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10日上午,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星火志愿团的志愿者们和“爷爷奶奶一堂课”公益项目一起来到卧龙区青华镇杨李庄小学,为学校的留守儿童带去外面世界的精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塑大师李书丽给孩子们讲述“捏面人”的历史和制作方法。</h3> <h3>杨李庄小学是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全校只有二十多名学生,三位老师,学校没有课外活动,学生父母基本都是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缺少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这次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都在认真听认真做。</h3> <h3>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添加糯米粉等辅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大家重视,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用小刀或者剪刀通过点、切、刻、划等塑成形状、手足、面部,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h3><h3>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历史渊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塑造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传承人也在用娴熟的工艺表演着精美的民间艺术。</h3> <h3>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方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h3> <h3>李书丽老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幼喜爱艺术,虽然不是出自面塑艺人世家,但在父母和家庭的熏陶下,十几岁就开始自学面塑手艺,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中,反复捏制、揣摩,研究面的配方,如何能做到像瓷器一样长久保存。通过自身刻苦和天赋,不断的创新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把面人捏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h3><h3>天长日久,李书丽面塑技艺的越来越好,捏出的面人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她出色的面塑技艺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2004年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这次艺术节上,她又认识了一些名师,经过指点和相互交流切磋,她的面塑技艺更上一层楼,先后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多项民间艺术大奖。她先后创作出了《水浒108将》《南阳四圣》《四大美女》《张骞出使西域》《奥运人物》《西游记》的众多脍炙人口的面塑作品。</h3><h3>李老师常说,民间艺术是生活的升华,只有把优秀的艺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为此,她一直在努力着。</h3> <h3>爷爷奶奶一堂课公益项目,探索在乡土文明中的成长和发展,致力于乡村文化的振兴,通过邀请当地德高望重、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为孩子们上一堂乡土文化课的形式,让孩子受教育、老人得尊重、文化有传承。</h3><h3>南阳星火志愿团作为“爷爷奶奶一堂课”在南阳区域的合作伙伴,不断的寻找德高望重的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走进学校和社区,把他们的知识和技术一直传播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