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青城山的时候雨停了。<br> 昨天下了整整一夜,吃早饭的时候,还下得一阵大一阵小的,没想到此时雨居然停了。人品大爆发,老天也照顾。<br> <h3><font color="#010101"> 景区电瓶车把我们送到山脚下,穿过古木参天、浓阴覆地的林荫小道,径直来到山门前。山门上下三层,木质结构,飞檐回纹,略事雕琢,每层横梁上都雕刻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和虫草鸟兽,具有道家建筑的特色,尽显古朴自然之貌。山门牌匾上书“西蜀第一山”,两旁的楹联为:“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当下恰好是雨后初霁,似雨非雨,将雨不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环眺四周高山,林木葱郁,云霞缥缈,峰峦、溪谷、宫观皆半掩身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山顶完全消失,山腰树木或隐或现,果然是“浓淡无章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门后的小广场边,有一座建福宫,景色如同门上对联所写 “一潭月影参花影;四面山光接水光”。看上去有些气势, 也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亭楼映衬、金碧辉煌,也有“钩心斗角”之态。可惜这建福宫古意不足,一眼就能认出是新近所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进山门,往左走是登山步道,往右行是经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道路。按照导游指示,我们沿着右行道路拾阶而上,穿梭前行,两侧古木遮蔽,谷壑幽深,踩青石,躲积水,或左或右,或上或下,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路过一些桥、亭、牌坊,其中亭子很有特色,取材自然,大都以树干为柱,以树皮盖顶,配以树根凳椅,不假雕饰,简单俭朴,与道教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之意相契合。其中原因,大概是因为青城山是道教名山, 道教又以老子为尊,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是今人为了应景而刻意所建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把这一“心得”告诉她,她流露出“崇拜的目光”。上学时候对老子有过粗浅认知,对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略知一二,我饶有兴致给她讲,道即自然,顺应道就是顺应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要顺势而为,不要勉强作为,更不要逆自然而为。老子的思想充满辩证法,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本,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善若水” “大巧若拙”等等,大都符合马克思哲学。我说,这些亭子虽然显得原始粗犷,但造型却有一番考究,你看它因地势而建,高矮、大小也比较应景,与山林岩泉很好地融为一体,即便取山石或树木为主景,它也堪以入画,很好地体现了崇尚自然之意,也显示出了道家朴素朴实的风格。但刻意修建,与道家本意反而相去甚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越说越兴奋,一路信口开河:白素贞是在青城山修炼的,有赵雅芝的歌为证“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勤修苦练来得道,脱胎换骨变成人”。还有青城派掌门余沧海,善用松风剑法,人品不行,功夫还差,才无德也无必生大祸呀……我笑道:这些道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今天你没带笔记本没做笔记,所以我讲的很浅!她听得不耐烦了,把韦小宝的话翻了出来:我对你的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流水连绵不绝,又犹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边走边看边拍照,说说笑笑,不一会便到了月城湖。</font></h3> 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因丈人峰下的月城山得名。相传为鬼谷子隐居之处,我知道“鬼谷子”这个名字始于瓷器,一个《鬼谷子下山》画片的元青花罐好像拍卖了2亿多。此人名气不大,但其学生却十分厉害,比如苏秦和张仪的“合纵”“连横”故事、孙膑和庞涓的“增兵减灶”故事、商鞅变法故事等闻名遐迩。还有 “奇货可居”的吕不韦也是这个人的学生。这几个学生哪一个不是大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哪一个闪亮登场不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br> 月城湖水碧绿,周围青山环抱,云遮雾罩中的山影倒映水中,山姿水色交相辉映,山青水碧亦幻亦真,看上去挺好的。我对她说,要是能在这里钓几天鱼,该有多好?!兴许在这样的环境中能钓来个周文王,即使钓不出百年基业来,能钓来千金相赠也是大赚特赚的啊!<br>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沿着木栈道环湖步行到缆车点,乘上缆车,穿过云雾,短暂感受了一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就到了上清宫。上清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榜书大字听说为蒋介石所书。右侧为“玄圃门”,左侧为“瑶台阙”。两旁联文为:“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过了山门,径直进入三清大殿。这里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按照公认的说法,神仙分为十层:一尊二祖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道教崇拜的三清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我小时候爱看《封神演义》,知道十二金仙是元始天尊门下弟子,我讲给他们:老子跨牛出关,化胡为佛,释迦牟尼是由其弟子燃灯道人教化。十二金仙后来由道成佛有五位,为首的自然是燃灯道人,由道入佛之后成为燃灯古佛,三世佛之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这第二至第四位是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去了佛门成为四大菩萨中的三个: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地位非同一般;还有一位就是土行孙的师傅惧留孙了,由道入佛之后成为佛教过去七佛之一:惧留孙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往上就到了老君阁。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而不是老子,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尊老子为教主之一,奉道家思想为教义。老君阁高三十余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天、地、人三才。阁内矗立太上老君骑青牛的巨像,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老君阁封闭,不让登阁顶,我们只能站在阁外基座边,远眺四周景色。此时,山顶云霞明暗可睹,峰峦似波连天穹,浓雾青烟袅袅绕山腰,清静且安谧,顿生一种身在仙境的错觉,果然是“盘空树色凌云绿;豆古烟霞在眼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青城山下来,我们直奔都江堰,看了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了解到此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两地游后,我有点犯了迷糊:都江堰工程逆自然而为,但造福人类两千多年,究竟是应该无为而治、遵道而行,还是要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我问她,她也答不来。我对她说,咱一介书生,连个白娘子也骗不上,只骗到个"小青",哪能弄懂这么深的道理?问道青城山,道却没问到,且不去想,还是:“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