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七月的上海,赤日炎炎,骄阳似火,想去山水间觅一份清静,寻一份清凉,于是便有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四明山探访记。</h3> <h3><b>四明岚舍篇</b></h3><h3>罗汉谷--四明岚舍是经友人推荐而预定的一处民宿,入住后觉得它还是实至名归的。罗汉谷--四明岚舍位于余姚市下辖四明山区段,离红色古村落大俞村不远。根据导航,老公驱车四个多小时,终于来到四明山群山里,远远望见一座大风车矗立在一幢二层砖石结构的碉堡上,这便是罗汉谷--四明岚舍的入口了。</h3> <h3>进入岚舍,便是一个以砖石垒砌成围墙的院子,足足有一个小小的足球场那么大。我们拾阶而上,来到了四明岚舍的主楼--一幢外墙由砖木砌成(内部现代化)的三层小木屋,它矗立在离地二、三米高的搭建的平台上,背靠着巍巍大山,正对着岚舍的小院子,对面又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和成片成片的竹林。</h3> <h3>木屋旁边从山涧里流下的一股股泉水,它们被分割成几处小小的山水景致,与木屋和谐共存。据说整个岚舍和景点罗汉谷都是老板自己设计开发出来的,投资了上千万元。岚舍藏在大山深处,整个风格又与周围风景水乳交融。</h3> <h3>住在这样的深山里,度度假,空气清新,远离尘嚣。晚上,山野寂静,唯见四明岚舍的灯光星星点点;晨起,听水声潺潺;推窗,见千竿翠竹;这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呀。</h3> <h3>罗汉谷篇</h3><h3>前面说了这么多罗汉谷,其实罗汉谷并未正式登场。罗汉谷谷口就在四明岚舍的旁边,是房东自己开发的景点。据说有十八罗汉聚集于此,因此得名。罗汉谷原是一片原始的峡谷风光,隐藏于青山绿水之间,不为人知。房东开山劈路,搭建栈桥,终于使这一景点展现于人前。</h3> <h3>下午四点左右,太阳的力道已渐渐散去,我们在岚舍中得到充足的休息,终于决定一登罗汉谷。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我们一家五口穿行其中,或沿山道直行,或跨越栈道,路边溪流穿流而下,或为小溪潺潺,或为瀑布轰鸣。谷中有亭有桥,我们且歇且走,沿途拍下了不少风景优美的照片。走了四十多分钟,来到一处开阔的平台,遥望山顶,云山雾罩,不知还有多远,因为公婆年纪大了,怕登顶路途太远,便返回了。回到岚舍后,主人说山顶有玻璃栈道,还有露营平台,值得一观。</h3> <h3>第二天下午,还是我们五人团队,再次登山,终于登顶成功。其实,前一天的平台离山顶不过十分钟路程。有时候毅力和决心也是爬山不可缺少的因素。山顶是块很大的平台,两边有长长的玻璃栈道相连。站在山顶,见瀑布飞流直下,群山掩映,翠竹随风摇曳,的确是人间胜景呀。</h3> <h3>红色四明篇</h3><h3>四明山因山水奇特,环境险要,成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所在地,有“浙东延安”之称。以梁弄镇横坎头村为中心的根据地旧址,下设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新四军浙东游击队陈列馆。创办了《新浙东报》,浙东银行,发行抗币,建立红色电台。现在这里已建成了革命纪念场馆群落。成了人们缅怀先例,追思前辈的场所。</h3> <h3>一间间场馆的拜访,一片片土地的重温,一座座故居的流连,我们的步伐停驻在谭启龙同志故居前。谭启龙同志曾任浙东区委会书记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他的故居是一座二层小楼。一楼是谭启龙同志和夫人严永洁同志工作学习的地方,二楼一半为二人休息场所,一半为陈列馆,挂着八十年代初,谭启龙陪伴邓小平考察四川,在峨眉山的合影。旁边还有邓小平同志赠送给谭启龙同志的书法条幅“人间重晚晴"。。。</h3> <h3>在革命圣地游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群群来自宁波、余姚的孩子来这边进行红色雏鹰小队活动。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希望,革命的延续,看着孩子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手中飘扬的红旗,稚嫩天真的笑脸,坚毅的注目礼,我不由泪盈于眶了......</h3> <h3>结束篇</h3><h3>四明的山,四明的水,四明的红色历史,都让人难以忘怀。儿子说等冬天下雪的时候,还要来四明山罗汉谷玩,还要住四明岚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