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庵传奇

马靖

<h3>东明庵地处焕古镇西北,毗邻汉江流域,其西面与四川省达州接壤,东北方向与汉王镇及汉中市接壤,距省级森林公园擂鼓台约30公里。由于地处偏远,加之山高路陡,地势险峻,交通,通讯较为不便。使这一历史悠久,曾经鼎盛辉煌,名噪京华的宝刹奇观鲜有人知。</h3><h3>东明庵又名鸿恩寺,也有人称为万佛山,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康熙《紫阳新志.祠祀志》记载:东明庵“县西八十里,成化间创建,东明禅师坐化于此,栋宇壮丽,甲于江南。”清代,寺院被毁,民国八年重建,但规模不及以前,庵内遗物及墓碑均毁,只有少量房屋及明代陪塔尚在。东明庵地理位置很重要,古时候不仅是汉江中上游的盐商们从焕古的起点,而且是取道四川的歇脚之地。在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先有东明庵,后有紫阳县”。它经历过历史上空前的繁华,蕴藏丰富的历史内涵。</h3><h3>宋元时期,东明庵香火鼎盛,成为独居陕南的一方领寺。庙宇建筑达四十合天井,脚庙四十八处,佛僧百人之众,大铜钟四十八口,佛像四百多尊。寺后宝塔林立,擎天大塔,雄伟壮观,直插云天。寺院周围柏木森幽,烟雾缭绕,暮鼓晨钟,朝夕相闻。朝山敬香的人三步一叩首,九步一大拜,高举“万民伞”,许下了大愿。日出日落,东明庵的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明朝时,缘于东明庵在朝野的影响,明成祖朱棣便派其舅父东明禅师去东明庵执掌政事,自此东明庵作为政教合一的寺院级别升格,与朝廷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紫阳置县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明庵便充当了政教合一的职能,成为紫阳、汉阴、镇巴部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的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经过历史风雨的冲洗,至今寺庙占地面积仍有2000多平方米。</h3><h3>这就是传说中的东明庵,曾经很辉煌。相传很久以前,上文所说的刘冬香,因父亲被诬陷含冤而流离失所,至紫阳葡萄渡(“渡之西岸悬崖间,古木成丛,乌鸦无数栖之,司更唱晚,朝去暮来,岁以为常,今更名乌鸦渡。”)被紫阳当地的好心人收留至紫阳东明庵,刘冬香在东明庵研习佛经,深悟佛教之精髓,遇神仙点化,得仙茶之幼苗,精心栽培,专习制茶之功夫,所制之茶,提神醒脑,醒脾开胃,味香清雅,乡邻感激其植茶余泽乡里,因其为官宦之女,因此尊称她为宦姑。后来,传至京城,被皇上召见,皇上惊叹仙茶之香清雅幽远,形态曼妙,乃御封为“凤凰茶”,广为培植,以贡朝廷,其父也终得以沉冤昭雪,宦姑后羽化成仙。为纪念她,乡民们把葡萄渡更名为宦姑滩,一直流传到今天。</h3><h3><br></h3> <h3><br></h3><h3>这口古井叫宦姑井,据说是当年宦姑所挖,据当地人讲,这口井很神奇,平时只有一半水,遇大旱时,水则溢满,以泽百姓</h3> <h3>东明庵院坝里长着两棵参天大树,一棵桂花树,一棵香樟树,据说都有千年历史了。古树枝繁叶茂,苍翠遒劲,树冠相叠,枝柯交错,给整个寺庙增添了一份神秘。站在树下,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对古树的一段描写:“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已枯死,但在这里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这两棵古树宛如寺庙的两位守护神,精灵一样长盛不衰,隐士一样默默无言,它们是寺庙兴衰的见证,是历史的活化石。每当靠近它,都能听到婆娑的树叶迎风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远去的岁月,无尽的沧桑……</h3> <h3><br></h3><h3>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明庵为什么会没落,民间有很多传说,相传康熙年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东明庵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目露凶光,面带凶相,虎头虎脑,寡言少语,见过东明禅师,捧上一块朝廷用于证明身份的腰牌,上面写着其人的名字。声称要在东明庵剃度出家。东明禅师见其无礼,欲将此人驱逐出寺。然而,在此人长跪不起,苦苦哀求之下,东明禅师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就将其留在寺内,赐法号"鸿恩",此时已为东明庵走向消亡埋下了伏笔。原来这个鸿恩和尚是一个江洋大盗,因杀人越祸受到朝廷通缉追捕,便携带珠宝投奔了东明庵。为取得禅师的信任,鸿恩和尚对东明禅师言听计从,乔装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心里却想谋取寺院的主持之位。一年后,东明禅师坐化。鸿恩和尚失去约束,继而夺得寺院主持之位,改"东明庵"为"鸿恩寺"。鸿恩和尚露出了原形,恢复了本性,在庙内布机关,设暗道,敛色聚财。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东明庵的淫僧们更加肆无忌惮,上庙敬香者中,稍有姿色的年青少妇就会被诱进密室,关进地道。天下平定后,有关鸿恩寺的公案不断,府县衙门都奈何不得。这鸿恩大和尚胃口越来越大,甚至有了犯上之心。</h3><h3><br></h3><h3><br></h3><h3>说东明庵要出一个皇帝,一个谣传惊动了京城的康熙。康熙皇帝诏令余成龙前去镇压鸿恩和尚,速破妇女失踪案。余成龙水陆兼程来到紫阳县,乔装成商人,在东明庵附近摆摊专卖妇人的用品,鸿恩寺的和尚在摊上买了许多女人用品,不慎露出了马脚。于是余成龙派人暗中跟踪鸿恩寺和尚,晚上亲率两支铁甲军赶往鸿恩寺,一支队伍手持锄头挖断山的龙脉,一支队伍去寺内营救良家妇女。经过一场激烈混战,鸿恩寺中恶僧尽皆歼灭。官兵们一把火烧了鸿恩寺。至今被挖断龙脉的地方叫"挖断岗"。而余成龙火烧鸿恩寺的故事则在陕南民间家喻户晓,流传至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