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参观纪实

建生

<h1><b>摄影/制作 建生</b></h1> <h1><b>&nbsp; &nbsp; &nbsp;“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以下简称成就展)自2019年9月24日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对公众开放。</b></h1> <h1>  <b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成就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时间为主轴按年份顺序展示,共分为:序厅、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五个部分,展陈面积总计约15500平方米。此次成就展侧重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展会同时还是一部浓缩了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的画卷,也包含了当前对以往一些重大事件、人物的定位和评价。</b><br></h1><h3><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b><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191919">笔者于成就展开放当天和10月6日两次参观了展览,感触颇深。现将展出的部分图片资料以拍摄照片的形式整理汇编,制成美篇作为纪念。由于展会内容丰富展品繁多,只能择其主要记述。又由于展出具有的权威性,笔者只侧重记录展品原貌,对部分资料做了一定注释,对敏感问题及政治事件未做深入评论。本篇采用字下图上的形式。</font></b></h3> <h1><b><font color="#191919">  成就展由国家发改委、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主办。对公众开放前一天,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到现场参观了展览。</font></b></h1> <h1><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b>展会对公众开放后,每天前来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参观人员经过身份证换票、排队、安检环节后进入展馆。</b></h1> <h1><b>一、序厅部分</b></h1> <h1><b> 序厅内的布置简洁、庄严、大方。</b></h1> <h1><b>  序厅内展示的序言篇幅不长,但概括性强,透露出的部分信息引人关注。</b></h1> <h1><b>二、屹立东方部分</b></h1> <h1><b>  天安门城楼主席台模型,影视屏幕滚动播放开国大典影像资料。</b></h1><h1><b> 新中国的建立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从此,一个幅员辽阔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b></h1> <h1><b>  新中国建立初始毛泽东访问了苏联,这次访问成果丰富,不但取得外交成就,还为贫困落后的中国迅速奠定工业基础打开了通路。另外通过谈判将东北旅顺军港租期缩短为5年,中东铁路的苏方经营权期限也缩短为5年。苏联后来履行了协定,1954年中国收回旅顺军港及中东铁路经营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成就。</b></h1> <h1><b>  毛泽东访苏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以长期低息贷款形式向中国提供全面经济援助,而中国以农副产品抵价偿还。条约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141项大型工程项目援助,覆盖到基础工业的各个方面。</b></h1><h1><b> 195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第一次访华,又追加了15項,并提高了援助技术含量,使援华重点项目达到156项。</b></h1><h1><b> 1957年毛泽东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第二次访苏,对匈牙利事件后苏联领导人遇到的困难公开表示了支持,赫鲁晓夫终于同意向中国追加提供核技术援助。钱学森晚年曾回忆说,苏联对中国核枝术的主要帮助是援建了一座铀浓缩工厂,同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年轻核枝术人才。</b></h1><h1><b> 156項援华工程的实施,使刚刚结束战乱积贫积弱的中国迅速、全面建立起国家工业基础。而核枝术援助项目的实施帮助中国快速成为核大国。这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最显著成就。</b></h1><h1><b>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六十年代中国一直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h1> <h1>  <b>中国对苏联及东欧专家来华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外国专家局”,工作重点就是接待这些专家。北京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白颐路修建了友谊宾馆供外国专家生活居住。宾馆大院里高档公寓、餐厅、会议室、礼堂、游泳池、中小学校、综合服务及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全国其它有苏联专家工作的城市也都类似。</b></h1><h1><b> 当时正值中苏蜜月期,中苏双方人员经常举办联谊活动,笔者曾有幸参加过几次在友谊宾馆举行的中苏小学生联欢活动,留下深刻印象。</b></h1><h3> </h3> <h1><b>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b></h1> <h1><b>  </b><b>上图为156项重点工程行业分布情况。红色是民用工业项目,黄色是国防军事工业項目。</b></h1><h1><b> 图中可见国防军事工业项目占了约三分之一,资金占比还要大一些。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像其它行业如铁路、能源、机械制造、轻工业解放前多少还有一些基础,国防军工在解放前的基础几乎为零,特别是大型军事装备方面。</b></h1><h1><b> 156项重点工程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沿海以及一些矿区和地域中心城市。</b></h1><h1><b> 1960年8月苏联专家撤离时,156項工程大多已基本完成,余下不多的结尾供货后续也提供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全面建立起来后,又对引自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仿制、完善、改进,逐步形成了中国自已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实践,培养了一大批自已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批人员后来大都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b></h1><h1><b> 除了156项重点工程,苏联在科学研究、文教卫生、规划管理、农业技术、军事科学等方面也对中国给予了援助和帮助。整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老大哥”、“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类似口号经常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b></h1><h1><b> 1960年后,由于多种原因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甚至对抗,两国关系长期维持在最低水平,延续了近30年。中苏关系恶化对中苏两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b></h1> <h1><b>  1956年9月“八大”召开,新中国达到第一个发展“黄金时期”顶峰。</b></h1> <h1><b>  1957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村广泛建立,这是村民入社报名模拟场景。一年后人民公社运动席卷了全国农村。</b></h1> <h1><b>  五十年代中国的“四个第一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是天津712厂模仿苏联“旗帜”牌电视机的产品;第一台“红旗”牌轿车和第一台“解放”牌汽车在长春汽车厂(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生产;第一台“东方红-54”拖拉机产于洛阳拖拉机厂(156項重点工程之一)是仿造苏联的产品,54是马力数值。笔者50年前在军垦曾经开过同型号的拖拉机。</b></h1> <h1><b>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横跨长江的第一座大桥。大桥由苏方主持设计并提供枝术支持,中方人员参加了其中的技术工作并完成施工。通过这次合作培养锻练出一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b></h1><h1><b> 注意图片右上角标出的(1)标记,展会图片中凡是有此标记的都表示首次或第一次。本次展览共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取得的150个首次或第一次。</b></h1><h1><b> 11年后,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nbsp;</b></h1><h1><b> 五十年代由苏联提供设计和枝术支持的大型建筑还有西直门外的北京展览馆(本次成就展举办地)、复兴门外的广电大厦、上海展览馆、广州友谊馆、哈工大主楼等建筑。</b></h1> <h1><b>  上图为五十年代末在北京建设的“十大建筑”,是为迎接建国10周年举全国之力建造的。当时调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进京,钢材水泥石材木料及其它建筑材料也都从全国各地调配,中央和北京市机关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工地义务劳动,家父当年也曾在人民大会堂工地义务劳动两个多月。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人民大会堂仅10个月就建成,另九处建筑也按期完成,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特点。</b></h1> <h1><b>  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会战模拟场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曾经鼓舞了无数人。那个时期还有“雷锋精神”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经济增长是成就,敢于战天斗地不畏艰难的精神财富同样是成就。</b></h1> <h1><b>  英雄辈出,榜样力量。</b></h1> <h1><b>  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是在新中国经济建设遇到曲折,连续三年出现经济负增长(1961年负增长甚至达到-27.3%)后召开的一次特殊大会,</b><b>全国县以上主要领导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对1958年以后出现的困难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暂时中止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工业农业一系列紧急调整措施,经过五年调整、恢复,终于度过困难。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正增长,1965年恢复并超过1957年的水平。</b></h1> <h1><b>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两年后又成功爆炸了氢弹,中国开始迈入核大国行列。</b></h1> <h1><b>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1964年起沿海部分工业逐步向内地迁移,中国开始近20年之久的“大三线”建设。</b></h1> <h1><b>  1965年4月,</b><b>人造天河-红旗渠总干渠建成。</b></h1><h1><b>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成为那个年代的精神力量。</b></h1> <h1><b>  每个年代都有英雄,每个行业都有模范。</b></h1> <h1><b>  反映知青上山下乡的场景模型。中国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全国范围内累计有约二千万城市中学生上山下乡,其中以“文革”10年最为集中,笔者也是其中之一。受到上山下乡直接影响的家庭人口有近一亿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b></h1><h1><b> 从透露出的各方面信息看,导致大量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新就业人口增长不协调。特别是“大跃进”造成数年国民经济负增长,全国有很多工业项目被调整“下马”,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被缩减;文革初期几年国民经济增长放缓,新建工程项目较少,高中及以上学历层次又停止招生,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新增就业岗位难以容纳文革中积压了数届的大量中学毕业生,只能选择一部分安排城市或工矿就业,一部分上山下乡。以北京市为例,除66、68届毕业生城市就业与上山下乡人数大体相当外,67、69两届绝大多数上山下乡,而70、71届大部分都安排了城市就业。市内各区之间会有一些差异,但原则相似。其它各城市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也是大体按这一原则掌握。72届以后上山下乡逐步减少,也很少有去外地下乡。此后高中陆续恢复,社会就业岗位也逐年增加了。</b></h1><h1><b> 1977年以后,上山下乡的知青绝大多数返城,也有一些进入当地城镇或工矿就业,真正留在农村的是极少数。1970-1976年期间有一些知青进入了大、中专就读,但平均比例很低。</b></h1> <h1><b>  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是在“八大”召开十三年之后召开的一次党的代表大会。</b></h1> <h1><b>  1970年1月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三个月后中国发射了自已的第一颗人造卫星。</b></h1> <h1><b>  1971年秋天发生的“9·13”事件震撼了中国政坛,也震惊了世界。</b></h1> <h1><b>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地位恢复。那一刻“乔老爷”的开怀大笑被印刻在人们记忆中。</b></h1> <h1><b>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之间关闭了22年的大门打开了。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西方在内的各国纷纷与中国建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四十几个迅速发展到一百多个,实现了“小球推动大球”。中美关系的改善和正常化对双方来说都是重大的外交成就。</b></h1> <h1><b>  在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下,中日关系也实现了突破。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国对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损害责任表示了深刻反省,中国则再次表示放弃战争赔偿。此后日本国设立了专项援华基金向中国提供长期资金援助,持续实施了约40年。此外向中国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援建了一批工程项目。七十、八十年代中日两国关系较好,日本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帮助。</b></h1> <h1><b>  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灾害曾经震惊了世界。而三十年后建立在地震废墟上的新唐山奇迹同样使世界惊叹。“唐山奇迹”是中国人民面临磨难不屈不挠精神的又一次典型体现。</b></h1> <h1><b>  1976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多事”之年。</b></h1> <h1><b>  邓小平再次复出,党的“十一大”召开。</b></h1> <h1><b>  真理标准大讨论。</b></h1> <h1><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中国发展的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后来党中央总结归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100年”。</b></h1> <h1><b>三、改革开放部分</b></h1> <h1><b>  1977年底恢复高考场景模型。这是自1965年高考后事隔12年第一次全国性真正意义的高考。那12年虽然也有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但总数只有96万人,平均每年约8万人,只占当时全国每年度应龄人口的不到1%。</b></h1><h3><b> </b></h3> <h1><b>  这个场景人们都很熟悉,四十年来它成为农村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之一。</b></h1> <h1>  <b>中国近代以来曾形成4次留学热潮,分别为清末、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共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大都积极参与了国家经济建设,对中国科技、工业、军工、农业、交通及文教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代表性的人物如詹天佑、梁思成、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华罗庚、施一公等等。</b></h1> <h1><b>  1978年底由日本提供援助的宝山钢铁基地开始建设,建成投产后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骨干企业。中国钢铁产量十多年徘徊在两千多万吨的局面被彻底扭转。</b></h1><h1><b> 自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进入长达近20年的“自力更生”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基本处于对外封闭状态,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以日本、西德、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是在这一时期科技工业得到高速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以新能源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亚洲也有了“四小龙”。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这20年间被明显拉大。</b></h1><h1><b> 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惊讶的发现,幅员不及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战后恢复了12年到1957年国民经济达到与中国持平,而1978年已是中国的4倍多。1977年中国汽车年产量还不及日本一家汽车厂的一个车间。而在体验新干线时感觉“就一个字,快!好像有人催着跑”。他不禁感叹,“不改革不行了”,“中国再不改革开放就要被开除球籍”。与此同期中央派往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各考察团也得出了相似判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决心实施改革开放。</b></h1><h1><b> 1978年后中国开始全面改革开放,广泛招商引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港澳台。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科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b></h1><h1><b> 如果说五十年代引进苏联东欧工业技术为中国打下了工业基础,那么七十年代末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像为中国插上了翅膀。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经过全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快速消化、吸收,使中国制造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这一轮升级换代的中国制造业逐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实现了从低点向高点的腾飞,不但跟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并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发起冲击。</b></h1><h1><b> 短短三十年中国实现由弱到强、由引进到输出的中国制造业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改革初期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三十多年后中国不但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很多科技工业领域还走到了世界前列。目前</b><b>中国已建立起包括军工在内的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b></h1><h1><b>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快速转化为自已的生产能力,并通过改进创新实现部分反超,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巨大成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当时中央正确决策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劳动者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b></h1> <h1><b>  在开革开放的春风下,经济开发区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建立。</b></h1> <h1><b>  两弹一星元勋群星璀璨,甘祖昌老红军本色不变,华罗庚、陈景润、袁隆平勇攀科学高峰,英雄模范人物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是共和国坚实的脊梁。</b></h1> <h1><b>  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正确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决议。从那以后的历届中央委员会都坚持了这个决议。</b></h1> <h1><b>  女排精神的影响超越了体育竞技范畴,鼓舞着中国人民不断进取、不断拼搏。</b></h1> <h1><b>  沿海众多港口的现代化建设和开放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和海洋大国奠定了基础。</b></h1> <h1><b>  在农村兴办乡镇企业改变了留乡农民从事单一农业种植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人口逐渐城镇化。同时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目前乡镇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b></h1> <h1><b>  1988年9月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使中国具备了陆、海二位一体远程核打击能力。下一个目标是空中能力的提高。</b></h1> <h1><b>  1988年9月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是建立在全球历次工业革命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b></h1> <h1><b>  1989年5月,中苏关系在经历了近30年对抗和疏远后实现正常化。对于双方以往的分歧,邓小平用他特有风格的语言做了总结“双方都说了一些过头话,一风吹,向前看!”。此后双方恢复了各种人员往来,贸易额逐年增加。</b><b>苏联及以后的俄罗斯向中国输出以能源和军工为主的商品,中国向苏联输出以农副产品和日用品为主的商品,近些年高科技产品也逐年增加。</b></h1><h1><b>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30年来中国在军工和武器方面从苏方获益良多。自九十年代起,中国从对方引进了以苏-27、苏-35,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S-400防空导弹等为代表的先进武器系统,大大提高了中国军事实力。除此之外还获得了部分上述装备的生产许可。</b></h1><h1><b> 对于引进的装备中国迅速消化吸收、改进完善,实现本地化国产化,基本完成了对原有老旧装备的更新换代。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中国军事装备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并大量进入国际市场。</b></h1><h1><b> 中苏关系改善及持续30年的友好合作对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b></h1> <h1><b>  1989年6月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新中国70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结点。</b></h1> <h1><b>  开发浦东使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焕发出青春活力,上海目前已跻身世界一流大都市前列。以上海与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比较,四十年前除了人口相当外,其它指标都相差甚远。那时上海第一高楼(也是中国第一高楼)为建于三十年代的上海国际饭店,24层80余米高,而纽约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林立。其它如经济、科技、交通等城市现代化指标差距就更大。然而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目前上海除了经济和科技外很多城市指标已超越了纽约。上海与纽约已成为比肩巨人,而且正在形成全面超越纽约之势。</b></h1> <h1><b>  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b></h1> <h1><b>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具有拨正航向的作用。而“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论点第一次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做出了论述、澄清。它们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b></h1><h1><b> 后来的实践证明,适当引入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后,原有的因循守旧、“皇帝女儿不愁嫁”局面被打破,</b><b>各方面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创新,老旧产品和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国家发展获得了新的活力。而计划经济的适当保留</b><b>避免了一些产业发展盲动性,</b><b>保证了国家资源统一调配,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就。</b></h1> <h1><b>  在这个展台前笔者驻足良久,仔细观看那些曾经与货币同等重要的方寸票证。其间数次听到有半大孩子问长辈“那时买粮食干嘛还要粮票讶?”。长辈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勉励孩子们要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一个天同一片地,长期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一旦被去除,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祈盼了几千年的“衣食无忧”真正成为现实。</b></h1> <h1><b>  1995年5月起中国正式开始实施每周双休日。双休日的实施是劳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b></h1> <h1><b>  三峡工程是中国世纪工程。工程规模大、施工风险高、枝术含量高、投资大、工期长。任何大型水利工程都会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也会有一些不同意见。这些只能由历史和时间做出检验。</b></h1> <h1><b>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b></h1> <h1><b> “98”抗洪。</b></h1> <h1><b>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b></h1> <h1><b>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b></h1> <h1><b>  龙腾“世界屋脊”,“天路”入云端。</b></h1> <h1><b>  2005年5月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通车。</b></h1> <h1><b>  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b></h1> <h1><b>  “嫦娥一号”、“首次太空行走”、“歼-10列装”“空警-2000”,一项项科技成就捷报频传。</b></h1> <h1><b>  汶川地震国人之痛,抗灾救险众志成城。</b></h1> <h1><b>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奥委会主席给予“无以伦比”的高度评价。</b></h1> <h1><b>  高铁,中国又一张亮丽的名片。</b></h1> <h1><b>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精彩无此,规模空前。中国人感受到了“盛世”荣光。</b></h1> <h1><b>  “十八大”的召开是党和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结点。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b></h1> <h1><b>  “十八大”以后的成就展览是本次展会最突出的部分,展区位于北京展览馆主厅。</b></h1> <h1><b>  200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情况。</b></h1><h1><b> 下一个目标是向制造业第一强国迈进。</b></h1> <h1>  <b>反腐永远在路上。</b></h1> <h1><b>四、走向复兴部分</b></h1> <h1><br></h1> <h1><b>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b></h1> <h1><b> “墨子号”、“神威”、“歼-20”…中国向更多的“第一”冲击。</b></h1> <h1><b>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又是一个第一。</b></h1> <h1><b>  探索深海、走向“深蓝”。</b></h1> <h1><b>  在迈向高科技的道路上同样“一个都不能少”。对于长期存在的“短板”国家正在下大力逐步解决中,目前比较突出的有高端芯片、计算机操作系统、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精密加工机床、部分特殊工业材料、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大型客机、大型航母等等。相信不远的将来都能逐步攻克。</b></h1> <h1><b>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又一项世界建筑新奇迹诞生。</b></h1> <h1><b> “龙头”地位进一步提升。</b></h1> <h1><b>  逐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b></h1> <h1><b>  “数读70年”,让数据说话是本次展会的一大特色。</b></h1> <h1><b>  上图为中国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以及主要农副产品增长情况。</b></h1><h1><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应当看到,虽然短短40年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人均水平还较低排在世界七十余位。这是我们的国情现状。</b></h1> <h1><b>  上图为交通、能源发展情况。</b></h1> <h1><b>  上图为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情况。</b></h1> <h1><b>  上图为教育发展情况。</b></h1><h1><b> 现在每年进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达到约800万人,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48.1%,而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中平均只有1%左右,而且其中约一半为读大专。</b></h1> <h1><b>  上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脱贫的情况。从图中可看出1978年绝大部分农民还</b><b>处于贫困状态。而当时的农民</b><b>占全国人口80%以上。</b></h1><h1><b> 多种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也有统计资料显示113元、134元,总之都很低。要知道这133元是包括全年口粮、棉花、柴草等的全部收入。笔者老家地处山区农村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家父从老家回来曾说过,社员每天干满十个工分只值不到2毛钱,1974年底干满工的社员每人只分到5元现金,这就是一年的零花钱了。再偏远一些的山区更差。当时农民每年实际可得货币十分有限。</b></h1><h1><b> 如今的农民可以自由务农、扩大副业,可以办乡镇企业、旅游业、自由进城务工或经商,甚至可以办家庭农场、出国投资农副产业等。目前农民中的大部分早已摆脱了贫困,剩下的一千六百多万正在被国家“精准扶贫”中。笔者老家的农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八十年代中期起老家亲戚们的经济状况已好于一般城里人,家父曾多次诙谐的说“以前是我们富老家穷,现在倒过来啦”。</b></h1><h1><b> </b><b>中国开展的扶贫工作对世界减少贫困人口目标做出了特殊贡献,得到联合国高度评价。</b></h1><h1><b>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走出农村的数亿农民工不但加快了农民脱贫,还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群体。 这个特殊群体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听从指挥,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能量一旦被释放,彻底改变了中国面貌。中国近40年来取得的所有建设成就都凝结着中国农民工的血汗。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最大的大红利,数亿农民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b></h1> <h1><b>  上图为国民健康发展情况。</b></h1> <h1><b>  人口城镇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7.4%发展到现在的近60%,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一变化是十分了不起的。</b></h1> <h1><b> 环保方面成就显著,但仍任重道远。</b></h1> <h1><b>五、人间正道部分</b></h1> <h1><br></h1> <h1><b> 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沿海逐步深入内地。</b></h1> <h1><b> 规划中的雄安新区。</b></h1> <h1><b> 为这个论点点赞。</b></h1> <h1><b>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b></h1> <h1><b> 展览大厅一角</b></h1> <h1><b>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目标明确,共同努力!</b></h1> <h1><b>结语 &nbsp;</b></h1><h1><b> &nbsp; 成就展所展示的新中国70年成就硕果累累,举不胜举,笔者在本篇只列出其中一部分。诸如西部大开发、治沙护林、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能源开发利用、南极科考、扩大对外投资、部分高科技进入国际市场、“一带一路”以及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青蒿素发明、月球背面着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文化艺术、法治健全、制度创新等方面很多成就未能列入或记述,留有一些遗憾。这主要是由于美篇篇幅有限只能容纳一百张图片,尽管做了一些拼图整合仍不能满足需求。</b></h1><h1><b> 新中国成立70年经历了伟大历程,几代人艰苦努力取得辉煌成就,对此中国人民亲身感受,全世界有目共睹。我们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欢呼。</b></h1><h1><b> 由于本次展览属于成就展,突出的主要是成就,但这并不说明我们不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只有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折腾”、“避免犯颠覆性错误”才能持续前进。中国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继续努力,希望祖国的明天会更好。</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b><b style="font-size: 20px;">以上如有错误或不妥欢迎指正。</b><br></h3><h3><b style="font-size: 20px;"> 谢谢观看!</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 &nbsp;</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10月12日于北京</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