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者”雕像 读者食粮

牧野犁

<h3> 一</h3><h3> 初读《麦者》,正值芒种时节,我市农村各地收割正忙。季节契合让时空有了交叠感,读《麦者》感觉自己的眼睛也正开镰。就是读书时间赶不上机械收割速度,目光的镰刀多在静夜一行行刈割,不愿取巧偷懒。</h3><h3> 还像一种旅行,发生在肉体维度上往往流于肤浅,只有精神维度提升,方能收获人生的风景。而品读《麦者——茹振钢和他的小麦世界》,正是一种精神维度的提升。如激情之云翻卷,似原粮酿酒的超长发酵,在国庆佳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后,国旗漫卷70载的时代烈风、雪域冰峰屹立起的民族魂魄,双重带给我写作的灵感和激情。再远望牧野平畴千里的田野,也似乎看到一座海拔醒目的农业科学之峰,执著跋涉的茹振钢,无疑是敢于牺牲自我、不断创造记录的另一种“攀登者”。</h3><h3> 二</h3><h3> 董传军笔下的茹振钢有着多元展现:是耕者,和中国农民一样常常卷起裤腿,对土地和收获有着最质朴的情结;是医者,为老百姓的小麦“望闻问切”,让病恹恹的庄稼如同愈后顽童,吮吸朝露肚肥滚圆;是匠者,小麦育种如大国工匠制造一个个小小部件,精细缜密,精心打磨;是歌者,让杂交小麦诗意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旁边有麦子拔节“伴奏”之声。但无论角色怎样转换,《麦者——茹振钢和他的小麦世界》这部报告文学都有一种深深的根系,扎进茹振钢的小麦世界,呈现给读者一个立体大写的麦者,一个有情有义的麦者,一个使命崇高的麦者,一个家国情怀的麦者,一个创造神奇的麦者,一个收获幸福的麦者!<br></h3><h3> 读《麦者》“短暂军旅”一章,我才知道茹振钢因为迟迟没有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曾经有一段在祖国北疆军营熔炉淬火锻造的经历,虽然仅有36天的军营生涯,精神和肉体一旦具有“钢铁”的黑金属,注定能够炼就茹振钢勇者无敌的禀性。<br></h3><h3> 曾经戎装在身的董传军,把宝贵年华献给西藏雪峰,这同样注定他对先进典型的敏锐观察度要高于常人,由此可见在宣传部门先后推出多位重量级的全国典型,靠玩“空手道”和花拳绣腿的虚功,是无法抵达这种写作高度的。要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讲述茹振钢探索小麦生命密码的艰辛岁月,记录他破解世界杂交小麦难题的苦辣历程,记述他深耕田畴默默守望的人生传奇,不站上科学的冷峻“雪峰”,全靠一时的头脑发热,根本无法在纸质的“雪峰”上树起一棵科学之松,根本无法为读者描绘一幅麦者风景。<br></h3><h3>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可以说,《麦者——茹振钢和他的小麦世界》一书的高度,是“老兵新传”的精神高度,是勇者攀登的忠实记录,更是情系祖国的大地恋歌!<br></h3><h3> 三</h3><h3> 《麦者》的每个文字是麦种,在热爱粮食的读者心中出苗、分蘖、拔节、孕穗……<br></h3><h3> 说到麦子,我的眼前会展现麦浪翻滚、广袤清冷的白鹿原,会浮现中原大地1942年颗粒绝收、满目蝗灾的悲惨场景。在《麦者》“饥饿记忆”一章中,20世纪60年代那段饱受饥饿的痛苦岁月,更让茹振钢刻骨铭心:年仅3岁的哥哥被活活饿死,家人掩埋他的时候,他的手里还死死地紧攥着5粒麦种。<br></h3><h3> 饥荒,在茹振钢的眼中就是魔鬼和敌人,正是经历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才萌发了他探索小麦基因密码的远大理想。与其说《麦者》是一个科学家睿智严谨的形象雕塑,倒不如讲经历过苦难与奋斗、荣誉与使命的历练后,茹振钢俨然一个钢铁战士永不言败的金色造型,《麦者》书中文字的麦芒应该让我们如坐针毡,激发生命活力,一同创造科学和文化的神奇,在创造创新中充盈祖国的座座粮仓,筑牢粮食安全的屏障。<br></h3><h3> 如今物质丰富,一团揉之香软的面,经过擀、拉或者刀削,再经五味调和,就会成为满齿留香的长寿面、牛肉烩面、刀削面;或者经过酵母发酵,反复揉搓,蒸成香甜的白馒头……当我们味蕾越加丰富时,我们更应该铭刻“饥饿记忆”,对创造财富的“麦者”、对汗珠落土的耕者都心存敬畏和感恩的心。<br></h3><h3> 如同《麦者》一书所言,茹振钢研制出被称为“中国第一麦”的矮抗58,填补了世界杂交小麦领域研究上的空白,在人类农业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令世界刮目相看,同时也为中国粮食增产装上了一个“中国种子”的加速器和发动机。而写作者董传军为《麦者》的深度勾画,其时代厚重感和初心使命感值得圈点和礼赞。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跟踪采访,以科学的严谨抽丝剥茧,解读小麦文明历史的密码,和“麦者”茹振钢的麦梦、麦痴、麦狂、麦魂、麦恋“同频共振”,如精神之船共同驶入麦浪飘香的时代河流,他们,无疑是金色大河之上的中原风景,是科学和文学之翼诗意翱翔的“双人之舞”!<br></h3><h3> 四</h3><h3> 老话讲:“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h3><h3>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曾经这样评价:“报告文学《麦者》的目光投入到农业科学家茹振钢的骨缝里去了。”作为2018年度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的重点项目,著者董传军后期回老家写作进入忘我境地,竟让母亲误以为儿子犯错误躲进了山村。可见,把“目光投入到农业科学家茹振钢的骨缝里去”,没有掉几层皮的精神,是无法在文学之林画出“虎啸山谷”之魂的。<br></h3><h3>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评价道:“《麦者》是对一位为中国粮食作出巨大贡献的小麦育种专家的致敬,作者真情实感地记录了茹振钢探索小麦世界奥秘的艰难历程和他的家国情怀,令人钦佩、值得颂扬。”38年坚守麦田,“麦者”茹振钢在科学的攀登中因处于低谷而焦虑抑郁过,心灵的风暴狂刮时,曾让他晕倒在试验田里,承载中华民族的腾飞梦想之重托,最终让他“振”作成“钢”。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惟有拿出勇士攀登珠峰的拼搏精神,惟有铸就“麦者”百折不挠的实干品格,一个民族方能顽强地屹立,永恒地传承。<br></h3><h3> 《麦田》《筛麦的女子》《拾穗者》是一幅幅“画骨”的世界名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知心”的外国经典,把“目光投入到农业科学家茹振钢的骨缝里”,厚重的《麦者》,自然称得上是中国报告文学“麦田”里“为一个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镌刻的不朽雕像”!<br></h3><h3> 著者董传军更是耕者,感谢他为读者播种了另一种麦子,这种食粮,补钙提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