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荆门山——楚之西塞<br></h3><div> 荆门山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北端,跨宜都市与宜昌点军区分界。万里长江奔流滚滚,呼啸跃出三峡,东流到这里。江南荆门山,江北虎牙山,上合下开,酷似大门,故称荆门,又称郢门山,因楚国曾都郢,故以郢代指荆楚。此山与对岸虎牙山隔江相望,形成一道长江出三峡入江汉平原的门阙,江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素有“楚之西塞”之称。</div><div> 荆门山属武陵山余脉,西起宜昌点军区艾家镇,东抵宜都红花套镇。西隔长江与虎牙山(属宜昌市猇亭区)相对,东南坡平缓,西北坡陡峭。南北长3km,东西宽2km,方圆约6km。主峰海拔139.2m</div><h3> 荆门山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碚,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风景独特,江山胜地。荆门山共有12峰,素称“十二碚”。十二碚形如馒头,依次排列江边,山峦叠翠、云雾飘渺,别有情趣。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过荆门十二碚,皆高崖绝壁,斩岩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此地主要景观有:荆门十二碚、大仙人桥、小仙人桥、天鹅抱蛋、狮子崖、笔砚经卷、仙人洞、观音池、凤凰台、兵洞、荆门石佛、乌龟碑、巴蔓子墓等,景点集中分布于南北两端。值得一说的是,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之为“仙人桥”。其实,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荆门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打北边的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狮,打南边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大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青狮对白虎”。</h3><h3> 古代长江上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崖悬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对此,晋郭璞的《江赋》云:“虎牙磔竖以屹碎,荆门阙竦而磐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1500年前的郦道元的这段文字,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荆门山与虎牙山的地形地貌。</h3> <p class="ql-block"> 荆门市何以取名为“荆门”?</p><p class="ql-block"> 荆门市距离荆门山百余公里,为什么取名为“荆门”呢?现在的荆门市得名还源于荆门山。这从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旧唐书》记载:“荆州有荆门县,以荆门山名。”可知。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说建中三年即782年。见刘禹锡《复荆门县记》)拆长林县(县治在今沙洋县后港镇)立荆门县,而长林县的前身是编县,荊门县北移至今址。换言之,由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导致荆门治所位移至今址。</p><p class="ql-block"> 荆门市地处湖北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是湖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中部,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部,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自以"荆楚门户"而为名。1979年设市。</p> <h3> 御江南前,古代文人墨客雕塑长廊</h3><h3> 形胜之地,怎缺少讴歌和咏叹?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李白的“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都形象记录了荆门山的地理之胜。不谦虚地说,荆门山是古代骚人在三峡地区留下诗作最多的地点之一。唐朝杨炯、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宋朝欧阳修、苏轼、寇准、范成大、司马光、王十朋、陆游等,不胜枚举。仅《全唐诗》中,就有30多首咏荆门的诗。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一人写了三首。</h3><h3><br></h3> <p> 杨守敬 雕像</p><p> </p><p>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p><p>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p> <p> 屈原 雕像</p> <p> 苏轼 雕像</p><p> </p><p> </p><p> 荆州十首</p><p> 苏轼</p><p>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p><p>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p><p>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p><p>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p><p> 南方旧战国,惨澹意犹存。</p><p>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p><p>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p><p> 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p><p> 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p><p> 耕牛未尝汗,投种去如捐。</p><p> 农事谁当劝,民愚亦可怜。</p><p> 平生事游惰,那得怨凶年。</p><p> 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p><p> 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p><p> 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p><p> 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p><p> 沙头烟漠漠,来往厌喧卑。</p><p>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p><p> 游人多问卜,伧叟尽携龟。</p><p> 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p><p> 太守王夫子,山东老俊髦。</p><p> 壮年闻猛烈,白首见雄豪。</p><p> 食雁君应厌,驱车我正劳。</p><p> 中书有安石,慎勿赋离骚。</p><p>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p><p>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p><p>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p><p>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p><p> 江水深成窟,潜鱼大似犀。</p><p> 赤鳞如琥珀,老枕胜玻璃。</p><p> 上客举雕俎,佳人摇翠篦。</p><p> 登疱更作器,何以免屠刲。</p><p> 北雁来南国,依依似旅人。</p><p> 纵横遭折翼,感恻为沾巾。</p><p> 平日谁能挹,高飞不可驯。</p><p> 故人持赠我,三嗅若为珍。</p><p>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p><p>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p><p> 北行运许邓,南去极衡湘。</p><p> 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p> <p class="ql-block"> 杜甫 雕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甫</p><p class="ql-block">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p><p class="ql-block">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p><p class="ql-block">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p><p class="ql-block">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p><p class="ql-block">译文及注释</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p><p class="ql-block">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p><p class="ql-block">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p><p class="ql-block">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p><p class="ql-block"> 明妃:指王昭君。去:离开。</p><p class="ql-block">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p><p class="ql-block"> 朔漠:北方的沙漠。</p><p class="ql-block">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p><p class="ql-block"> 省识:略识。</p><p class="ql-block">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p> <h3> 浮雕昭君出塞</h3> <p> 袁山松 雕像</p><p> </p><p>西晋吴郡太守袁山松《宜都记》节选原文:</p><p>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①。”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②,书记及口传悉③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秀峰⑤,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p><p> 《宜都记》节选译文:</p><p>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p><p>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p><p><br></p> <p> 杜甫和袁山松 雕像</p> <p> 司马光 雕像</p> <p> 李白 雕像</p><p> </p><p> 1290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日,踌躇满志的李白或许也是这样立于船头,对着大江意绪遄飞,在虎牙与荆门山的江面上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一生三次船过荆门,这三渡荆门,可称为“出三峡”、“上三峡”和“下三峡”。而每次渡荆门都关系着他的前途和命运,这是他人生道路上顺逆交替的地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开元13年,李白25岁,这位风华正茂的文艺青年,怀揣着对人生的无限向往和远大抱负,决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三峡,泛长江,渡黄河,游遍神州名山大川,访求高人贤士;希冀三年五载之后,使文名传遍天下;然后拜谒开元才子,建立安邦济世的不朽功业。</p> <h3> 《全唐诗》中,就有30多首咏荆门的诗。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一人写了三首。</h3><h3> 其一《渡荆门送别》,写出了意境和气势:</h3><h3>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h3><h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h3><h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h3><h3> 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h3><h3><br></h3><h3> 其二《秋下荆门》,写出了情怀和志趣:</h3><h3>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h3><h3>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h3><h3><br></h3><h3> 其三《荆门浮舟望蜀江》,写出了生机和希望:</h3><h3>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h3><h3>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h3><h3>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h3><h3>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h3><h3>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h3><h3>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h3> <p class="ql-block"> 王永彬 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都王永彬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永彬生于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时,卒于同治己巳年正月二十五巳时,享年七十有八。为南宋孝宗时王刚中之后,经两次迁徙,直到其父清朝乾隆间才迁往荆州府枝江县城西十五里石门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石门坎人)。年少时,其仲兄去世,一度面临辍学,后发愤始得入县学读书。他不喜科举,很晚才恩获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参与编修同治版本《枝江县志》,担任“分修”。后候选教谕,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教学中,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并能身先士卒,修养己身而后教。同时对于乡人,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p><p class="ql-block"> 王永彬涉猎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尤好吟诗,其同郡文友王柏心为其撰写《勅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记载:“公著述外,尤好吟咏,与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p><p class="ql-block"> 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闻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 王永彬一生治学甚广,勤于著述,同治五年《枝江县志》记其《孝经衬解》一部,光绪《荆州府志》记其《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三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的藏书目录中记其《历代帝统年表》一卷、《先正格言集句》一卷、《朱子治家格言》一卷、《六书辨略》一卷、《音义辨略》一卷、《禊帖集字楹联》一卷、《孝经衬解》一卷、《围炉夜话》一卷,合称《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另有《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杂著》《独柱山房诗文襟著》《脏腹病药夫》等。</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枝江县志》收录其《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花溪即景》等诗三首;同治《远安县志》收录其《同友人游青溪》诗一首。</p> <p> 李商隐 雕像</p><p> </p><p> 古今 “内人”意不同</p><p> 1、 内人,当今是指屋内之人。是指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此外,古代泛指妻妾、宫中女官。同义称谓有拙荆、执帚、贱内、妻子。</p><p> 2、唐代内人有别意</p><p> 唐 李商隐男妾,基本解释</p><p> (1)旧指权贵妇女身边供狎弄的美男子。 唐 李商隐 《宜都内人传》:“大家始今日能屏去男妾,独立天下,则阳之刚亢明烈可有矣。”《花月痕》第二四回:“ 宣娇 尊为天妹,广置男妾,朝懽暮乐。” 李商隐《宜都内人传》中内人就是指男妾男宠。</p><p> (2)犹男宠。 郭沫若 《天玄地黄·屈原不会是弄臣》:“前两年,听说 成都 的 孙次舟 倡导 屈原 是弄臣的新论……唯一的内证就是《离骚》上以男子的身份而讲到女饰的一点。例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仿佛 屈原 就是 楚怀王 的男妾。”</p><p> 3、书宜都内人传后(二首)</p><p> 其一(元代:宋褧)</p><p> 痴绝庐陵不保身,</p><p> 忽从妇口议天伦。</p><p> 鸾台凤阁须眉者,</p><p> 谁识当时有内人。</p><p> </p><p> 書宜都内人傳後</p><p> 其二(元·宋褧)</p><p> 七言絕句 </p><p> 繡帷春色久徘徊,</p><p> 檀机傍邊說禍胎。</p><p> 一笑詩人漫懷古,</p><p> 夢中曾見内人來。</p><p> </p> <p> 陆游 雕像</p><p> </p><p> 荆门冬夜 </p><p> 陆游 南宋</p><p> 常饥龟老欲无肠,卧听寒更自短长。</p><p> 香碗得闲聊作伴,酒杯因病颇相忘。</p><p> 有情窗罅恰通月,耐冷橹枝多得霜。</p><p> 历尽风波知险阻,平生错羡捕鱼郎。</p><p> </p> <h3> 望仙人桥</h3><h3> 清 林有席</h3><h3> 浮桥烧断见仙桥,</h3><h3> 仙吏江关不可招。</h3><h3> 十二荆门双棹人,</h3><h3> 飞凫未解学王乔。</h3><h3> 林有席(1713~1804)清朝进士,上任东湖县令以后,就主持修订了乾隆版的《东湖县志》。<br></h3> <p class="ql-block"> 仙人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仙人桥的传说一</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西元前五百年,西域妙庄国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因美丽虚荣,次女妙缘骄蛮善妒,幼女妙善聪慧仁慈。一次出游,妙善公主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位高人,偶得一本无字宝书。当她念及受苦百姓时,宝书显字,原来是一部佛经一一《大般若经》,从此妙善公主开始修学佛法。</p><p class="ql-block"> 妙庄王年事已高,见妙善公主事亲至孝,深受百姓爱戴,故拿定主意,宣旨招赘,望妙善尽早成家立业,继承王位。谁知妙善公主婉拒坐拥金山银山的当朝显贵,决意离家修行,以佛法普度众生。</p><p class="ql-block"> 提亲当日,妙善公主登上小船,顺着潮流来到长江边的一处荒山,在此结茅为蓬,与鸟兽做伴,念经修行。这样过了几年,妙善公主的行踪终于被妙庄王得知,他御驾亲征,带领人马登岸搜山,谁知山上蛇虫百脚一齐出洞,见人就咬,搜山人马纷纷撤回。妙庄王勃然大怒,命人用硫磺、硝石点火烧山,火仗风势,荒山成了一片火海。妙善公主逃跑中见一山洞挡住去路,便将佛尘一挥,一道银虹从天而降,隐隐红光里,只见妙善公主脚踏金莲台,乘桥而过,徐徐飘向远方的一处山洞。妙庄王枉费心机,只好收兵回宫。</p><p class="ql-block"> 妙庄王回宫没几日,突得怪病,访遍名医,用尽良药,全然无效。忽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叫唤:“妙庄王,要想活命,快去那荒山求你女儿!”妙庄王听后,命人准备车船,来到山洞前,哀声呼叫:“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p><p class="ql-block"> 突然,洞里透出一道亮光,只见妙善公主端坐莲台,向妙庄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须将女儿手眼拿去作药引子,父病即可痊愈。说着剜目断臂,呈到妙庄王面前,妙庄王又愧又悔。此时,忽见洞中金光耀眼,妙善公主长出千手千眼,妙庄王欣喜道:“我女儿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妙善公主驾虹桥而过山涧之时便已得道,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今天的荆门山,那座虹桥,如今被人们称为“仙人桥”,而后来现身的山洞,就是如今的仙人洞。因妙善公主剜目断臂后长出手眼无数,故称作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千手观音,千眼千臂观世音),意为以千手帮助众生解除苦难,以千眼遍观人世间众生需求;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抄自仙人桥旁边的石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仙人桥的传说二</p><p class="ql-block"> 在红花套镇渔洋溪村境内的荆门山上,有一座凌空横跨,上面有条大路的石桥,人们称它为“仙人桥”。为什么叫“仙人桥”呢?</p><p class="ql-block"> 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根本没有桥。人们要攀悬崖,越山谷,才能上山,行路十分艰难。山下住有一个青年猎人,心地善良、朴实。他常常把打来的猎物分给这里的乡亲父老。只是隔着山谷悬崖,山路崎岖,上山打猎往返十分困难,所以常常深夜才归。</p><p class="ql-block"> 一天,山下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讨饭老人,拄着一根扁担,一步一跛地走到了年轻猎人的家门口。青年猎人十分可怜他,就把自己仅有的一只豹肉腿烤熟了送给他。说:“您莫见怪,由于隔山谷悬崖,打猎困难,家中只剩这点东西给您了。要是这里有座桥,打猎就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 那讨饭老人朗声一笑,变成了一个长须白发的寿翁,那条扁担也忽地一下变成了一条金扁担,托着白发寿翁飘然而起。寿翁腾云到半空中,向着猎人招手,猎人惊奇地追过去。到了悬崖边,寿翁却不知去向了。只见那条金扁担从空中慢慢落下来,越变越大,越变越宽,最后横搁在两座山之间,变成了一座大石桥。猎人大声惊呼:“仙人桥!”</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里的人们走路、打猎都方便多了,“仙人桥”的故事也在民间久传不衰。</p><p class="ql-block"> 采录者:李慕云 周远喜</p> <h3> 石壁上刻着仙人桥的传说</h3> <p class="ql-block"> 长江边上的仙人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仙人桥的传说三</p><p class="ql-block"> 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之为“仙人桥”。</p> <p> 陆逊 雕像</p><p><br></p><p> 陆逊简介</p><p>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p><p>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p><p>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p> <h3> 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其中著名的秦楚荆门之战、公孙述浮桥拒汉兵、陆逊火烧700里连营的夷陵之战、梁陈安蜀城之战等战事都发生在这里。历代史书上均有详细记载。<br></h3><h3> </h3><h3> 夷陵之战简介一</h3><h3>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h3><h3>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h3><h3><br></h3> <h3> 夷陵之战简介二</h3><h3>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h3><h3>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七百多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h3> <h3> 夷陵之战简介三</h3><h3>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h3><h3>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蜀军尸骸随长江漂流,铺满了江面[3]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h3><h3>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h3> <h3> 夷陵之战简介四</h3><h3>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h3> <h3> 城背溪遗址</h3><h3> 城背溪遗址位于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遗址类型为新时期时代遗址。于 1983和1984年发掘。距今约七八千年。石器中多纯属打制的刮削器、网坠等,通体磨制的较少,有些只磨光刃部。陶器使用原始的泥片贴塑法成形,多呈红色,主要有釜、大口罐、双耳罐、扁壶、钵、圈足盘和支座等,陶胎内普遍夹有稻草末、稻壳一类羼和料,证明当时已有初步发展的原始稻作农业。</h3><h3> 遗址中还出土有较丰富的鱼、鳖、鹿、水牛等动物残骨,表明渔猎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鄂西地区分布与城背溪遗址同类的遗存,已命名为城背溪文化,其后继为大溪文化。</h3> <h3> 咂酒坛子</h3> <p> 驻足荆门山</p><p><br></p><p> 彩虹飞架荆门山,</p><p> 仙人桥下碧水潺。</p><p> 御江南前浪涛去,</p><p> 行舟回首虎牙滩。</p><p> 城背溪上炊烟漫,</p><p> 虎牙雄狮镇山关。</p><p> 绵绵武陵此方尽,</p><p> 墨客登门咏山川。</p><p> </p><p> 对荆门山的兴趣,源于御江南前古代文人墨客高大的雕塑,常常从御江南门前过,就会被这些高大的雕塑所吸引,总想着进去看个究竟。这一天,秋雨初停,阳光明媚,天空碧蓝如宝石一般。我从宜昌回宜都,驻车于御江南前,走进御江南,竟被里面的美景所感叹,御江南,竟如此美仑美奂!!!</p> <h3> 石壁上写着广告词:</h3><h3> 行云山水间,归来御江南。</h3> <h3> 远处是宜昌长江公路大桥。</h3> <h3> 绿草如茵,童趣童真。</h3> <h3> 绿树成荫,环绕别墅。</h3> <h3> 碧水蓝天,嬉水乐园。</h3> <h3> 从里面向外远眺,可见清悠悠的长江水东流和对岸的猇亭工业园区。</h3><h3><br></h3><h3><br></h3><h3><br></h3><h3>摄影:山风</h3><h3>编辑:山风</h3><h3>资料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