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文哥44794706

<p class="ql-block"> 同兴冲水库大坝</p><p class="ql-block"> 原创作者:文哥</p> <p class="ql-block">  1974年秋收完后,进入了农闲季节。晏店公社举全社之力,在同兴冲来了一场大会战。要在同兴冲口修建一座拦水大坝,拦住那股长年奔流不息的清泉。同兴冲的分界岭西南面是罗店区的石冲大队,从分界岭到冲口大约有400多米长,里面住着三家晏姓家族的独屋。冲口住着的是晏代金哥家的带天井的大屋。冲里面分别住着晏永勤晏永银两家,那眼清澈见底的山泉水长年奔流不息滋润着这片沃土。三家独屋四周都生长着茂密的青竹,山上是挺拔的松柏和橡子树(梨木树)。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大树,那梨木树非常的坚硬也很沉是烧木炭的最好的原料。生产队也用梨木树段种白木耳,而且梨木树上结的果实橡子村民们都用它做凉粉吃起来非常地爽口。那房前屋后的青竹,则是乡亲们的小银行。空闲时间每户手巧的村民们都会编箩筐,筲箕,苑箕,斗笠,篮子拿到集上去卖或者是拿到供销社去换生活用品,有时会直接扛上一捆竹子到集上卖。同兴冲里是山青水秀,冲口代金哥家旁边是一道用条石筑起的拦水浅坝。代金哥家的房子是一栋像四合院一样带天井的土砖黑瓦房,天井四周全是房间。如果不是为了修水库,住在这里就像是住在了人间仙境里,在这里四面都是青山环绕,挺拔的大树遮天蔽日,翠绿色的青竹相拥着古朴的村庄,在这里人们都能感受到风吹树梢,鸟鸣啁啾,流水潺潺的静谧!冲里永勤哥的山歌小调时不时的在山谷里回荡着,闲暇之余就能看到永勤哥,背上火铳猎枪带着他的猎狗在山里游荡着。永勤哥是个非常优秀的猎人,性格开朗在生产队里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楚剧和山歌小调唱得非常好听。在他家的餐桌上总是可以经常看到,一个三脚猫的木炭炉子,上面架着一个小铁锅里炖着腌制的野味腊肉类似于现在的火锅。每当永勤哥家吃火锅时,那香味就会飘香到半个山谷里。我的知青岁月里,曾经有幸多次品尝到了永勤哥家里野味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兴冲里以她的秀美景色,她的原始生态环境,成为了野生动物们和各种鸟儿的天堂。白天鸟儿欢快的鸣嫡声在山谷回荡着,到了晚上则是野兽们的乐园,各个山头上是狼的天下,一到夜幕降临就能听到遥相呼应的狼嚎声。呜呜呜呜……,狼嚎声声和咕咕咕的猫头鹰的叫声,让寂静的同兴冲充满着恐怖和神秘的色彩。秋收农忙结束后,全公社上千个青壮劳力在同兴四队集结。打破了往日的安宁与祥和,冲里面的三个独屋里的主人都拆迁搬出了同兴冲,同兴冲一下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有了上千人涌进了寂静的山谷,闭塞的同兴冲人第一次见到了汽车(履带拖拉机。)第一次见到了电灯泡的光亮,同兴四队的人们对汽车的认识,还是在小张湾张老书记家的墙上的亲笔画。那幅画上的履带拖拉机,标上的名字就是汽车。第一次见到了电灯,那台履带拖拉机,是湖北省荆州地区水利局派下来压堤的。为了便于晚上夜战,还调来了柴油发电机发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寂静的同兴冲一下涌进了上千人马,这是同兴冲第一次成为了沸腾的群山。全公社九个大队的青壮年都云集在同兴四队,公社也在这里成立了同兴冲水库大坝会战指挥部。我们知青点被征用为公社同兴冲大坝会战营部,我们知青小组被分开居住了,赖大均兄留在了营部担任司号员,仍然住在知青点里。熊庭胜兄和胡中华二人则搬到了郑家凹湾子暂住,我在小队加工点育秧,就搬到了加工点居住。同兴一队张传高同学在营部担任炊事员,同兴水库开工了,由于地形狭窄,往大堤上运土的分成了两班轮换倒班。那台履带拖拉机由两个操作手,日夜不停的换班压堤。打峨的号子伴随着压堤拖拉机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着。工地上广播里传出的甜美的声音,那是同兴二队美女知青李群英,她在水库工地上担任广播员。在知青岁月里,出外工是知青们的专利。在同兴冲大坝施工现场,云集了全公社大部分知青。除了担任司号员,炊事员和广播员外。大部分知青是在工地上挖土运土,两人一辆板车大多数是男知青拉板车运土,女同学往车里上土。就是这样知青们和社员们,一起投入到了火热的筑坝施工中。人歇板车不歇,日夜不停的奋战在大坝上。当时有个口号是大干100天,建起大坝迎新年。就是在同兴水库大坝即将完工的时候,又传来了大煜哥要和喻水英嫂子结婚的喜讯。在同兴水库工地上,由公社妇女主任李华英的牵线下,大煜哥和水英嫂子在同兴水库修成正果,大坝建成了,一对新人于1975年元月25日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同兴水库,不仅仅只是留下了我们知青们的汗水,同时也凝聚了知青们的全部心血。同兴冲大坝,在全公社人们日以继夜的拼搏下,工程进展速度非常惊人的快。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大堤上除了留下了少数人完成收尾工作外,各大队撤回了大部分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秀美的同兴冲,由于无人居住更显得阴森恐怖,大坝建成后那古朴的民居,清澈的水塘,叮咚的泉水小溪,翠绿的竹林,都伴随着水位的升高而消失在谷底。没有了袅袅炊烟,古朴的小小村落也随之消失。同兴冲也随着水位的上升,变成了高峡平湖,原来那涓涓细流的泉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大湖。同兴冲以她的另一种美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蓝天白云映衬着不同色彩的大树,倒印在碧波荡漾的绿水中,在我们的知青岁月里,许许多多的岁月痕迹都随着时间消失殆尽。我们在此度过了五年的知青岁月的,知青土屋拆除了。只有同兴冲水库经历了45年的岁月流逝,依然屹立在同兴冲的冲口。并永远屹立在我们这些当年知青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栋楼房是德耀二哥建的,楼房原来的地基是我们知青点的旧址。我和庭胜兄,大均兄还有可可兄弟,一起回到这个让我们魂牵梦绕了几十年的家,想在此重温我们逝去的知青岁月和花样年华。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知青点除了土砖房没有了,可知青点门前的两个池塘依然还在,池塘边的大树虽然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可是它仍然在塘边耸立着,只不过是略微显得沧桑。徳耀哥是我们知青岁月里的恩人,二爷二妈的二儿子。</p> <p class="ql-block">  这口堰塘是我们同兴四队小张湾,全湾子人吃水的地方。我曾经读过同兴四队老三届知青陈行建的文章,他非常形象的介绍了此堰塘水,说塘里的水是“牛屎汤”。确实是这样的,下乡刚进村时空气中充斥着浓烈的牛屎味。一到下雨天路面的牛屎和其他动物的粪便,就会随着雨水一起流进那口吃水塘。更要命的就是塘的北边,紧挨水塘两米的距离是许锦贵哥家里的大茅坑。大粪坑里后面堆的是牛屎,大坑前面用树杆搭的茅屎板,是人拉屎的地方。然而这却是小张湾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的吃水塘。</p> <p class="ql-block">  水田那头是小队出纳员典毅哥的家,和付队长张典明的房子紧邻。房子后面的山上,是大队民办小学。那里是全大队的中心地带,是同兴大队里的最高学府。同兴大队里的国家栋梁之材,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可是如今除了一队跟上了建设新农村步伐旧貌变新颜外,其他地方却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人们都到外面城市里去发展打工做生意去了。同兴大队的最高学府也随之被荒废,校舍倒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同兴人最神圣的地方,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走出去了两代学子。</p> <p class="ql-block">  同兴冲四队里的竹林湾,是村庄周围生长着茂密的青竹而得名。参天挺拔的古树护佑着小村里的人们,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同兴四队里的高干。村西头住着生产队长李席贵,中间是大队民兵连长俠光荣,而村东头住着付队长张德富。我们下乡进山时的第一天那天晚上,大队和小队领导们就是在竹林湾李队长家,为我们接风洗尘。我们第一次品尝到了同兴冲里的美味佳肴,如今竹林湾就只剩下了民兵连长一家,在此独居。</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竹林湾,只剩下了民兵连长一家的独屋。</p> <p class="ql-block">  同兴冲里的三个独屋里的人,为了修建水库大坝,忍痛搬出了他们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同兴冲水库大坝已经建成了45年了,离别同兴大队44了。2019年3月9日我和同学曾亦可,赖大均,熊庭胜一起回到了第二故乡。我们站在这个让我们魂牵梦绕了几十年的大坝上时,感慨万千回忆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把我们对故乡的深深的眷念留下,把故乡的美景拍下来永远留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亲手筑起的同兴冲水库大坝,她为我们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青春年华是在这里度过,这里曾留下了我们为修大坝流下的血汗。她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路遇同兴冲里原住民永银哥的大儿子。</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后勤,笔名文哥。1970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工学院附属中学,同年上山下乡到湖北省京山县宋河区晏店公社同兴大队四队插队,1975年9月招工到石油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