、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殷墟在青铜冶炼方面的辉煌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化的中心之一。</h3> <h3>一块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比手略大一点)</h3> <h3>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内可治国、外可征战的巾帼将军。</h3> <h3>妇好墓发掘于1976年,是殷墟发掘以来唯一未被盗掘过、能和甲骨文相对照,并能确定墓主和墓葬年代的殷代王室墓。其出土随葬品达1928件,包括青铜器、玉器、贝币等。妇好墓的发现被评为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h3> <h3>细看这些甲骨文的字形构成,令人产生很多联想。</h3> <h3>数十名人大附中学生带着历史课本来此参观和书面答题。</h3> <h3>殷墟王陵遗址</h3><h3>它是商代晚期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占地面积达2.14公顷。</h3> <h3>王陵遗址公园中心位置上的司母戊鼎(仿制品)</h3> <h3>据介绍,这里共发现12座王陵大墓,大多为4条墓道,墓室宏大,棺椁奢华,随葬品多而精美,人殉人牲数量惊人,组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h3><h3>该大墓出土司母戊鼎,另有22个人头遗骨。</h3> <h1><b>10月13日,阴间多云</b></h1> <h3>七时半,我们分乘八辆小轿车前往水段村。山路大多为水泥路,并设有护栏,路面平整,鲜有过路车辆,我们能随心所欲和随景之美地下车摄影。</h3> <h3>逆光拍摄的山峦叠嶂在烂漫秋叶的点缀下令人陶醉。</h3> <h3>形态独特的山峰在色彩斑烂的灌木陪衬下显得格外迷人。</h3><h3></h3> <h3>我的大学同学吉长根在看了几幅我的太行秋色照片后作了点评,其中借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画辉映,升华意境。感谢并钦佩学友在古诗词方面的修养。</h3> <h3>摄友们被太行美景深深吸引,忙得不亦乐乎。</h3> <h3>山村里的农舍,墙由石头壘起,墻面涂上泥巴;屋顶覆盖厚重的石板,全都就地取材。</h3> <h3>许多农宅釆用四合院的形式。</h3> <h3>山村的老汉纯朴友善,他主动让我们进宅院参观。</h3> <h3>山村的石梯</h3> <h3>家家户户晒玉米(除举家外出打工户)。</h3> <h3>太行大峡谷是国家AAAAA级风景区。</h3> <h3>谷两侧为嶂石岩地貌,台壁交错,气势恢宏。</h3> <h3>太行大峡谷长50公里、宽1.5公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h3> <h3>断崖高起,群峰峥嵘。</h3> <h3>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h3> <h3>梯田秋色</h3> <h3>柿子红了</h3> <h3>山花烂漫</h3> <h3>太行秋色分外妖娆。</h3> <h3><b>10月14日,阴天</b></h3><h3>晨七时出发前往山西平顺县境内的太行风景区。</h3> <h3>首先来到库峧村作间歇,苍劲的岩石和凹凸有致的石屋浑为一体。</h3> <h3>远眺梯田和山路。</h3> <h3>据我观察,平顺境内的太行山没有太行大峡谷那样的磅礴气势,但不乏峻、奇、秀。</h3> <h3>如同在石板岩镇地区一样,片状结构的岩石在平顺也比比皆是。</h3> <h3>依我之见,从建筑角度看,这是一座在太行山区出类拔萃的山村。</h3><h3><br></h3> <h3>俯摄山坳梯田。</h3> <h3>断垣残壁废墟美</h3><h3>一看到此景,我想起了德国的海德堡王宫,它在17、18世纪多次遭受战争和火灾的破坏,后来仅修复了主体建筑,18世纪末德国浪漫派诗人发现了“废墟之美”,故海德堡王宫至今一直保持着局部残存的状态。当然,这个普通建筑与海德堡选帝侯王宫不能相提并论,但我拍下此照,是因为它的光影和色彩打动了我。</h3><h3><br></h3> <h3>红旗渠源</h3><h3>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名扬海内外,可它的源头在山西平顺县。六十年代上半叶,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太行山腰建造了人工天河,解决了50多万人和30多万牲畜的饮水困难,也使农业产量翻了几番。</h3> <h3>浊漳河</h3><h3>红旗渠是引浊漳河水入林县。河宽而不深,水位低时河底露出略带红色的岩石。</h3> <h3>浊漳河水通过这里的引水枢纽站引入林州境内的红旗渠。</h3> <h1><b>10月15日,阴</b></h1><h3>上午:大垴村</h3><h3>下午:漏子头村</h3> <h3>盘山公路一景</h3> <h3>俯摄山坳里的盘山公路</h3> <h3>这种形态的岩石在国内的油画作品中常用以表达铜墙铁壁、众志成城的寓意。</h3> <h3>我们登上大垴村一座山头上的一个大平台,一排已开始泛黄的白杨树很吸引眼球,引起了我的拍摄冲动,于是我在30米开外选好拍摄点,手持手机静候有一两个人出现在镜头里,机会终于给我逮住了,欣喜!</h3> <h3>大平台的一侧又是另一番景象。</h3> <h3>大平台的另一端面朝层层山峦,阴沉沉的天空中奇迹般地出现一道光线,千载难逢!</h3> <h3>天公不作美,我们下到山村里转转。</h3><h3>这农户家的水泥地坪上是正在凉干的山楂。</h3> <h3>这家农户的厨房则相形见绌。</h3><h3>村里挂有禁止烧秸秆的横幅,显然是为了减少大环境的雾霾。可改用电炉远远超出山村人的经济能力,好政策出台得考虑可行性。</h3> <h3>山村小道</h3> <h3>石屋间夹缝一瞥</h3> <h3>山村的石屋和石路</h3> <h3>山村人家</h3> <h3>三名学生在观摩老师作画(左2系我们的摄友)。</h3> <h3>老师的画作</h3> <h3>一个在山村里作画的女生</h3> <h3>石板岩镇停车场上有数百名美术专业学生在写生。</h3> <h1><b>10月16日,小雨</b></h1><h3>上午贤麻沟村</h3><h3>下午高家台村</h3> <h3>雨水未能阻碍我们行摄的脚步。</h3> <h3>早晨出发时我们下榻处前后的山景</h3> <h3>在烟雨茫茫中寻找朦胧美。</h3> <h3>雨稍大一点我们就进山村捕捉自己喜欢的景子。</h3> <h3>家门口的老树</h3> <h3>这棵柿子树的树枝特美,苍劲优美。</h3> <h3>含苞待放</h3> <h3>我们的小车司机常师傅在高家台作了停留,使我能拍摄到如此美景,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h3> <h3>常师傅又在王相岩停车,我在公园门口捕捉到这两幅云雾缭绕山间的美景。</h3> <h3>在驶近高家台村时拍摄到的一长排白杨树。</h3> <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