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养母温暖一座城 宋玉宝文/摄影

宋玉宝30518070

<h3> 2006年5月中旬,我从黑龙江省邮政速递局王兆分公司辞职回到家乡,躺在父母四分五裂的土房里,一阵心酸暗然泪下,我一气儿之下,把家里三间土房拆了,决定重新盖一幢新房。从没建过房子的我,开始白天黑夜挖地基。</h3><h3>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天气里,本村四组村民陈凤英找到我,我从房场地基中爬出来接待了她,本来盖房子我一人跑里又跑外,顾头顾不了脸,没有功夫和心情管别人的事。后来一想儿,离家这么多年,还有人信任,不应凉了村民的心。我认真听完了陈凤英的讲述,提笔写了封读者来信(谁能救救顾晓静?)复印多份,让她带着,陈凤英先后走进(密山人民广播电台),(密山电视台),(鸡西日报)(鸡西人民广播电台),(鸡西市广播电视报)等新闻单位。</h3> <h3>  这是一个很凄美温暖人心的故事,顾晓静是一位命运坎坷的女孩,出生时就被遗弃在野地,不到7岁养父母就相继过世,20岁花样年华,又患上了骨癌,必须面对截肢的命运,然而,顾晓静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好心养母陈凤英,把她这个弃婴当自已亲生女儿看待。</h3><h3> 这是1986年10月的一天,密山市黑台镇农业村四组村民顾玉忠和陈凤云来到自家玉米地边,发现婴儿哭声,这个哭声的婴儿就是顾晓静,从此这对夫妻收养了顾晓静。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顾晓静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幸福家庭的时侯,养父因土地纠纷,被邻居用刀捅死了,养母陈凤云从那时起,感觉胸囗发闷,不久得了胃癌,在临终前,把刚满6岁的晓静托付给现在的养母陈凤英。</h3><h3> 人间的家庭,各有各有幸福,各有各的不幸。在晓静和养母一家幸福生活的时光里,在晓静20岁这年,突然得了骨癌,跟癌沾边的病,除了等死就是治疗,为了治晓静的病,晓静养父母倾全家之力,最后还是杯水车薪,陈凤英听村民说我会写稿,多次寻找我给写封稿件帮助呼吁呼吁,但由于我在哈尔滨,不常回去,她没有我电话,也没联系上我。这次我回家盖房,陈凤英听说了,又急三火四赶来。说句良心话,在家乡的时侯,一年到头,总有不少市内外陌生的人找,连小青年俩口的恋爱闹别扭了,都不远千里来找。说良心话,我也不是法官,也不是专业记者,哪有那么大能力去管那么多闲事?最后,人找不见,写告壮信,后面都挂上我的名字,等到有关部门找我调查,我才知道,有时也弄得我哭笑不得。然而,素不相识的陈凤英找到我,听完她诉说的情况,我没有理由不去尽一分力,我对她说,我能力有限,只能尽微薄之力,至于能否成功,还靠你自已。于是,我又根据她说的,写了几份稿件,让她到我指点的新闻单位试试,我也随时注意她的动向,及时写稿向新闻单位写稿件。</h3> <h3>  2006年下旬,(鸡西日报),(鸡西日报)星期天,分别发表了我写的读者来信(谁能救救顾晓静?)</h3> <h3>  2006年12月15日,(黑龙江农村报)发表了我写的(顾晓静与陈凤英)的故事,2006年12月6日,(黑龙江晨报)记者王丽娜发表了〈绝症女孩,我拥有最幸福的爱)。</h3> <h3>  2006年12月24日,我在东北网,(鸡西日报)星期天增刊发表了(爱心让不幸女孩走出了生命的低谷)。</h3> <h3>  2007年3月4日,我接着在(鸡西日报)星期天发表了(一篇稿件引发社会反响)。</h3> <h3>  2007年2月4日,我又接着在(鸡西日报)星期天发表了文章(真情涌动,爱心无限)。</h3> <h3> (鸡西广播电视报)发表了陈炎文章(母爱无限),随后,(哈尔滨电视台)的(万家灯火)栏目也作了报道,在新闻单位的媒体力量推动下,引起了各级团体,政府,妇联,社会力量的重视,密山市委宣传部,团委,妇联,专门为顾晓静捐款开了捐款会,在爱心人士,各级部门,新闻媒体的关注下,顾晓静顺利走进了哈尔滨专门医院,晓静也因及时捐款救助,获得了第二次生命。</h3><h3> 如今,己经整整十三年过去了。顾晓静现在如何了?生活的怎样?一直很关注,前几天,我在微信上联系到了晓静的养母陈凤英,我对她说,能不能把晓静现在生活的照片发来一张,陈凤英高兴地告诉我,晓静现在已经成家了,嫁到了鸡西市鸡东县下面一个村庄,孩子都十几岁了,春节回来,你是晓静的救命恩人,我们全家永远忘不了你。</h3><h3> 养母陈凤英的故事,曾经感动和温暖过边垂密山小县城的人们,昨天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当我们真心去帮助一个人的时侯,正是把一份感动,一份温暖洒下了人间,我们收获的,也是人间最美的感动,最醉心的温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