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欢乐颂》

剑青

<h3><b>  《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表达了贝多芬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追求。而这部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b></h3> <h3><b>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乐颂</b></h1><h3><br></h3><h3><b>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b></h3><h3><b>还是让我们的歌声</b></h3><h3><b>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b></h3><h3><b>欢乐!欢乐!</b></h3><h3><b><br></b></h3><h3><b>欢乐女神圣洁美丽</b></h3><h3><b>灿烂光芒照大地!</b></h3><h3><b>我们心中充满热情</b></h3><h3><b>来到你的圣殿里!</b></h3><h3><b>你的力量能使人们</b></h3><h3><b>消除一切分歧,</b></h3><h3><b>在你光辉照耀下面</b></h3><h3><b>四海之内皆成兄弟。</b></h3><h3><b><br></b></h3><h3><b>谁能作个忠实朋友,</b></h3><h3><b>献出高贵友谊,</b></h3><h3><b>谁能得到幸福爱情,</b></h3><h3><b>就和大家来欢聚。</b></h3><h3><b>真心诚意相亲相爱</b></h3><h3><b>才能找到知己!</b></h3><h3><b>假如没有这种心意</b></h3><h3><b>只好让他去哭泣。</b></h3><h3><b><br></b></h3><h3><b>在这美丽大地上</b></h3><h3><b>普世众生共欢乐;</b></h3><h3><b>一切人们不论善恶</b></h3><h3><b>都蒙自然赐恩泽。</b></h3><h3><b>它给我们爱情美酒,</b></h3><h3><b>同生共死好朋友;</b></h3><h3><b>它让众生共享欢乐</b></h3><h3><b>天使也高声同唱歌。</b></h3><h3><b><br></b></h3><h3><b>欢乐,好像太阳运行</b></h3><h3><b>在那壮丽的天空。</b></h3><h3><b>朋友,勇敢的前进,</b></h3><h3><b>欢乐,好像英雄上战场。</b></h3><h3><b><br></b></h3><h3><b>亿万人民团结起来!</b></h3><h3><b>大家相亲又相爱!</b></h3><h3><b>朋友们,在那天空上,</b></h3><h3><b>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b></h3><h3><b>亿万人民虔诚礼拜,</b></h3><h3><b>拜慈爱的上帝。</b></h3><h3><b>啊,越过星空寻找他,</b></h3><h3><b>上帝就在那天空上。</b></h3> <h3><b>  贝多芬的爷爷是是男低音歌手,歌剧作曲家和指挥家,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父亲四岁即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养成莫扎特第二。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他曾因恋爱失意而烦恼,影响到肝脏,致使听觉失聪。1802年他意识到耳病无法治愈时,曾经打算自杀,但是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终于克服了精神危机,写出了明朗的《第二交响曲》。</b></h3> <h3><b>  1792年,贝多芬22岁时就有把席勒的《欢乐颂》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贝多芬曾多次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前后琢磨30年,作品最终于1824年春当他54岁才最后得以完成,同年5月7日晚首演于维也纳。</b></h3> <h3><b>  首演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当激动人心的大合唱结束时,听众沸腾了,不顾一切地鼓掌,欢呼、相互拥抱,不能自已, 许多人禁不住失声痛哭。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在维也纳这个讲究礼仪的城市,皇族出场不过鼓三次掌,但贝多芬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b></h3> <h3><b>  &nbsp; 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其实,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种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深入人心。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人们说这是一首“思想抒情诗”。</b></h3> <h3><b>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奏鸣曲形式,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与苦难、悲哀、战栗和不安的心情,充满了巨大震撼力和悲壮色彩。第二乐章采用d小调,3/4拍。主题明朗振奋积极,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让人们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一下子就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第三乐章是哲理性的慢板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这个乐章相对前两个乐章更显宁静、安详,旋律平缓,但不失柔美,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b></h3> <h3><b>  第四乐章是整个作品的精髓所在,用变奏曲形式写成,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这一乐章中,作曲家带领着人们的思绪向他向往的理想世界进军:穿过黑暗到达光明,战胜痛苦取得欢乐,这个伟大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从管乐器疾驰而来的暴风骤雨般的乐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聚合与较量。紧接着,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像英雄巨人一般吟咏出一句有力的宣叙性音调。贝多芬本想从这里开始歌唱,但他还是决定用器乐来作出对残酷现实否定的结论。</b></h3> <h3><b>  在第一乐章主题片段以快板再现时,随即被用威严的大提琴声部奏出的那个变化了的宣叙调主题所打断,第二乐章主题便以轻捷的身姿跑过来。大提琴的宣叙调又驱散了戏谑的浪花,第三乐章的抒情主题登场了。这个主题刚刚依偎到英雄巨人的身边就被推开了。经过几个回合的选择,人们看到,前三个乐章中那胜负未决的奋斗,那汇聚力量的召唤,和那浸透伤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紧张而曲折的探索之后,作曲家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体现全人类的胜利与欢乐的基本主题。这时,从木管声部隐隐传来《欢乐颂》的主题音调。当欢乐主题动人心魄地爆发之后,管弦乐队突然终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这时,男中音唱出了贝多芬自己写的歌词:“啊,朋友,不要旧调重弹,让我们来唱一些愉快欢乐的歌吧!”接着,欢乐仿佛从天而降,光辉的《欢乐颂》终于在人声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b></h3> <h3><b>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结束。</b></h3> <h3><b>  贝多芬的《欢乐颂》虽有借助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是从感情流露方面看两人有所差别:在席勒,他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它要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b></h3> <h3><b>  实际上贝多芬的生活处境相当艰难:失聪、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家庭问题的诸多纷扰,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奇才,在对于他最重要的听力丧失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克服失聪带来的困难:贝多芬用一支小木棒,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的时候用来听声音;他利用骨传导的原理,即在听觉神经未损坏的前提下利用颌骨,牙齿等传声,这是常人所不能及!这种做法很痛苦,但他坚持下来了,并且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正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b></h3> <h3><b>  《欢乐颂》这首乐曲,每每听到,都令人感到无限的光明,想像著在华丽明亮的教堂里, 高贵的人们用吐词婉转的德语, 全身心的向神唱颂内心的欢乐。她庄严宏伟,充满了神圣的体验,苦难中挣扎的人们突然获得拯救,阳光像圣母慈悲的目光一样, 洒向天地万物。这是被宽恕的喜乐,这是被最伟大的神所护佑时的欢乐, 这是世间万物共同欢歌的时刻,倾听她时, 神荡涤着人们的心灵。</b></h3><h3><b>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贝多芬的音乐中,存在着一颗人类的心;它宽广崇高,教人们如何去爱。”这句话在《第九交响曲》中展现无遗。贝多芬把他崇高的个性、独特的生活感受转化成音乐,抚慰芸芸众生,并激发全人类的共鸣。贝多芬的音乐正如他自己所言,是“出自人心而直抵人心”的音乐。</b></h3> <h3><b>  《欢乐颂》为D调,4/4拍的合唱曲目,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旋律行进主要作用了具有强烈力度感的上行级和下行级进对置,配合上铿锵有力的动感节奏,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恢宏情景,缔造出万众欢呼,歌颂幸福的最强音。</b></h3><h3><b> </b></h3> <h3><b>  第一乐句采用平稳渐进的音级进行,将雄伟的情绪一下表现出来,后半句是前半句的模仿与延续,仿佛欢腾的人海此起彼伏。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与变形,不但将欢腾的情绪进一步调动出来,而且展示给人们一种完整的欢乐动机。末尾处出现的附点节奏给人以强调的感觉,使人充满了力量与激情。第三乐句是前面两个乐句的转折,使作品的情绪忽然一转,仿佛出现了欢乐路上的"小阻碍”,特别是八分音符节奏的再次出现,更加剧了音乐作品的情绪微妙变化。第四乐句采用抢拍弱起演唱,为情绪的延展、歌曲的进行积累了力量与欢乐的情绪。该乐句的结尾采用第二乐句的结尾方式,给人完满终止的状态。</b></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f2pxle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美篇好声音《当你老了》</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501cb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美篇好声音《天边的骆驼》</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cl3znf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美篇好声音《夕阳红》</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