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2)接受再教育,很有必要。(原创)

唐林古兆峰

<h3>本文宣传画选自网络</h3><h3>文章写的是本人的亲身经历</h3><h3><br></h3><h3>51年前的10月10日,我们19名知青来到乐亭县于坨公社王戈庄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多年来,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村里的一草一木,留下了我们深深的记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战天斗地斗自己的知青岁月。</h3><h3>仅以此文献与我的老同学,老知青及同龄人。</h3> <p>知青是一段沉重的历史,</p><p>知青是一辈人共同的名称。</p><p>知青是一段人生中痛苦的磨难,</p><p>知青是这代人人才辈出的摇篮。</p><p>知青是无奈的,知青是光荣的,知青更是祖国的压舱石。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青精神永恒,永远发扬光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同学、知青吉淑云</p> <p>知青,最美好的年华,最靓丽的倩影,最绰约的风姿,最宽广的胸怀,最难忘的岁月。己随时光而流逝,唯一不变的是曾经拥有,曾经经历。知青是社会的踮脚石,是祖国的脊梁,虽己步入夕阳,仍用那最后的一抹亮丽温暖着人间大地!</p><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同学、知青王金凤</p> <p>共同的经历,深刻地感悟。虽己七旬,经历却历历在目,虽己七旬,也要紧追时代的脚步,勇往直前永不落伍!</p><p>&nbsp;&nbsp;&nbsp;&nbsp;———— 老同学、知青吉淑云</p> <p class="ql-block">到农村以后,深深感到在政治思想、接人待物、农活、生活等各个方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生活上,比如说吃饭问题,硕大的锅台,镶嵌着一口直径近三尺的大铁锅,深深的灶膛烧柴禾,(家里是小锅小灶烧煤),初次烧碎柴禾,(生产队准备的碎柴禾)净呕烟不起火,我跑到队部,抱起一捆玉米秸,到家刚想塞到炉膛,生产队饲养员宋大爷追来,逼着我把玉米秸送回队部,说玉米秸是留着喂牛🐮的。(我受到了社员爱集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我记得第一次把高粱粥熬熟了,吃到嘴里又苦又涩无法下咽,经过向老乡讨教,才知道生产队分的高粱,只有经过粮食加工厂加工才能食用。</p><p class="ql-block">再说吃水:记得在家里,都是喝烧开了的自来水,喝了生水就拉稀跑肚。到了农村后,没有自来水。我第一次到井边打水,井边没有辘轳,只能用扁担挂着水桶从井里打水。(那时水位高)眼望着黑洞洞的井口,两腿突突的打颤,不小心水桶与扁担钩分离了,水桶沉下去了,只好找农民伯伯用带钩的长竹竿,把水桶捞上来。以后再次打水时,为防止水桶掉井里,我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知识青年嘛)用细绳把水桶横梁与扁担钩紧紧的系在一起,终于成功的把水挑回去了。当然,熟练了以后,就再也不需要这道工序了。干半天农活,中午收工回来,哪有时间烧开水,舀一勺凉凉的井水,喝到肚里,那叫一个爽,奇怪的是喝井水既不拉稀,也不闹肚子。(比现在的矿泉水,饮用水还好)</p><p class="ql-block">吃喝问题解决了,再说说上厕所的事:刚到农村看到社员们到茅房(城市人称厕所,现在人称卫生间,洗手间),解决问题以后从来不用手纸,而是用半尺多长的秫秸秆,从中间剖开,一分为二,用半片秫秸秆代替手纸,(现在看起来很环保,)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名"棍刮"。这还是个技术活儿咧。扎根农村时间长了,这个技术活儿我也学会了,入乡随俗嘛。</p><p class="ql-block">春耕开始了,老黄牛拉着木犁豁出沟来,老农熟练的点种,这类技术活儿我不会,只能跟在老农后面,用脚把点好种的沟填平,刚开始我穿着鞋子干活,弄得鞋里净是沙土,我看到别的社员光脚儿干活,光脚回家,我也把鞋脱了,沙土地里既没有石头渣子,更没有玻璃碴子,很安全。时间长了,我多年的脚气竟然不治而愈。</p><p class="ql-block">时间太快了,转眼间1969年的麦收季节到了。拔麦子是农村最累的农活之一。夏季天亮的早,天刚蒙蒙亮,催人的钟声敲响了。年轻人觉多,好似刚刚睡着。这使我想起高玉宝写的《半夜鸡叫》,心里暗骂生产队长赛过周扒皮了。我打着哈欠,急急忙忙把高粱米下到锅里,水烧开以后,炉膛里再添一把柴火。(这样,拔麦子回来就可以吃饭了),赶紧跑出家门,跟着拔麦子的队伍走向麦田。麦田里长约百余米的麦垄,齐腰深、黄橙橙的麦子,令人喜爱。拔麦子开始了,我用左手一拢,右手配合攥住一簇麦子,来了个"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多天不下雨,土壤板结的很,麦秸在手中"吱吱"作响,累得满头大汗,还不出活计,别人把我远远的甩在后边。社员们告诉我,拔麦子要两脚岔开,站稳脚跟,腰要猫下去,使用巧劲儿,不要使用蛮劲儿。麦芒扎在脸上、胳膊上,被汗水一浸,真疼啊!手掌逐渐打出水泡,最要命的是感觉到腰要折了。社员们完成任务,又折回来帮助我,援军来了,提振了我的士气,坚持再坚持。太阳晒脊梁了,天气热了,我终于熬到收工了。回到家里,扒拉几口锅里的高粱米饭,刚想爬上炕歇一会儿,上工的钟声又敲响了。我扛起锄头又去耪地了。就这样,一连几天的紧张劳作,手上的水泡磨成了血泡,血泡磨成了老茧,麦收终于结束了。我深刻理解了"汗滴禾下土"和"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上小学的外孙女问我,为什么不用收割机呢?嗨!又一个晋惠帝,"何不食肉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