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最易俗也最怕俗!

品艺中国

<h3>狂草最不容易避免的毛病就是俗气,也就是说,狂草最忌讳的就是“俗”。那么,狂草怎样脱俗呢?我理解至少以下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解决写什么字的问题。</h3></br><h3>学什么帖呢?</h3></br><h3>写什么字直接关系一个书家作品的品味。学书之初老师就告诉我们起手要高。颜真卿的《多宝塔》够高了吧?柳公权的《玄秘塔》够高了吧,甚至清末民国、当代书家的字帖我们都感到是高山仰止。初学阶段人人如此。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审美水平的提高,即使古人的碑帖我们也要有所选择了。此外,坚持写高品味的字,还有两点需要很好地把握:</h3></br><h3> <h3><strong>一是创新。</strong></h3></br><h3>晋唐固然高尚,那么我们就一辈子死啃晋唐吗?于是很多人想到了创新。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创新也要很好地把握,不然原来写晋唐经典提升的品昧会很快丧失。</h3></br><h3><strong>二是个性。</strong></h3></br><h3>个性与所学古代经典在作品中是怎样的关系?这又是一个关系我们写什么样的字,以及我们的字能走多远,能达到什么高度的重要问题。历代善书者不计其数,然而他们之中有的人的作品能够千百年来一路红火,有的却愈加少有人知,甚至被时间的流水冲洗而去。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说作品中个性因素影响巨大。字怎么叫好?</h3></br><h3>  <h3>第二点要解决好,做什么人的问题。狂草书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高尚、脱俗应该成为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写什么样的字要靠人去选择,去扬弃。什么思想写什么字。人的思想境界上不去,审美水平不能提高,作品的品味是不可能上去的。很多有经验的前辈告诉我们.做书家不能光写字,还要多读书。</h3></br><h3>读书和写字是什么关系?当然不可能读一本书书法水平就立即提高一大步。但读书能对人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开阔思想,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比如说我们读了儒、释、道的经典理论.可以了解中国的哲学;我们读了中西方的美学,可以懂得审美;我们读了一些《诗话》、《词话》可以知道怎样欣赏诗词。同样一首写梅花的诗.哪一首是技法最好的,哪一首是境界最高的。如此我们为艺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书法怎样学?怎样提高?什么样的字是好的?什么样的字是境界更高的就会逐渐明确起来。</h3></br><h3>还有增长见识.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万卷书,为什么还要行万里路呢?画家的成功讲究两点,一是临透了画谱;二是参透了自然。书家其实也是如此,特别是狂草书家.写的是大气象,大襟怀,表现的是无尽的变化,比的是四溢的才情。人有多少情就有多少才。情从何来?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情感来的。情来自于一个人丰富的实践,丰富的阅历,来自于和自然万物鲜活的碰撞。胸中没有丘壑,狂草之狂便没有了情感的源泉。作为狂草书家你可以不从政不经商.但思想上必须时刻溶入社会,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你可以在事业上没有王侯将相的轰轰烈烈,但阅历不可以不丰富;你可以没有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不可以缺少大自然的滋养。实验室里的婴儿做不了狂草书家。狂草是浪漫的,同时又是丰富和深刻的。</h3></br><h3> <h3><strong>第三点是修养身心。</strong></h3></br><h3> “魏晋风度”开始是针对人物来讲的。魏晋仕子非常注重举止风度和道德修养。晋人尚“清”,清高出尘。《世说新语》描写的“清谈”.就是通过品藻人物等手段论辩玄理,撇开俗物。对人物面貌风度、道德情操的要求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到对书法的审美。</h3></br><h3>魏晋书法的“魏晋风度”和魏晋人物的“魏晋风度”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书家也莫不如此,唐人高适曾有诗赠张旭“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杜甫《饮中八仙歌》中也写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都生动地记叙了张旭不同俗晌的风度和超凡的心境。</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