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四国游(一)

邹范鸣

<p class="ql-block"><b>  多年下来,世界各主要大国基本上已经转遍了,现在还差加拿大和巴西没有去,以后准备多往中小国家去,我觉得,大国有大国的精彩,小国有小国的惊奇,只有尽可能的多走多看,旅行的经历才算完整,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才能全面。</b></p><p class="ql-block"><b> 欧洲的南部,共有三大半岛,其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也叫意大利半岛)都已经去过了,而这次旅行要去的是巴尔干半岛。</b></p><p class="ql-block"><b> 巴尔干半岛在欧洲的东南部,位于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之间,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等11个国家的全部国土或部分土地。1992年以后,前南斯拉夫解体为6个国家,要不然现在巴尔干半岛不会有这么多的国家。</b></p><p class="ql-block"><b>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也是欧洲东南方向的出海通道,扼黑海和地中海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历史上欧洲各大国都不遗余力地争夺这一地区的霸权,加上这一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和政治分歧等诸多问题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矛盾和冲突最为集中和激烈的区域。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历来是国际关系中的多事之地,远的不说,就说近代以来发生的几件事,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了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发生的波黑战争是二战后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展开内战,死亡28万人,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国内一半以上的基础设施被毁,极为惨烈,令世界震惊。最近的一次是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到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盟军,以维护人权和制止人道主义灾难的名义,对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长达78天的空袭(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迫使南联盟军队从属于塞尔维亚一个省的科索沃撤出,2008年科索沃宣布独立,美英等国承认,但国际社会还没承认,现在巴尔干半岛国家里暂时还没有科索沃。</b></p><p class="ql-block"><b> 巴尔干半岛总面积只有大约50万平方公里,所以可想而知半岛上的国家都不大,我们这次要去的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和阿尔巴尼亚四个国家中,最大的国家塞尔维亚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万左右,而最小的国家黒山面积1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多万,真正的小国寡民。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三国是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以前属社会主义阵营,我们对其并不是特别的陌生,上世纪60年代老人家曾引用唐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中阿两国的友好关系,许多人都看过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萨拉热窝现在是波黑首都,而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现在是塞尔维亚首都。这几个国家,社会转型已经不少年了,但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我想也许是由于缺乏资源、山地较多以及战争破坏等因素,使得发展条件不是太好的缘故。这些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每个国家都有一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美景,四国相连,交通便利,自科索沃危机过去之后,现在这里的局势很安定,治安状况很好,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因此我觉得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b></p> <h3><b>  我们乘坐汉莎航空公司客机经慕尼黑转机飞到贝尔格莱德。</b></h3><h3><b>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首都。坐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仅次于伊斯坦布尔、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巴尔干半岛第四大城市。</b></h3><h3><b> 去过一些中小国家之后,我感觉许多欠发达国家都有一个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比较大,首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较大,全国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主要机构和设施大都集中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也是如此,它的人口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经济总量约占三分之一,看上去繁华而漂亮。上世纪90代,曾有一批中国人移民到了贝尔格莱德,目前在塞华人总数不超过5万人,在贝尔格莱德新城区拥有华人区。</b></h3><h3><b> 自2000年起,随着塞尔维亚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恢复,贝尔格莱德逐渐成为了外国游客旅游的目的地。贝尔格莱德是欧洲古老的城市之一,贝尔格莱德的老街区和建筑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b></h3> <h3><b>  萨瓦河从南向北流经贝尔格莱德,河西岸是新城区,河东岸是老城区,当流到城市北部时,汇入从西流过来的多瑙河。</b></h3><h3><b> 在两河交汇处的高地之上有一座古城堡,叫卡莱梅格丹城堡。古城堡背靠老城区,面对萨瓦河与多瑙河的交汇处。现在古城堡所在成为了一个很大的公园,城堡里边及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和树木,免费向公众开放。它是当地人喜爱的一个休闲公园,也是来贝尔格莱德旅游的游客必去的一处景点。</b></h3> <h3><b>  历史上,卡莱梅格丹城堡是一个军事要塞。它最早是由古罗马帝国建造的,为古罗马帝国的军营,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占领这里时都进行了建造。现在城堡的主体是18世纪奥匈帝国占领时留下来的。城堡的名字卡莱梅格丹,是土耳其人在这时给起的,土耳其语的意思是“战地城堡”。</b></h3><h3><b> </b></h3> <h3><b> 城堡由白色石块堆砌而成</b></h3> <h3><b>  城堡里的建筑所剩不多了,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城墙和城门,但能看出以前城堡的大致轮廓:城堡的西面和南面有进出城堡的大门,大门前有壕沟,壕沟上有石桥,周围的城墙上有数座碉堡,西面和南面有不止一道城墙,城墙套着城墙,城门套着城门。整个城堡的面积不小,我想如果不毁坏,全部建筑保存到今天,一定非常宏伟壮观。</b></h3> <h3><b>  钟楼在上,门洞在下,连成一体。</b></h3> <h3><b>  现在城堡的遗迹大部分是奥匈帝国时期留下来的</b></h3> <h3><b>  在城堡南面,两道城墙之间的空地上,展出许多一战和二战时期的重武器。</b></h3> <h3><b>  1928年,为纪念一战胜利10周年,人们在城堡的最高处,安放了一座名为“胜利者”的纪念碑雕像。它现在成为了贝尔格莱德的标志。</b></h3> <h3><b>  站在城墙上,可欣赏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的美景。</b></h3> <h3><b>  一位团友用自带的无人机拍下了城堡及周围的景象,可以非常清晰和直观的看清城堡的位置和地形。</b></h3> <h3><b>  我见过许多的欧洲古城堡都是建在高地之上,我想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易守难攻,卡莱梅格丹城堡不仅在山上,而且还临河,我觉得这是个绝佳位置。</b></h3><h3><b> 在古代欧洲,一些大的河流往往是划分势力范围的界线,是不同国家的国境线,因此,在这里出现卡莱梅格丹城堡,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奇怪。</b></h3> <h3><b>  卡莱梅格丹城堡旁边是老城繁华的街区,隔着一条马路,即是著名的米哈伊洛大公街。</b></h3><h3><b> 这条大街长约1公里,是贝尔格莱德主要的步行商业街。沿街有许多19世纪70年代的建筑,当时贝尔格莱德最有影响力和最富有的家庭在此居住。1979年,米哈伊洛大公街被列为国家保护历史名街。</b></h3> <h3><b> 街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商店和餐馆</b></h3> <h3><b> 过去那些富人们的房子,如今全部属于了国家,成为了塞尔维亚许多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机构所在地。国家博物馆、大剧院、科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西班牙和法国文化中心等都在这条大街上或者附近。</b></h3> <h3><b>  这是国家博物馆。门前是米哈伊洛大公骑马雕像。</b></h3> <h3><b>  有街头艺人在表演,现在已是深秋,夏季的时候可能会更多一些。欧洲许多著名的街道或广场上都有这种现象。</b></h3><h3><b> 我看那些艺人得到的赏钱似乎并不多,好像并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那么他们会不会还有其它收入来源?而艺术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爱好,不完全是一种谋生的手段?</b></h3> <h3><b>  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和铁托墓在城市东部,它俩挨在一起,组成一个旅游景点。</b></h3><h3><b> 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很小,一排小平房,它展览的内容并不是南斯拉夫几千年的历史,而是铁托创建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历史,还展览国内外人士送给他的各种礼物。铁托墓在一个玻璃花房里面。博物馆和玻璃花房都属于铁托生前工作和生活区里面的一部分建筑。</b></h3><h3><b> 上岁数的人都有怀旧的情结,这是人的一种属性,我对这个博物馆充满了兴趣。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铁托,但是像我和比我年龄大的人都知道他,他是共产主义者,也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独立意识极强,反感被人家控制,所以斯大林讨厌他,曾将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又主动与铁托搞好关系,但是铁托始终坚持国家平等,反对一国控制它国,他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b></h3> <h3><b>  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里面</b></h3> <h3><b>  前南斯拉夫由6个加盟共和国组成。6面旗帜和下面一排6个小国徽,是6个加盟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上面的大国徽是南斯拉夫国徽。</b></h3> <h3><b>  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领导人的照片</b></h3> <h3><b>  花房周边的绿地上有一些雕塑,其中有一尊铁托的雕像。</b></h3><h3><b> 看上去,铁托像是在一边散步,一边低头沉思,导游幽默地说,他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第六次结婚,二是要不要弄一个大学文凭。这当然是玩笑话,铁托结过5次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至今仍深受人民的尊敬。</b></h3> <h3><b>  花房这里现在是铁托的墓地,铁托墓旁边还有一座小墓,是铁托最后一位夫人的墓。</b></h3><h3><b> 铁托生前的业余时间喜欢在玻璃花房里侍弄花草,并嘱咐在他死后将他葬在花房里。花房里两边的房间,以前应该是养花的地方,铁托去世后再没人养花了,现在改作了展览室,展出铁托生前使用过的家具和人们送给他的礼品以及各种照片。</b></h3> <h3><b>  铁托的墓位于花房正中央,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长方形陵墓。上面的镏金大字写着: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一1980。</b></h3><h3><b> 铁托1892年5月25日出生在克罗地亚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生活贫困,年轻时候参加过俄国10月革命,二战期间他领导共产党游击队进行了抵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1943年获元帅军衔,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铁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1980年5月4日病逝,享年88岁。</b></h3> <h3><b> 铁托夫人墓</b></h3> <h3><b>  花房里两侧的房间,有简单的展览。</b></h3> <h3><b>  公元12世纪,塞尔维亚王国为加强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关系,立东正教为国教,从此塞尔维亚人就一直信奉东正教。现在塞尔维亚的人口构成以塞尔维亚族为主,因此该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东正教。</b></h3><h3><b> 在贝尔格莱德老城区东部的一个山丘之上,有一座始建于1935年的东正教教堂,叫圣萨瓦大教堂。教堂高82米,加上山丘海拔134米,从贝尔格莱德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见它。据说,这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它的周围是一处公园,教堂坐落在公园的北端。教堂建在了公园里,类似的情况,几个月前我在阿拉木图的潘菲洛夫公园里也见过。</b></h3><h3><b> </b></h3> <h3><b> 现在教堂外部建造工程已经基本结束,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中。</b></h3><h3><b> 教堂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采用了东正教常用的拜占庭式设计,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大圆顶,教堂主体被巨大的铜质穹顶覆盖,四座钟楼的顶部各覆盖一相应大小的穹顶,像是彼此呼应。东正教堂还有一特征是,它基本呈正十字形,四边基本等长,从任何角度看去都方正整齐。</b></h3> <h3><b>  一般大点的教堂都会有钟楼,圣萨瓦大教堂钟楼的设计,是与教堂主体合为一体,对称地镶嵌在教堂主体的四个角上,南面的两座钟楼略高于北面的两座钟楼。四座钟楼共挂有大小铜钟49口,每当钟鸣时,四座钟楼一齐发动,悦耳的钟声传遍整座城市。</b></h3> <h3><b>  圣萨瓦大教堂通体以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显得稳固而高大,威严又圣洁。</b></h3> <h3><b>  这座大教堂实际上分为新教堂和老教堂两部分,上下两层。上面的新教堂叫圣萨瓦教堂,而整座大教堂也叫圣萨瓦教堂,我们来的时候还在装修,进不去。下面的老教堂以一位国王的名字命名,我们进到里面参观。</b></h3><h3><b> 这是上面圣萨瓦教堂,只能看到入口部分。</b></h3> <h3><b>  地下老教堂的装饰极为华丽,金璧辉煌。</b></h3> <h3><b>  中央大吊灯,精美无比。</b></h3> <h3><b> 美仑美奂</b></h3> <h3><b>  东正教堂里圣坛上的一排画像,怎么排列是有讲究的:左边第一位是圣母,代表过去,中间两位是天使,代表现在,右边第一位是耶稣,代表未来。</b></h3> <h3><b>  导游说,他一年一般进教堂五六次,而有些人会经常去,结婚、生孩子、考学、升职、去病等等,都要来教堂里祈祷和点蜡烛。我听了直好笑,感觉就好像我们有些人爱进庙烧香叩头一样,都是求神保佑。不过我觉得真正的基督徒进教堂应该是为了忏悔,而不是求福,其实人只有自觉的去罪除恶,才能得到幸福。</b></h3><h3><b> 画面上是孩子生下不久给他洗礼</b></h3> <h3><b>  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青铜人物雕像,此人是圣萨瓦,教堂因他而得名。圣萨瓦是11世纪末塞尔维亚王国的一位王子,他放弃与两位兄弟的王位竞争,专心于神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第一任大主教,在东正教传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b></h3> <h3><b>  圣萨瓦一手持圣经,一手紧握十字架。</b></h3><h3><b> 十字架代表耶稣,无论手上拿的、胸前挂的、教堂里竖立的和教堂顶上竖立的,都是这个意思,十字架即表示耶稣。耶稣创立了基督教,他的思想、观点和教诲都体现在《圣经》中,是基督徒的行为准则。基督徒手握十字架、胸前挂十字架、头戴有十字架符号的帽子、身披有十字架符号的袍子或手在胸前划十字架,都表示他们敬拜耶稣,见十字架如见耶稣,感觉主就在身边、自己与主同在,而手握《圣经》,则表示他们完全遵从基督教义,遵照主的教诲。</b></h3> <h3><b>  我们还去看了1999年遭美国轰炸的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遗址。</b></h3><h3><b> 我们并没有看到使馆遗址,被炸坏的使馆早已经拆掉了。现在,山东的一家企业正在原地上建中国文化中心。</b></h3> <h3><b>  一国的使馆就相当于该国的领土,被人轻易冒犯,是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b></h3><h3><b> 使馆被炸后,中国人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开始了新军事革命的步伐,经过20年的努力,如今中国的军力令任何国家都不敢小觑。</b></h3> <h3><b>  贝尔格莱德西北方向70公里的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北部的重要城市,也是该国的第二大城市。巴奇卡运河与多瑙河在这里交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很久以前,多民族和多种文化就在这里交融,历来是塞尔维亚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也是列强争夺的对象,多次被摧毁,又多次重建。诺维萨德19世纪曾获得了“塞尔维亚的雅典”的美称,保留了许多古老建筑,非常漂亮。漫步老城区,步行街上有很多咖啡馆,还有古老的教堂,有人评论它优雅而友善,是一座十分温馨的城市。</b></h3> <h3><b>  城里面不仅有东正教堂、天主教堂,还有清真寺和犹太会堂。</b></h3><h3><b> 这是天主教堂</b></h3> <h3><b>  这座天主教堂里有一幅耶稣升天图。耶稣升天图一般很少见,我曾经见过几幅,跟这不一样,比这要玄乎,腾云驾雾的,这幅画还算比较朴实。</b></h3> <h3><b>  这是东正教堂,建于19世纪。</b></h3> <h3><b>  东正教堂里一般只有画像,没有雕像。</b></h3> <h3><b>  在东正教堂里,圣坛上的一排画像当中,左边第一位是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代表过去,中间两位是天使,代表现在,右边第一位是耶稣,代表未来。</b></h3> <h3><b>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座教堂里竟然有上帝的像,太不可思议了!我还是头一次看到。上帝和儿子耶稣并排坐在一起,上帝左手托着地球,右手握着一根类似棍子的东西,它应该是叫什么“仗”,这代表了什么意思呢?我觉得,这可能是表示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上帝主宰着地球上的一切!</b></h3><h3><b> 上帝的眼睛,幽黑、深邃,让人敬畏,感觉谁也逃不过它。</b></h3> <h3><b>  在老城区的自由广场上歇会儿</b></h3> <h3><b>  1948年被列为国家保护历史遗迹的彼得罗瓦丁城堡,位于多瑙河东岸的一座山上,非常壮观,是诺维萨德地标性建筑。</b></h3><h3><b> 诺维萨德和贝尔格莱德一样,都是先有要塞后有城市。</b></h3> <h3><b>  位于城堡最高处的钟楼非常有趣,它的特点是时针比分针长,据说是为了让渔民远远的就可以看到时间。</b></h3> <h3><b>  现在是上午11点55分。可以清楚的看见时针比分针长。</b></h3> <h3><b>  站在钟楼旁边的平台上,可以远眺多瑙河和城市风光。</b></h3> <h3><b>  河上的桥梁连接着两岸。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塞尔维亚进行狂轰滥炸,桥梁全部被炸毁,只剩下孤零零的桥墩,战后进行了重建。</b></h3> <h3><b>  城堡里有一个博物馆,展览一战时的武器和照片,以及这座古城堡的历史。</b></h3> <h3><b> 一战武器</b></h3> <h3><b> 一战时士兵的装束</b></h3> <h3><b>  照片上这些人的表情我感觉很有趣,挺滑稽的,特意把它照了下来。</b></h3> <h3><b>  参观了博物馆,我才知道,这座要塞其实大的很,包括四大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四分之一,但它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地势最高的部分,因为它在山顶上。游客来古城堡游览一般都是看这部分。另外我还知道了,这座要塞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古罗马帝国起,至少修建过10次,每次城堡的结构布局都不相同。</b></h3><h3><b> 现在看到的城堡,是1692一1780年间建造的,是奥地利帝国占领这里时建造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城堡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b></h3><h3><b> 这张图是奥地利帝国时期的城堡图</b></h3> <h3><b>  这是古罗马时期的城堡(要塞)图</b></h3> <h3><b>  博物馆里有一口古代的水井,80米深,现在井里还有水。</b></h3> <h3><b>  整个要塞的地下,有长达16公里的地道。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段,这段地道环绕着城堡的山顶部分,地道里有许多朝外的射击孔。</b></h3> <h3><b>  射击孔。因为是在山上挖的地道,使得整个山包就像是一个大碉堡,射击孔封锁住通往山上的路。</b></h3> <h3><b>  从外面看到的射击孔。以前见到的都是平地上建起的碉堡,而这整座山包成为了一个大碉堡,奥地利人真是很聪明,但是挖掘地道的工程十分浩大,据说用了88年时间。</b></h3> <h3><b>  离开贝尔格莱德,往西南方向走,去位于西部边境的一个叫“木头村”的景点参观。这段路程差不多有200公里。 </b></h3><h3><b> 在途中,经过德里纳河,看见河中间有一座建在礁石上的小木屋,人称“水中小屋”。这座小木屋经过了40多年的河水涨落和风风雨雨,至今依然屹立在河中。</b><br></h3> <h3><b>  这座小木屋是私人财产,据说屋的主人每年夏天,都会带着他的狗上这来度假。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b></h3> <h3><b>  塞尔维亚西部边境,靠近波黑的地方,有一个“木头村”,这个村子全部用木头建造。它是为拍摄电影《生命是个奇迹》而专门建造的,就像我们为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太湖边上建造“三国城”一样。 </b></h3><h3><b> 木头村建在了一座山上,周围风景如画。拍完电影之后,人们并没有拆除它,而是改造成为一个休闲度假村,利用现成的木房子,搞了特色餐厅、咖啡馆、酒店、网球场等服务设施。</b></h3> <h3><b>  在木头村这,可以俯瞰山区的景色。只见起伏的山峦,绿色的草场,茂密的森林,与漂亮别致的木头村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眼前的美景,使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b></h3> <h3><b>  塞尔维亚有一条旧铁路,叫萨尔干8号(英文名字Sargan8)铁路。建于上世纪20年代,过去是塞尔维亚的一条运输干线,废弃了之后现在改造成了专供旅游之用的旅游观光铁路。坐上这条山区铁路,一方面可以体验过去老式火车的感觉,另一方面可以欣赏沿途山中的景色。</b></h3> <h3><b>  蒸汽机车、窄轨、木头车厢,慢慢悠悠,噪音大,四面透风,气味难闻,来往晃荡,坐得屁股生疼,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奇妙而有趣。</b></h3><h3><b> </b></h3> <h3><b> 火车要经过22条隧道和5座桥梁</b></h3> <h3><b>  这段铁路全长13.5公里,从它的一头到另一头要升高400米,过去火车的动力不足,就特意设计这段路程连续打两个圈,如果从高空看,像是一个“8”字,这就是为什么这条铁路叫Sargan8的原因。</b></h3> <h3><b>  中途休息时,看见一群塞尔维亚中学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样,精力充沛,思想单纯,友好善良。</b></h3> <h3><b>  塞尔维亚西部山区的景色</b></h3> <h3><b>  下了观光火车之后,我们乘车来到了边陲小镇兹拉蒂博尔,准备在这住一晚上,第二天上午过境去黑山共和国。</b></h3><h3><b> 我早知道这个小镇很美,周围风光秀丽。可惜的是,等我们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什么也看不到了,非常遗憾。</b></h3><h3><b> 晚饭后,在街上走了走,晚上除了餐馆,其它商店基本上已经关门了。</b></h3><h3><b> </b></h3><h3><b> </b></h3> <h3><b>  借着灯光可以看见,兹拉蒂博尔小镇上的房子,有些房子是木质的建筑,优雅别致,整洁漂亮,街道两边有餐馆、食品店、咖啡馆和商店,一些商店里出售当地特产和各种纪念品。我想,如果是白天,在小镇上走走,到小镇周围转转,看看这里的美丽景色,一定会感觉非常的惬意。</b></h3> <h3><b>  我们在塞尔维亚总共只待了三天时间,去的地方并不多,总的感觉,这个国家经济上还不够发达,然而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森林覆盖率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