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从这里开始!

相见欢

<b><font color="#ed2308">历史上的今天:</font></b><span style="font-size: 17px;">1934年10月10日夜,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计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从此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span> <h3>今天是中共红军长征出发的纪念日,八十五年前的今天,在江西苏区的中共红军踏上了前程未卜的西征之路,没有人知道这一走就是千山万水;也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就是一年;没有人料到这一走竟是九死一生;更没料到这一走竟是从闽西赣南走到了陕北的黄土高坡,直至走出一个新中国!</h3><h3><br></h3><h3>当年,中共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背景是什么?长征是从哪里开始的?从什么地方出发的?长征最初的目标是哪里?湘江之战红军为什么又会损失那么大呢?那么,就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八十五年前的中华民国……</h3>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1><b><font color="#010101">(一)黑云压城</font></b></h1> <h3>1.革命敌人</h3> <h3>黑云压城城欲摧。</h3> <h3>1932年12月,日本侵略军在山海关附近的长城上唱日本国歌。(采自日本每日新闻社《写真昭和30年史》)</h3> <h3>1933年初,日军进攻热河,左下方是被日军杀害的我国农民。(采自日本每日新闻《一亿之昭和史)</h3> <h3>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蒋介石在发表演说。</h3><h3><br></h3><h3>1933年5月,蒋介石就热河失守表态:</h3><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革命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来说,却没有多大关系。这回日本占领东三省热河,革命党人是不能负责的,失掉了是于革命无所损失的。如果这个时候只是好高骛远,侈言抗日,而不能实事求是,除灭匪患,那就是投机取巧,是失了我们革命军人之本色了。”</b></h5> <h3>日军鲸吞华北五省示意图。</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2.退避三舍</h3> <h3>1933年5月31日上午,中日双方在塘沽举行“华北停战会议”,即《塘沽停战协定》。</h3><h3><br></h3><h3>《塘沽停战协定》规定:</h3><h5><font color="#167efb">“ 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镇、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日军可用飞机及其它方法侦察,中国方面要予以保护及便利;日军确认中国军队己撤,方不再追击。</font></h5> <h3>按《塘沽停战协定》所划之冀东非武装地带概况图。</h3> <h3>《塘沽停战协定》的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对此作了报道。</h3> <h3>关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报道。</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3.磨刀霍霍</h3> <h3>蒋介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h3><h3><br></h3><h5><b><font color="#167efb">“ 攘外必先安内,侈言抗日者,杀无赦!”</font></b></h5><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蒋介石</font></h3> <h3>1933年,蒋介石下发国军各部队的《剿匪手本》。</h3><h3><br></h3><h3>1933年夏,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剿匪手本》被定为训练团的课本。书中序言一开头这么写道:</h3><h5><font color="#167efb">“ 国家兴亡,军人之责,盗匪不灭,军人之耻。我革命军自入赣剿匪以来,至今已时逾三载,官兵死伤者万余人,而师长阵亡殉难者且及四人之多。其牺牲之大如此,而所得结果,不唯於匪无损,而且嚣张猖獗有加无已者,何哉?主义不明,而心志不坚之所致也……古云:破山中之盗易,破心中之贼难;吾人如果欲破江西山中之贼,必须先破吾人怕匪怕死之心贼。苛吾人而能具必死之决心以剿匪,则士卒必能以勿生还之勇气而尽忠。”</font></h5><h3><font color="#010101">蒋介石所谓“江西山中之贼”,指的便是毛泽东,便是中共,便是红军。《剿匪手本》还附录《赤匪的战术》,历数毛泽东的游击战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3年,蒋介石亲临江西“剿共”前线督战。</font></h3> <h3>正在接受蒋介石检阅的国军士兵。</h3> <h3><font color="#010101">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在江西的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时,这是国军在根据地边沿修筑稠堡。</font></h3> <h3>国军碉堡,当时在江西根据地周围这种碉堡有三千多个。</h3><h3><br></h3><h3>蒋介石为剿灭江西的中共根据地,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作战计划“铁桶合围”。在这个计划中,国民党军将配备1000辆军用十轮卡车,快速运送作战部队,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道铁道铁丝网,30道封锁线,形成以瑞金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包围圈。</h3><h3><br></h3><h5><b><font color="#ed2308">此时此刻,在江西苏区的中共红军又在干什么呢?</font></b></h5>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1><b><font color="#010101">(二)红都瑞金</font></b></h1> <h3>1.红都瑞金</h3> <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10月长征前夕,中共在南方根据地形势图(局部)。</font></h3><h3><br></h3><h3>1931年中华苏维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各方面建设日益完善,中央苏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国民党蒋介石不甘心历次“围剿”的失败,于1933年9月调集100万兵力对中共各苏区再次发动“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h3> <h3>江西瑞金---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h3><h3><br></h3><h3>为加强反“围剿”的红军组织,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军第一方面军所属的独立军团的通令,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红七军团和红九军团,此时红一方面军发展到十万人。</h3> <h3>瑞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礼堂。</h3> <h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云石山。</h3> <h3>中央政治局旧址---瑞金云石山。</h3> <h3>中革军委旧址---瑞金乌石垅旧址。</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2.严峻形势</h3> <h3>1933年8月5日,中共中央发表《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h3> <h3>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剿”作战详</span>图(1933年9月-1934年10月)。</h3> <h3>1933年10月18日《中央政府为粉碎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h3> <h3>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简图(1933年9月-1934年10月)。</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红色中华》关于广昌失守的报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4月28日,广昌失守。国军分兵向苏区中心兴国、宁都、石城等地突进,红军奉命实行“六路分兵”、“全线防御”作战,结果进一步陷于被动局面。到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会昌、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能撤离中央苏区。</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3.紧急动员</h3> <h3>《红色中华》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社论。</h3><h3><br></h3><h3>193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洛甫(张闻天),奉命在《红色中华》发表《一切为了苏维埃》署名社论,暗示中央红军主力即将突围转移。</h3> <h3>《红色中华》第198期1版、209期1版《紧急动员二十四万担粮食》。</h3><h3><br></h3><h3>为筹集粮食准备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向苏区人民紧急借粮24万担。7月2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政府再次决定向苏区人民借谷并征收土地税粮60万担。两次的筹粮计划都得到苏区人民的响应,顺利完成。</h3> <h3>苏区宣传画《廿万双草鞋献给红军》。中共苏区的人民夜以继日赶制草鞋,确保红军所需。长征前的三个月,仅瑞金就做了50万双草鞋(布)鞋送给红军。</h3> <h3>《红色中华》报217期6版文章《号召劳动妇女把银器售卖或捐给国家》。</h3><h3><br></h3><h3>中共苏区除了赶制草鞋外,妇女们还发动剪发运动,把头上的银饰和手上的戒指捐献给政府。据统计,为支持苏区建设和红军西征,1932年至1934年间,仅瑞金人民认购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78万元,支援粮食25万担,捐献银器22万两,连同存在苏维埃国家银行的2600万银元,全部无私的奉献给了中国革命。</h3> <h3>《红色中华》发表《为发展群众游击战争告苏区民众》。</h3><h3><br></h3><h3>1934年10月3日,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联合在《红色中华》报发表《为发展群众游击战争告苏区民众》,号召苏区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h3><h3><br></h3><h3>早在5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就己发出通知,要求在5、6、7三个月扩大红军5万名。实际上,仅用了两个月就超额完成,扩大红军62269名。从这年5月到9月底,全苏区共扩大红军8万余人。9月21日,中革军委又发出命令,以红军第21师和第23师为基础,新编红军第八军团。此外,还在瑞金九堡组建了中央教导师,担任突围转移期间中央机关的保卫和重要物资的运输,还征调了5000名挑夫担任运输队和担架队,随时准备撤离苏区。</h3><h3><br></h3><h5><font color="#ed2308"><b>正在红军秘密准备西征,这时一个人突然赶到了瑞金,他的到来使整个中共几天之内匆匆踏上了西征之路,此人是谁呢?</b></font></h5>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4.莫雄情报</h3> 莫雄---任国民政府赣北第四行政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h3><br></h3><h3><b>莫雄其人</b></h3><h3><font color="#010101">来人是中共秘密特工项与年,项带来的是莫雄搞到的一份绝密情报。莫雄是谁?他是国军的高级将领、陆军中将。莫雄是广东顺德人,他6岁丧母,9岁入私塾,12岁便给人放牛割草。13岁到广州当伙夫,16岁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讨袁、东征作战和北伐战争。从士兵到将军,他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数十年间由连营团旅,累迁至第11师师长,在国民党中有“莫大哥”之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一件大事</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莫雄在第四行政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的任上,做了一件关乎中国革命命运的大事。</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1934年9月,蒋介石在德国顾问指导下制定了一个庞大的《铁桶合围计划》,准备一举歼灭中央红军。因为庐山处于德安地区,所以莫雄也破格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获得了详细的计划,该计划约有三四斤重,内有 “围剿” 总动员令、各种图表,150万兵力的具体部署、各战斗队的进攻路线、日程安排、战斗序列、“剿共” 守则及蒋介石的语录等,每份文件上都打上了蓝色的 “绝密” 字样,并编排了序号。”</font></h5><h3>莫<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雄尽管知道计划一旦泄露他必死无疑,但他依然义无反顾的派</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早己安排在他司令部里工作的项与年把计划交给了中共中央。</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莫雄为什么会心向共产党呢?</h3><h5><font color="#167efb">“ 原来莫雄早年倾向进步,国共合作时期就对共产党人很有好感。1930年闲居上海时,又巧遇原第11师政治部主任刘哑佛,经刘的介绍,莫雄认识了中共上海地下党员严希纯、项与年、华克之,并与周恩来、李克农建立了联系。他曾几次提出入党要求,但经中共组织说服继续留在党外工作。从此,莫雄成为中共中央特科的重点统战对象。”</font></h5><h3>1934年1月,蒋介石任命莫雄出任赣北第四行政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他对严希纯说:<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蒋介石要我剿共,我偏要剿蒋,要用他的拳头打他的嘴巴!”</span>莫雄接着又邀请共产党员卢志英、项与年、刘哑佛到保安司令部担任要职。</h3><h3><br></h3><h3>当项与年拿到莫雄冒着杀头的危险送来的这份情报时,时间已经是9月底了。那么,他能否冲破国军的重重关卡,将情报及时、安全地送到中共苏区呢?<br></h3> <h3>项与年---任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情报参谋。</h3><h3><br></h3><h3><b>中共特工</b></h3><h3>接受任务的项与年,是福建连城人,中共的秘密特工。1927年参加周恩来在上海创办的中央特科,接受顾顺章的指挥。1929年,项与年在顾顺章的率领下,在上海霞飞路昼夜守伏,击毙出卖中共领导人彭湃的叛徒白鑫。1933年,项与年奉命潜伏在国民党军第四保安司令部做情报参谋。</h3><h3><br></h3><h3><b>功不可没</b></h3><h3>当项与年拿到情报后,他立即将情报用四角号码字典的字码编成密码,记在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上,连夜从德安起程。途中为了安全,项与年化装潜行、昼伏夜出,直奔中共苏区。在封锁线上,为了能够蒙混过关,项与年敲掉了自己的四颗门牙,五官变形、蓬头垢面的他冒充乞丐,历尽艰辛,于10月7日赶到瑞金,在沙州坝找到临时中央机关驻地,把字典交到了周恩来的手上。中央据此才做出了立即突围转移的决定。在此意义上,说莫雄、项与年做了一件关乎中国命运的大事,毫不为过。</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莫雄,功不可没!</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项与年,功不可没!</font></b></h3> <h3>中革军委发布西征命令。</h3><h3><br></h3><h3><b>战略转移</b></h3><h3>1934年10月初,国军按照“铁桶合围计划”已推进到中共苏区腹地。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接到莫雄转来的情报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最高三人团决定:中央红军立即撤离苏区,向湘西转移。</h3><h3><br></h3><h5><b><font color="#ed2308">最高三人团都有谁呢?</font></b></h5>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1><b>(三)长征,从这里出发</b></h1> <h3>1.中共三人团</h3> 博古---中共中央负总责、最高三人团成员之一,时年28岁。<h3><br></h3><h3><b>留苏学生</b></h3><h3>博古原名秦邦宪,王明的挚友,1931年王明去苏联之后的中共领袖,也是中共党内理论家。博古是江苏无锡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加入中共,入党第二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是中共“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之一。</h3><h3><br></h3><h3><b>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b></h3><h3>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就是指一些1927年底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松散团体。他们由于持相近的理念而得名。他们自称是共产国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当时中共瞿秋白路线的坚决反对者。所谓的半个是指其中的徐以新的立场摇摆不定,故而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h3><h3><br></h3><h3><b>中共负总责</b></h3><h3>1930年博古回国,负责共青团的工作。一年后,博古被任命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中央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任中共中央负总责。</h3><div><br></div><h3>英国人阿奇博尔德-克拉克-克尔笔下博古:</h3><h5><font color="#167efb">“ 二十六岁任中国共产党书记和名义的领袖的博古长得很瘦很瘦,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被形容为'黑面木偶'。”</font></h5> <h3>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最高三人团成员之一,时年34岁,军龄16年。</h3><h3><br></h3><h3><b>军事顾问</b></h3><h3>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他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情报员。李德是德国慕尼黑人,1918年参加德国共产党。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分配到苏联的总指挥参谋部作参谋,曾受命给在上海的特工左尔格送钱,以营救被捕的人员,后被博古请入中央苏区作军事顾问。</h3><h3><br></h3><h3><b>印象李德</b></h3><h3>伍修权是李德的翻译,他对李德印象:</h3><h5><font color="#167efb">“ 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蓝眼晴,黄头发,脾气暴躁,令人望而生畏。他瘦瘦高高的身材,在红军队伍中如鹤立鸡群。当他被秘密带入苏区时,他用一块手帕捂在脸上,遮掩他的大鼻子。李德是个帝国主义分子。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绝不给他当翻译。既然分配我给他当翻译,我只好干。”</font></h5> <h3>周恩来---中革军委副主席、最高三人团成员之一,红军总政委,时年36岁,军龄10年。</h3><h3><br></h3><h3><b>军事领导人</b></h3><h3>周恩来是中共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早在1925年他就组织了总统府铁甲卫队,这也是中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北伐战争开始后,铁甲卫队改编为叶挺独立团,这支部队的营连干部基本上都是中共党员。</h3><h3><br></h3><h3><b>红军总政委</b></h3><h3>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贺胜桥、汀泗桥的战斗中一举成名。1927年夏,叶挺独立团扩编成师,8月1日该部参加了南昌起义,这支部队就是红1军团的前身。1931年11月,周恩来从上海到达江西瑞金,担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h3><h3><br></h3><h3><b>记忆周恩来</b></h3><h3>周纯麟是红四方面军第30军262团2营教导员,他回忆首次见到周恩来的情景说:</h3><h5><font color="#167efb">“ 周恩来穿着破旧灰军装,脸上长着浓密的大胡子,拄着木棍,后面跟着牵着马的警卫员。周恩来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即问:'你们很辛苦!你们是哪部分的?'你们部队现在粮食怎么样?'周纯麟说,周恩来和蔼可亲,话语坚定有力。”</font></h5>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2.长征,从这里开始</h3> <h3>中革军委五号命令(上)。</h3><h3><br></h3><h3>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在瑞金发布第五号命令,命令明确了军委纵队(又称第一野战纵队及“红星纵队”)、中央纵队(又称第二野战军纵队及“红章纵队”)的组成和出发时间、地点,这是一份具有全局性的指令文件,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显著标志。</h3> <h3>中革军委五号命令(下)。</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江西瑞金武阳桥。</font></h3> <h3>中央红军长征第一山---云石山。10月10日至12日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中央机关从瑞金云石山的梅坑、田心村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前往于都集结。</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3.中共班底</h3> 洛甫---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时年34岁。<h3><br></h3><h3><b>留洋生</b></h3><h3>洛甫是张闻天的化名,他的祖籍与博古同是江苏无锡,后迁至南汇。张闻天名取《诗经》中:<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之</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意 。祖上乃</span>殷实农户家庭,张闻天受过系统教育,并曾留学于日本、美国。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共,同年冬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中共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之一。</h3><h3><br></h3><h3><b>政治局常委</b></h3><h3>1931年2月回到上海,不久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夏,共产国际决定成立临时中央,他被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政治局常委。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h3><div><br></div><div>长征中有人回忆洛甫(张闻天)说:</div><h5><font color="#167efb">“ 洛甫戴着不深的近视眼镜,出现在人群中,他的谈风轻松锐利,不似曾过万重山者。”</font></h5> <h3>毛泽东---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时年41岁。</h3><h3><br></h3><h3><b>政府主席</b></h3><h3>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富农出身。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参与创建中共。1927年引军上井冈山,随后在赣南、闽西创建根据地即后来的中央苏区。1930年12月,在中华苏维埃一苏大上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就是 “毛主席” 称呼的由来。</h3><h3><br></h3><h3><b>身染重病</b></h3><h3>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这样写道:</h3><h5><font color="#167efb">“ 一九三四年秋,毛泽东四十岁。他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炯炯发光,颧骨高耸,看上去很难受。他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暲医生使尽了浑身解数,他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感到虛弱和乏力。”</font></h5> <h3>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革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时年50岁,军龄28年。</h3><h3><br></h3><h3><b>红军之父</b></h3><h3>朱德是四川仪陇人,佃农出身。他是清末秀才,曾当过体育老师,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官至滇军少将旅长。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己是国军中将军长的朱德,毅然收拢残部与陈毅、王尔琢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两军会师后,继而形成了朱毛红军,朱德被誉为 <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军之父”</span></b>。</h3><h3><br></h3><h3><b>马海德回忆</b></h3><h3>1936年,美国马海德医生见到了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保安的“共匪匪首”朱德:</h3><h5><font color="#167efb">“ 他瘦得像个精灵,可是身体强壮结实,长得满脸胡须,穿着一身破烂皮袄。他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倒很像红军的父亲。他两眼锐利,说话缓慢、从容,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随身带着一支自动手枪,枪法精良。烟抽得很厉害。他五十岁,可是显得老得多,满脸皱纹;但他动作有力,身体结实。”</font></h5> <h3>陈云---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兼红军第5军团中央代表。</h3><h3><br></h3><h3><b>脱颖而出</b></h3><h3>陈云是上海青浦人,2岁丧父、4岁丧母,由其裁缝出身舅父廖文光抚养。高小毕业后,陈云在商务印书馆学徒,打得一手好算盘。1925年,他在中共领导的商务印书馆的罢工中脱颖而出,不久即加入中共。</h3><h3><br></h3><h3><b>政治局委员</b></h3><h3>1931年4月,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后,陈云奉命接手特科工作,担任中央特科书记。他与潘汉年、赵容(康生)携手处理特科善后事宜。1932年,陈云担任临时中央常委。1933年进入中央苏区,第二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h3> <h3>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时年29岁,军龄3年。</h3><h3><br></h3><h3><b>留苏学生</b></h3><h3>王稼祥曾经担任过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安徽径县人,读过私塾,19岁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中共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之一。1928年进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在此期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h3><h3><br></h3><h3><b>军委副主席</b></h3><h3>1930年3月,王稼祥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转年4月进入中央苏区,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 “围剿” 战争中,王稼祥被敌军炸成重伤。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王稼祥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注:另说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h3><h3><br></h3><h3><b>妻子眼中的丈夫</b></h3><h3>朱仲丽是王稼祥的夫人,她对他印象:</h3><h5><font color="#167efb">“ 王稼祥长得瘦削。他受伤前就瘦,受伤后更瘦,一辈子都瘦。他的脸呈方形,前额显得较宽。王善于演讲,虽不像毛那样质朴,但也不乏幽默感。他最喜欢看得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不过他什么书都读。从俄国回来后,他特别喜欢高尔夫和托尔斯泰的著作。”</font></h5> <h3>刘少奇---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兼红军第8军团中央代表,时年36岁.</h3><h3><br></h3><h3><b>留苏人员</b></h3><h3>刘少奇是著名的工运领袖,湖南宁乡人,中学毕业后,曾进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过,因故辍学。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此期间刘少奇加入中共。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开始从事工人运动,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h3><h3><br></h3><h3><b>政治局候补委员</b></h3><h3>1927年国民党 “清党” 后,刘少奇长期从事白区工作。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刘少奇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领导职工运动,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刘少奇继续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h3><h3><br></h3><h3><b>回忆刘少奇</b></h3><h3>上将王平回忆长征时期的刘少奇,他说:</h3><h5><font color="#167efb">“ 刘少奇重视政治工作,在长征中曾专门召集政工干部开会,讨论如何做好政治工作。他讲话的时候,喜欢离开讲台,到听众跟前,不时地问个 ' 对不对?' 、' 是不是?' 别人发言的时候,他喜欢插话,有时发挥起来,讲个没完,大家都愿意听。他过事不忘,记忆力很强。”</font></h5> <h3>邓发---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治保卫局局长,时年27岁。</h3><h3><br></h3><h3><b>纠察队长</b></h3><h3>邓发是广东云浮人,厨工出身。家境贫寒的他只受过初小教育,15岁那年随五哥邓芳外出广州、香港谋生。期间,邓发结识了省港两地工人领袖苏兆征。1925年在省港大罢工中,邓发担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同年10月他加入中共。1927年12月,邓发参加了广州起义,死里逃生。</h3><h3><br></h3><h3><b>保卫局长</b></h3><h3>1931年7月,邓发奉命奔赴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部政治保卫处处长,负责红军的政治保卫工作。此后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大会上,邓发又被任命为第一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邓发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军龄4年。</h3><h3><br></h3><h3><b>鼎鼎大名</b></h3><h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邓发:</h3><h5><font color="#167efb">“ 邓发!邓发……哦,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5万元要他的首级……他,这个鼎鼎大名的 '共匪',就生活在敌营的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font></h5> <h3>凯丰---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兼红军第9军团中央代表,时年28岁。</h3><h3><br></h3><h3><b>笔杆子</b></h3><h3>凯丰原名何克全,是中共的笔杆子,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是江西萍乡人,19岁从萍乡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此期间,凯丰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同时撰写文章,刊登在鲁讯主编的《莽原》上,署名 “未名”。</h3><h3><br></h3><h3><b>团中央书记</b></h3><h3>1927年2月,凯丰加入共青团组织,同年12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中共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之一。1930年回国,加入中共。此后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和《东方青年》主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其后曾被国民党逮捕坐牢,坚贞不屈,不久被营救出狱。1933年凯丰到达中央苏区,担任团中央书记。</h3><h3><br></h3><h3><b>凯丰的文笔</b></h3><h3>凯丰作词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h3><h3><span style="font-size: 15px;"><font color="#167efb">黄河之滨,</font></span> </h3><h5><font color="#167efb">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子孙。</font></h5><h5><font color="#167efb">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font></h5><h5><font color="#167efb">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font></h5><font color="#167efb"> </font><h5><font color="#167efb">同志们,努力学习,</font></h5><h5><font color="#167efb">团结紧张,严肃活泼,</font></h5><h5><font color="#167efb">我们的作风。</font></h5><h5><font color="#167efb">同志们,积极工作,</font></h5><h5><font color="#167efb">艰苦奋斗,英勇牺牲,</font></h5><h5><font color="#167efb">我们的传统。</font></h5><font color="#167efb"> </font><h5><font color="#167efb">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font></h5><h5><font color="#167efb">把日寇驱除于国土之东。</font></h5><h5><font color="#167efb">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font></h5><h5><font color="#167efb">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毛泽东审阅歌词时说:</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写得不错,完全符</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合抗大的办学方针。”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此后,由吕骥谱成歌曲,在抗大、在延安以及各解放区广为传唱。</span></h3>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1><b>(四)前哨探路</b></h1> <h3><font color="#010101">1.战略疑兵</font></h3> <h3>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公开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h3><h3><br></h3><h3><b>战略疑兵</b></h3><h3>1934年7月,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 “围剿” 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共产党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派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希望能吸引一部分敌军回援,起到战略疑兵的作用,以减轻中央根据地压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开始的西征。</h3> <h3>中革军委给红七军团的作战训令。</h3><h3><br></h3><h3>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在瑞金召开誓师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检阅了队伍后,红七军团出发,开始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h3> <h3><font color="#010101">红七军团发表的《我们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宣言。</font></h3> <h3>红军第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画。</h3> <h3>曾洪易---中央红军第七军团中央代表,时年29岁。</h3><h3><br></h3><h3><b>中央代表</b></h3><h3>曾洪易是江西万安人,曾就读于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共,为南昌早期的党员之一。转年10月,因从事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同年12月,曾洪易被选送至苏联莫斯料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曾洪易回国,1934年7月作为“中央代表”随红军抗日先遣队开始远征。</h3> <h3>寻淮州---中央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时年22岁,军龄7年。</h3><h3><br></h3><h3><b>红七军团长</b></h3><h3>寻淮州是红军年轻的战将,湖南浏阳人,教员出身。1927年参加了秋收起义,屡立战功,数年间由副班长升至团长。在歼灭张辉瓒的龙冈战斗中,寻淮州率100团担任左翼主攻,由于身先士卒、指挥有功,升为红12军第34师师长。1933年9月18日,寻淮州指挥所部在运动中与国军第19路军在江西沙县木芹山遭遇,他沉着果断、指挥部队抢占木芹山主峰,经激战,将敌“铁军团”全歼,创造1个团的兵力在运动中全歼敌人1个团、溃敌2个营的记录。战后,寻淮州升任红七军团军团长。</h3> <h3>乐少华---中央红军第七军团政委,时年31岁,军龄2年。</h3><h3><br></h3><h3><b>工人政委</b></h3><h3>乐少华早年在上海五金厂做工,1925年参加了 “五卅” 运动,期间加入中共组织。1926年秋至1927年3月,乐少华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随后,乐少华被选派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苏联回国后,乐少华到了中央苏区,担任红三军团第7军政委。1933年升任红七军团政治委员。</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战略探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的作战训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战略探路</b></h3><h3>为了配合即将突围西征的中央红军行动,在红七军团北上的同时,共产党中央、中革军委又派出红六军团为西征先遣队,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争取与在湘西活动的贺龙的红3军取得联系,共同经营发展湘西北根据地,为主力红军的西征进行战略探路。</h3> <h3>任弼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六军团中央代表,时年30岁。</h3><h3><br></h3><h3><b>政治局委员</b></h3><h3>任弼时是中共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那年他才23岁。身为共青团代理书记的任弼时就敢于向中央领导陈独秀提意见,气得陈独秀把他的意见书当面撕碎。和许多中共干部一样,任弼时也曾到过苏联,并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过。后来到了中央苏区,排斥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3年5月,任弼时被调任湘赣省委书记。转年8月,任弼时与萧克率部先遣西征,为主力红军探路。</h3> <h3>萧克---中央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时年27岁,军龄10年</h3><h3><br></h3><h3><b>红六军团长</b></h3><h3>萧克是中共军队老资格的将领,与林彪一样都是黄埔军校4期生,都在叶挺的部队干过,随后一同参加了南昌起义,最后一块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在中央苏区战火的洗礼中,萧克屡立战功,曾获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7月,萧克被任命为红六军团军团长。</h3> <h3>王震---红六军团政委,时年26岁,军龄7年。</h3><h3><br></h3><h3><b>政治委员</b></h3><h3>王震是湖南浏阳人,工人出身。早年参加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担任过长沙工人纠察队队长,认识了毛泽东。1927年5月加入中共,随后参加了湘赣根据地的创建,历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后任红六军团政委。</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3.红二军团</h3> <h3>夏曦---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时年34岁。</h3><h3><br></h3><h3><b>留苏学生</b></h3><h3>夏曦是湖南益阳人,毛泽东的同学,是湖南早期较为知名的共产党人。1922年被毛泽东推举,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赴莫斯科参加了国际会议,并受到列宁的接见。1927年夏曦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是中共“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h3><h3><br></h3><h3><b>夏曦掌权</b></h3><h3><font color="#010101">夏曦1931年进入湘鄂西苏区接替邓中夏的领导工作,在此期间展开三次大规模的“肃反”狂潮,杀害了大批红军将士,造成了湘鄂西苏区的极大危机,夏曦的4个警卫员被他亲手杀掉了3个。贺龙曾说夏曦的“肃反杀人,到了发疯的地步”。1934年6月19日,在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上,夏曦开始认识到肃反中的错误。</font></h3> <h3>贺龙---湘鄂西红军第3军军长,时年38岁,军龄18年。</h3><h3><br></h3><h3><b>贺龙军长</b></h3><h3>贺龙是湖南桑植人,出身绿林,两把菜刀起家。1927年8月,贺龙以一军之众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失败后,贺龙重回湘西,数年奋斗又拉起一支队伍---红二军团。</h3> <h3>关向应---湘鄂西红军第3军政委,时年32岁,军龄3年。</h3><h3><br></h3><h3><b>政治局候补委员</b></h3><h3>关向应是满姓瓜尔佳氏,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学校,做过印刷工人。1924年底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转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的工作。在中共六大上,关向应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2年1月关向应被派往湘鄂西,担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湘鄂西苏区的第三号人物。</h3> <h3>夏曦、贺龙部所建立的黔东根据地。</h3> <h3>1934年10月,长征前哨红六军团与贺龙的红3军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会师。这是两军会师后所写的标语。</h3><h3><b><br></b></h3><h3><b>木黄会师</b></h3>红六军团深入敌境,长驱2500多公里,经过80多天的浴血奋战,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与贺龙的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地区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奉命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红6军团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谭家述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h3><br></h3><h3><b>共同行动</b></h3><h3>两军团共同行动时,由红二军团指挥部统一指挥。这一路上,红六军团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实现了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起到了先遣队<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的作用。</span></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4.偏师北上</h3> <h3>红25军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h3><h3><br></h3><h3><b>偏师北上</b></h3><h3>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程子华接受周恩来的指令,由中央苏区匆匆赶到鄂豫皖根据地。不久中央指示,红25军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全军3000人,组成第二抗日先遣队,奉命开始长征。</h3> <h3>程子华---湘鄂西红25军中央代表兼军长,时年31岁,军龄8年。</h3><h3><br></h3><h3><b>中央代表</b></h3><h3>程子华中共著名的军事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他和三国名将关羽同是山西运城解州镇人,早年就读于太原国民师范学校。程子华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其后到国民党军队岳维峻部做兵运工作。1931年4月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历任团长、师长、军区参谋长,曾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h3> <h3>吴焕先---鄂豫皖红25军政委,时年27岁,军龄8年。</h3><h3><br></h3><h3><b>政治委员</b></h3><h3>吴焕先是中共鄂豫皖苏区的创建人,红25军优秀将领。他是湖北黄安人(注:今属河南新县),出身地主家庭,毕业于麻城蚕业学校。吴焕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创建了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1932年10月,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吴焕先力撑危局,重建了红25军并担任政委。</h3> <h3>徐海东---鄂豫皖红25军副军长,时年34岁,军龄8年。</h3><h3><br></h3><h3><b>徐老虎</b></h3><h3>徐海东是开国大将,湖北黄陂人,曾做过11年的窑工。1927年参加北伐军担任排长,在攻打汀泗桥的战斗中,徐海东第一次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大革命失败后,他凭着1支手枪、8粒子弹,组织起家乡的第一支工农武装。为了革命,徐海东全家66位亲人被国民党军杀害。在张国焘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他与吴焕先重组红25军并担任副军长。</h3>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1><b>(五)国共两军</b></h1> <h3>1.中央红军</h3> <h3>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旗。</h3> <h3>中央红军战斗序列。</h3> 林彪---中央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font color="#010101">时年27岁,军龄10年。</font><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红军之鹰</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林彪是湖北黄冈人,18岁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林彪是红军之鹰,用兵狡猾多智,以巧制敌,最擅长的是突击和伏击。林彪对国军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他被蒋介石称为</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战争魔鬼”</b>,被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赞誉为<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军之鹰”</b>。</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开路先锋</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林彪所部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根本力量,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发展起来的,全军最盛时有1.9万余人。官兵久经战阵、经验丰富、战术素养非常高,革命信念非常强烈、中下层军官能力也很强,是一支劲旅,也是红军长征的</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开路先锋”</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h3> <h3>聂荣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时年35岁,军龄7年。</h3><h3><br></h3><h3><b>留洋学生</b></h3><h3>聂荣臻是重庆江津人,20岁远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又在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数年留洋经历,使聂荣臻的思想由 “实业救国论” 转变成为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革命者。</h3><h3><br></h3><h3><b>政治委员</b></h3><h3>1925年从苏联回国后,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1927年8月2日,聂荣臻与周士第率领叶挺独立团所属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1931年2月,聂荣臻被派往中央苏区,与林彪搭档担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h3> <h3>彭德怀---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font color="#010101">时年37岁,军龄18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红军之狮</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彭德怀是湖南湘潭人,幼时家境贫寒,18岁投军,后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彭德怀性格刚烈强硬,是个天生的斗士,素来以敢打硬仗、恶仗出名。指挥作战能力超群、沉着冷静,而且经常身先士卒到第一线,深受部下敬重。彭德怀被誉为</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军之狮”</b>。</h3><h3><br></h3><h3><b>拳头部队</b></h3><h3>红3军团是彭德怀平江起义所统率的湘军部队发展起来的,军团总兵力最多时为1.8万余人。官兵多为湖南人,普遍作战经验都在3到4年,部队攻坚能力超强,敢于与敌军正面作战,短兵相接,战斗力丝毫不比红一军团差。该部还曾一度攻陷湖南省城长沙,名声大噪。是红军长征的<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拳头部队”</b>。</h3> <h3>杨尚昆---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时年27岁,军龄1年。</h3><h3><br></h3><h3><b>留苏学生</b></h3><h3>杨尚昆是四川潼南人,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四哥杨闇么的影响下加入中共组织。1926年他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中共“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1年回到上海,1933年1月进入中央苏区,1934年1月担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h3> <h3>董振堂---中央红军第五军团军团长,<font color="#010101">时年39岁,军龄13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职业军人</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董振堂原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官至师长。他是河北新河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冯部在黄河以南的残余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董振堂被任命为第26路军第73旅旅长。</font>1931年,第26路军被调往江西围剿红军。12月14日,董振堂参与领导了宁都起义,投奔苏区,他担任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h3><h3><br></h3><h3><b>铁流后卫</b></h3><h3>红五军团初建时全军约有1.7万余人,装备2万件武器。军团传承西北军的特点,在防御作战中能力非常强。在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屡建奇功。所以在长征中,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一直作为殿后的部队,在各路国军围剿下,虽然损失相当惨重,但红五军团一直没有垮,而且总能完成殿后的艰难任务,被授予<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铁流后卫”</b>。</h3> <h3>李卓然---红五军团政治委员,时年35岁,军龄3年。</h3><h3><br></h3><h3><b>留苏学生</b></h3><h3>李卓然是中共留苏学生,湖南湘乡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其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1930年秋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秘书长。1934年9月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h3> <h3>周昆---中央红军第八军团军团长,<font color="#010101">时年32岁,军龄7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井冈山干部</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周昆是红军著名的战将,湖南平江人,毕业于县立师范学校。1927年9月参加了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周昆是标准的老红军,参加过历次反围剿作战。他能力出众,又有文化,因此深得毛泽东和朱德的赏识,提升很快。到西征前夕,周子昆己是红八军团军团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新部队</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红八军团是1934年9月新组建的部队,全军万余人,八成左右都是新兵,老兵少,装备差,战斗力最弱。在惨酷的湘江之战中,全军团溃散。军团长周昆仅率千余人渡过湘江,战后军团番号被撤销。</font></h3> <h3>黄甦---红八军团政治委员,时年26岁,军龄4年。</h3><h3><br></h3><h3><b>电气工人</b></h3><h3>黄甦是红军的高级将领,出发在广东佛山一个粤剧艺人家庭。早年在香港做工,是位电气工人,1925年参加中共领导的省港大罢工,担任纠察队第九支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共。1927年12月,黄甦参加广州起义,是工人赤卫队敢死队队长。1930年12月,黄甦奉命离开香港到闽西革命根据地。黄甦在红军队伍里历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西征前夕,黄甦被任命为红八军团政治委员。</h3> <h3>罗炳辉---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font color="#010101">时年37岁,军龄19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奴隶将军</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罗炳辉是红军赫赫有名的战将,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将军是云南彝良彜族人,奴隶出身,枪法神奇,早年入滇军唐继尧部当兵,由于他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很快升至营长。</font>1929年4月,身为江西吉安县靖卫大队长的罗炳辉,率部600余人起义参加红军。罗炳辉大小作战数百次,为赣西苏区的建立作出极大的贡献,后又被提拔为红九军团军团长。</h3><h3><br></h3><h3><b>战略轻骑</b></h3><h3>红九军团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组建的部队,新兵较多,装备也不好,战斗力无法和红一、三军团相比,也弱于红五军团。但军团军官有很多云南人,部队具有滇军擅长机动作战、长途行军的特点,罗炳辉又极善于使用疑兵作战,故该军团有<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战略轻骑”</b>的称号。</h3> <h3>蔡树藩---红九军团政治委员,时年29岁,军龄2年。</h3><h3><br></h3><h3><b>独臂将领</b></h3><h3>蔡树藩是红军的独臂将领,湖北汉阳人。他原来在安源路矿做工,1922年参加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工人代表,其后加入中共组织。蔡树藩也曾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转年年初进入中央苏区,1933年10月担任红九军团政治委员。</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2.强大国军</h3> <h3><font color="#010101">冯-塞克特:德国军事顾问,享有“德国陆军之父”的称号,时年70岁。</font></h3><h3><br></h3><h3><b>德国顾问</b></h3><h3><font color="#010101">冯-塞克特是德国陆军一级上将,职业军人。1933年,冯-塞克特接受南京政府的邀请,为国军军事顾问。冯-塞克特建言蒋介石:</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共军改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采取碉堡政策、逐步蚕食的军事策略。”</span>蒋介石立即遵照办理,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取得了第五次军事“围剿”红军作战的胜利。</h3> <h3><font color="#010101">杨永泰---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秘书长、蒋介石的首席智囊,时年54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才高八斗</b></h3><h3><font color="#010101">杨永泰是广东茂名人,字畅卿。他毕业于北京政法专业学校,17岁考中秀才,21岁那年考入广州高等学堂,杨永泰才高八斗,学贯中西。黄郛对蒋介石说:</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论,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b>1928年经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推荐,蒋介石对杨永泰委以重任。</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政治高参</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杨永泰认真分析了前三次“剿共”失败的原因,发现蒋的失策在于把红军看成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军队。实际上,红军绝非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的真<b>“党军”</b>。红军的最大不同是实行政治建军,兵民一体,上下同心,因此必须釆取新的战略才能“剿”灭。红军既然是靠政治起家的,那就来个</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政治剿匪”---</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分军事,七分政治”</span>。</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杨永泰向蒋介石呈递了一份“万言书”:</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吾随先生出师,细观江西诸地,渐觉共党不足为虑。所难之点为共党与 '匪区' 民众结为一家,两者合手,实为一严重问题。民众与共党合为一家,在于吾地方官吏风气日下,致使民众为共党所利用。”</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杨氏谋略</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杨永泰接着献计于蒋介石:</font></h3><h5><font color="#167efb"><b><i>杨氏谋略</i></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我之所言谋略,意即'剿共'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所谓七分政治,在吾,则加强对匪区民众管理,加强对匪区民众宣传,澄清吏治,务使土豪恶霸横行乡里者灭绝。对贫穷困苦无孤者,给予救济,对匪区民众日常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渐使匪区民众日益脱离共党,不为共党所左右。达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5><font color="#167efb"><b><i>重兵围剿</i></b></font></h5><h5><font color="#167efb">所谓三分军事,在下大力于上述诸务中,然后派重兵对匪区共党实行严厉的'围剿',务使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同时对投诚者,要给予宽大和出路,实行先生'剿'抚兼施。吾认为,如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会初见成效。”</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帐前军师</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蒋介石对“万言书”大加赞赏,破格提升杨永泰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令其随行前往武汉。这样,杨永泰正式成为蒋介石的帐前军师。蒋介石照此实施,立即在“围剿”鄂豫皖苏区中显示了威力,迫使张国焘率部撤出了鄂豫皖根据地,向西退去。</font>蒋介石大喜过望,对杨永泰更加言听计从。他立即移营江西,全力“围剿”中央苏区。</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具体措施</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杨永泰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在第五次 “围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其具体措施是:</font></h3><h5><font color="#167efb">1)组织求是通讯社,专办行营新闻发布工作;</font></h5><h5><font color="#167efb">2)组织努力剧团和奋斗文艺社,作为'剿匪'</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前线的'文化标兵';</font></h5><h5><font color="#167efb">3)实行军人独裁,强化保甲组织,严厉实行</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连坐制,对苏区民众实行所谓'软化、分化</font></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感化'的政策;</span></h5><h5><font color="#167efb">4)对匪区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font></h5><h3>在实行杨永泰计策仅一年多时间,这些措施便收到奇效,逼迫中央红军西去。杨永泰因谋划“剿共”有功,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br></h3> <h3><font color="#010101">陈济棠---粤系军阀,绰号“南天王”,时年44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广东军阀</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陈济棠是国民党粤系军阀代表,他是广东防城港人,出身行伍,早年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陈济棠在粤军中从排长累升至师长,1927年11月,陈济棠在潮汕地区打败中共南昌起义的部队,12月又平定了张发奎、黄琪翔为武汉国民政府夺取广东的“张黄事变”,因功升任第4军军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南天王</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陈济棠在广东站稳脚跟,羽翼渐丰。1929年,他赶走了省长陈铭枢,开始主政广东,长达7年之久,一直维持半独立的状态,是显赫一时的“南天王”。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陈济棠为了广东地盘的安全,与周恩来达成秘密协议,他给红军让出一条通道,使得中央红军未经大的战斗,顺利地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薛岳---国民党“追剿”军前敌总指挥,绰号“老虎仔”,时年38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老虎仔</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薛岳是国军一级上将,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薛岳曾任孙中山广州总统府警卫团第3营营长,是粤军著名“三剑客” (注:另二人是叶挺和张发奎)之一。1922年6月,陈炯明围攻总统府时,叶挺营在前面开路,薛岳率机枪营殿后,护送孙夫人脱险。</font></h3><h3><br></h3><h3><b>击败叶贺</b></h3><h3>中共南昌起义后,叶挺、贺龙率军南下潮汕,薛岳率新编第2师迎战,在汤坑地区被叶、贺部击败,危在旦夕。正在这时,叶挺部营长欧震阵前倒戈。薛岳乘机在前来增援的邓龙广部协同下,展开反攻,叶、贺部被迫撤退。</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负责追剿</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10月,红军离开江西苏区,薛岳负责追剿。在湘江战役中,他奉命率部中央军作壁上观,坐看湘军、桂军与红军连续缠斗五天五夜。尔后沿湘桂公路对红军实行侧击,给红军造成一定的伤亡。</font></h3> <h3>周浑元---国民党“追剿”军纵队司令官,时年39岁。</h3><h3><br></h3><h3><b>周浑元纵队</b></h3><h3>周浑元是国军将领、职业军人,毕业于河北保定军校第8期步兵科。在国军中历任旅长、师长。1934年10月,周浑元担任第2路军第2纵队指挥官,统率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开始追剿长征的中央红军。</h3><h3><br></h3><h3><b>临终遗嘱</b></h3><h3>1938年1月18日,己是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的周浑元因脑溢血病逝。临经遗嘱:</h3><h5><font color="#167efb">“ 余从军二十余年,矢志革命,卒以心力交瘁,致患脑溢血症,自分已无生理。当此民族存亡最后关头,不克继续与我袍泽追随委座,以报效党国,负疚实深。我袍泽夙具爱国热忱,望各服从姚副军长,努力奋斗,以达复兴我国家民族之目的。”</font></h5> <h3>何键---湖南军阀,国民党追剿军总司令,时年47岁。</h3><h3><br></h3><h3><b>湖南军阀</b></h3><h3>何键是国民党湘系军阀,毕业河北保定军校。他投身行伍、用兵有方、屡立战功,十余年间便由排长升至军长,拥有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政治上的何键见风使舵、左右逢缘,周旋于赵恒锡、程潜、唐生智、鲁涤平、李宗仁、蒋介石之间。1929年初,何键赶走主政湖南的鲁涤平,2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何键为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h3><h3><br></h3><h3><b>追剿军总司令</b></h3><h3>何键主政湖南的7年来,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突围到赣、湘、粤边境,何键率部依湘江东岸布防堵截。在湘江战役中,他以4个师数万兵力进攻林彪部4个团近万余人的阻击阵地,给红1军团造成重大伤亡,并曾一度攻至林彪、聂荣臻的军团指挥部。</h3> <h3><font color="#010101">白崇禧---广西绥靖公署主任,绰号“小诸葛”,时年41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领班生</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白崇禧是国军一级上将、新桂系军阀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幼年的白崇禧聪颖异常,几乎过目成诵。14岁便以第6名的成绩在千余人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广西陆军小学。1909年又以第2名的成绩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因屡次考试成绩均名列第1,被定为“领班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声名鹊起</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14年10月,白崇禧考入河北保定军校第3期步兵科。1916年12月,白崇禧毕业回到广西,在桂军陆荣廷部任见习官。数年间,白崇禧从排长升至军参谋长,与李宗仁、黄绍竑打败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白崇禧在统一广西战斗中表现出的卓越策略才能,使他获得“小诸葛”的雅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小诸葛</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01010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开始西征。白崇禧赶赴湘桂边,布置防堵红军与中央军。在湘江之战中,白崇禧指挥桂军</font>吃掉了红三军团第18团和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34师,击溃红八军团,给红九军团造成重大伤亡。</h3>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1><b><font color="#010101">(六)血战湘江</font></b></h1> <h3>1.战前态势</h3> <h3>1934年,集结于湖南的一部国军出发前的情景。</h3> <h3>中共红军1934年10月10日-20日行动日程表。</h3> 中共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图。<h3><br></h3><h3><b>突破封锁线</b></h3><h3>1934年11月下旬,中共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其损失如下:</h3><h5><font color="#167efb">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font></h5><h3></h3><h5><font color="#167efb">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font></h5><h5><font color="#167efb">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font></h5><div><br></div><h5><font color="#ed2308"><b>当红军前进到湘江之时,总兵约64000余人。</b></font></h5> <h3>国共两军湘江战役形势图。<br><b><br></b></h3><h3><b>蒋介石方案<br></b>就在红军在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终于弄清了红军的战略意图,是去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为了阻截和包围红军,蒋介石策划了一个5路进军的“湘江会战计划”,即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组成五路大军会剿: </span><br></h3><h5><font color="#167efb">1)湖南何键指挥原“围剿”中央根据地西路军和</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北路军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专事'追</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剿'中央红军主力; </font></h5><h5><font color="#167efb">2)令广东陈济棠部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进行截击; </font></h5><h5><font color="#167efb">3)令广西白崇禧部以5个师控制灌阳,力争将红</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军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font></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font color="#010101"><b>何键想法</b></font><br>何键出于要把脏水泼到广西的想法,以追剿军总司令的名义进行部署:<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具体为湘军担负零陵至黄沙河之线防务;桂军负责全州、兴安以南的防务,在湘、桂边境的黄沙河与湘军衔接。”</span>简单来说,就是由湘军和桂军分别守住湘江正面的防线,湖南境内的湘江防线由湘军驻守,广西境内的湘江防线由桂军驻守。中央军周浑元纵队4个师、湘军2个师、粤军陈济棠的4个师尾随红军追击,防止红军重新杀回江西。<h3><br></h3><h3>同时,何键在湖南武冈到靖县,布置湘军4个师的重兵在黄沙河附近,以坚固的堡垒防御,阻止红军北上。红军无法由此进入湖南,就必然要进入兵力较为薄弱的广西(桂军只有3万人,大约是湘军的四分之一)。这样,共军这股祸水就可引向广西,蒋介石的想得很周全。</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身在广西的白崇禧又该如何应对呢?</font></h3><div><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h3></div> <h3>湘江战役态势图。</h3><h3><b><br></b></h3><h3><b>白崇禧的算盘</b></h3><h3><font color="#010101"><b></b>1934年11月,桂军在全州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确定了 </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红军只宜侧击,追击,不宜堵击”</b><font color="#010101">的作战思想,也就是</font><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送客式的防守,敲梆式的防御”</span></b>。总体战略在于送客两个字,放红军通过,不打击其主力部队,只打些后卫部队交差,同时拼死阻挡中央军进入广西。送走红军和中央军两个恶客,防御以雷声大,雨点小为主,虚张声势的敲梆式攻击为主。</h3><h3><br></h3><h3>白崇禧的算盘是:<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促使红军赶快走,离开桂北。”</b></h3><h3><br></h3><h3>白崇禧曾对部下说:</h3><h5><font color="#167efb">“ 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现在是有匪有我,无匪无我,我为什么顶着湿锅盖为他造机会。不如留着朱毛,我们还有发展的机会。”</font></h5><h3><br></h3><h3>此时此刻,红军又在干什么呢?</h3> <h3><font color="#010101">国民党中央军、湘军和桂军于湘江“追剿”堵截中央红军详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安全通道</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11月18日,中央红军逼近广西境内,前锋部队己到达龙虎关和江华县城。但红军主力携带大批辎重物资,行军异常缓慢。而这时白崇禧在湘江正面和桂北的部队,已于11月21日夜从兴安、全州、灌阳百里范围上全线撒退,给红军留出了一个安全通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1月23日,何键通过湘军前线侦察部队发现桂军从湘江正面不战而撤军以后,随即发电向白崇禧追问原因,并且火速电告蒋介石。而面对白崇禧留出的安全通道,红军反应速度却很慢,直到11月27日下午,林彪的红1军团2师4团耿飙率部占领界首渡口,林彪才将这个情况上报中革军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更改部署</b><br></h3>11月27日夜中革军委根据战况改变部署:<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红军主力从永安关、雷口关进入广西;</span></h5><h5><font color="#167efb">2)以林彪、聂荣臻的1军团为右翼,彭徳怀、杨</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尚昆的3军团为左翼,向湘江挺进,并迅速抢</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占湘江渡口。</font></h5><div><br></div><h3>11月27日,湘军得知红军占领界首以后,为了避免红军主力迅速渡过湘江,何键下令湘军火速占领湘江的主要渡口全州。湘军于11月28日晚抢在红一军团前先行占领了全州,于是,中革军委马上更改部署:</h3><h5><font color="#167efb">1)以红一军团的1师、2师在全州南边的脚山铺</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阻击湘军南下;</font></h5><h5><font color="#167efb">2)以红三军团的4师抢占了界首以南的光华铺,</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向南力阻击桂军北上。</font></h5><div><br></div><h5><font color="#ed2308"><b>国军与红军湘江之战,拉开帷幕。</b></font></h5>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2.生死决战</h3> <h3>红三军团位于光华铺的阻击阵地态势图。</h3><h3><br></h3><h3><b>桂军将领回忆</b></h3><h3>国民党桂系第15军参谋长蓝香山回忆:</h3><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时桂军曾决定当红军通过雷口关和永安关第五日夜后,在新圩展开一个师,截击红军最后一小部。至11月27日晚,第四十四师师长王赞斌以莫德宏团在新圩展开。由于中央红军不能轻装前进,行动过于迟缓,使桂军本以为是收尾的'送客'式追击行动,却打响了湘江战役的第一枪。”</span></h5><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桂军进攻</b></span><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1月29日,为了应付何键与蒋介石,白崇禧下令桂军夏威率第15军的2个师和第7军的1师,以3师之众向红军左翼进攻,和湘军成为夹击之势!桂军从光华铺、新峪方向,全线进攻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断后的红五军团,以催促红军尽快过江。面对恶如狼的广西“猴子”桂军,红军拼死狙击,双方伤亡都不轻。</font><br></h3><h3><br></h3><h3><b>红3军团阵地</b></h3><h3>肩负新圩阻击阵地的红三军团,战斗己到了白热化程度。桂军的“钢7军”继续猛攻红军主阵地,时任红三军团5师师长20岁的李天佑(李天佑14岁加入桂军,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对此回忆说:<br></h3><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密集冲锋</i></b></h5><h5><font color="#167efb">“ 战斗一开始,就十分激烈。敌人在猛烈的炮火、机枪掩护下,向红军的前沿阵地猛扑。一时,卧在临时工事里的战士们全被烟尘遮住,看不见了。敌人以密集阵形冲锋,由军官在最前面带队,整营整连暴露地向前沿冲击,在桂军大炮的不间断的轰击支援下,在两个师的敌人不停地轮番冲击下,红军的简易工事几乎全被摧垮,阵地上红军指战员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到中午时分,正面与侧后迂回相结合的强敌进攻,己经把红军坚守的许多山头逼到了绝境。但是,敌人发起的十多次疯狂进攻,还是被顽强的红军打退了。</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5><font color="#167efb"><b><i>伤亡惨重</i></b></font></h5><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伤亡增多了。一列列的伤员从我们身边抬到后面去。十四团报告:团政治委员负了伤。十五团参谋长何德全来电话:团长、政治委员负伤,两个营长牺牲,全团伤亡约五百余人……敌人的机枪、炮火己经打到师指挥所旁边来了。黄团长(十四团黄冕昌团长)冒着弹雨来到我这里。他刚来到,十五团就来了电话:他们报告,师参谋长胡震同志牺牲了……可是,当我刚刚到达新的指挥所时,又接到了报告:黄冕昌同志也牺牲了……”</span></h5><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h3><h3><b style="color: rgb(1, 1, 1);">失守光华铺</b><br></h3><h3><font color="#010101">11月30日,光华铺一线阵地被桂军攻陷,红军退守二线阵地又激战一日,伤亡惨重。到了12月1日,李天佑这个彭德怀的主力师撤下来的时候,全师自师参谋长胡震以下,团长、副团长、政治部主任还有营、连干部几乎全部阵亡,下来的时候连伤兵也只剩下约千余人。</font></h3> <h3>油画《湘江血战》。</h3> <h3><font color="#010101">红一军团位于脚山铺的阻击阵地态势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全面进攻</b></font></h3><h3>11月29日,何键占领全州后,他根据一般军事常识,判断红军主力在距离2天内就可以全部渡过湘江。为了打红军的尾巴,何键下令刘建绪率领4个师从全州出发,向林彪的红一军团占领的渡口外的脚山铺防线,全面进攻。</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 style="color: rgb(1, 1, 1);">脚山铺</b><br></h3><h3><font color="#010101"></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全州县党史办原副主任蒋儒文熟谙当地文史,他说湘江战役有新圩、觉山(脚山铺)和界首(光华铺)三大阻击战,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当属全州觉山阻击战,26岁的湖南人易荡平就牺牲在这里。</span>蒋儒文讲述说:</h3><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进入全州境内,29日阻击战打响,易荡平等两千余名红军将士在壮烈牺牲。到了吃饭的时间,炊事班挑着白花花的米饭,竟然找不到人来吃,坐在地上大哭。山坡上到处是尸体,都是些十几二十几岁的红军娃娃啊。”</span></h5><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蒋儒文说,单单掩埋牺牲的红军将士,当地村</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民就用了三天。</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杨成武回忆</b></span></h3><h3><font color="#010101">红一军团2师4团政委杨成武在脚山铺阻击湘军。晚年他回忆起脚山铺阻击战:</font></h3><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敌人像风暴摧折的高梁秆似的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了一批,又一批冲上来,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从射击到拼刺,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天动地。”</span></h5><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h3><h3><font color="#010101"><b>火急电报</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b></font>11月30日,红一军团长林彪、军团政委聂荣臻、军团参谋长左权给中革军委发去一封“万万火急”的电报:</h3><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由脚山铺到白沙铺只20里,沿途为宽广起伏之树林,敌能展开大的兵力,颇易接近我们,我火力难发扬,正面又太宽,如敌人明日以优势猛进,我军在目前训练装备状况下,难有占领固守的绝对把握。军委须将湘水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一、二师明天继续抗敌。”</span></h5><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h3><h5><font color="#ed2308"><b>红军首脑机关的中革军委是如何回复的呢?</b></font></h5> <h3>湘江血战示意详图。</h3><h3><br></h3><h3><b>胜负关全局</b></h3><h3><font color="#010101">红一军团的这封“星夜兼程”电报,让军委震惊不己。12月1日凌晨3点30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联名致电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一封指令:</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退则我野战军将被敌层层切断,我一、三军团首长及政治部,应连夜派遣政工人员,分入到各个连队去进行战斗鼓动。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人人要奋起作战的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任务的全部实现。打退敌人占领的地方,消灭敌人进攻的部队,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破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望高举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b style=""><font color="#ed2308">这是背水而战!兵家大忌!</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ed2308">这是生死存亡之战!也是为命运而战!</font></b></h3> <h3>油画《湘江血战》。</h3><h3><br></h3><h3><b>红一军团阵地</b></h3><h3><font color="#010101">浸泡在血水里的1934年12月1日:此时脚山铺的战事,己经到了异常凶险的时刻,突破红军防线的湘军竟然一度冲到红一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的指挥所。要不是警卫员及时发现,加之误闯的敌人不认识他俩,两位将领或早已成为湘军“座上客”。</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聂荣臻晚年对此事回忆说:</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这一天,一军团军团部也遭受到极大危险,敌人的迂回部队打到了我们军团部指挥所门口,这是多年没有的事。当时指挥所在一个山坡上,我们正在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敌人己经端着刺刀上来了,我起初没有发觉。警卫员邱文熙同志很机警,他先看到了,回来告诉我。我说,恐怕是我们的部队上来了,你没有看错吧?他说没有看错。我到前面一看,果然是敌人。左权同志还在那里吃饭,我说,敌人上来了,赶紧走……”</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2月1日,国民党中央社电称:</span><br></h3><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湘鄂匪各师,30日与匪一、三、五军团在觉(脚)山、朱蓝铺、白沙铺一带苦战十小时,匪全线击溃,匪伤毙近万,获枪匹千余,机枪迫击炮四千余挺,残匪一部向西延窜走。”</span></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红五军团阵地</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湘江东岸担任全军后卫的红五军团第34师,也己经到了弹尽援绝的关头。时任34师100团团长的韩伟,是红五军团湘江战役唯一幸存下来的团级干部,老将军回忆说:</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我团一营有位福建籍的连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肠子被敌人炮弹炸断了,仍然带着全连继续战斗。阵地上空铁火横飞,前沿工事被摧毁,山上的松树烧得只剩下枝干,部队伤亡越来越大,但同志们仍英勇坚守着阵地,继续顽强地战斗着……”</font></h5>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3.血染湘江</h3> <h3><font color="#010101">“追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飞机。</font></h3> 中央红军突破国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渡口界首。<h3><br></h3><h3><b>开始渡江</b></h3><h3>12月1日清晨,终于赶到界首渡口的军委纵队开始在漫天的战火中,混乱而匆忙的过江。此时的红军几乎丢弃了全部辎重,连重一点的火炮和机枪也丢掉了,他们不顾一切的急行军,由于浮桥过窄,大部队无法通行,很多战士跳入江水中,涉水而过。</h3><h3><br></h3><h3>此时,国军10多架飞机从衡阳机场起飞,猛烈扫射和轰炸,湘江浮桥附近全是红军士兵的尸体,江水也都染成了红色。中午时分,周昆率红八军团先头部队陆续到达湘江边发现:界首浮桥己经被炸毁,界首渡口己经被桂军占领。红八军团只好掉头向北,从位于界首下游12公里(即红1军团防守的方向)的凤凰嘴徒涉过江。</h3><h3><br></h3><h3><b>损失惨重</b></h3><h3>当红八军团先头部队赶到湘江东岸麻市村时,发现红五军团第13师和红九军团部队正在凤凰嘴渡口抢渡,红八军团只能在一边等待,同时埋锅造饭。可饭还没吃到嘴边,下午3时左右,从新圩追过来的桂军44师等部队赶到,正在渡江的红军损失惨重,红八军团最后过江的只有1200人,损失了近1万人,战后不久红八军团番号被撤销。罗炳辉指挥的红九军团也损失了4000多人,红22师几乎全军覆灭,红九军团战后只能编3个团,实际相当于一个师,据说是为了迷惑敌人才故意保留了军团的称谓。</h3> <h3>油画作品《湘江战役-1934年》张庆涛创作。(2006年-2010年)</h3> <h3>油画作品《湘江战役-1934年》(局部)。</h3><h3><br></h3><h3><b>地方史料</b></h3><h3>全州党史办原副主任蒋儒文说:</h3><h5><font color="#167efb">“ 在觉山阻击战打响后的第三天,红军主力终于从界首过湘江。为摆脱紧追不放的敌军,随即炸掉浮桥。不料,后面仍有为数不少的红军将士未过江,陷入敌军包围圈,其时,一排排的红军将士手挽手走进江心,齐声高呼:'谁也不要松手,要死就死在一起!'不少人就这样葬身滚滚江水中。”</font></h5><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78岁的蒋礼祥老人说:</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当年停放在渡口的船只都被国民党军队收走了,红军只能涉水而过,激战就发生在距渡口(凤凰嘴)上游四五百米远的浅滩。空中有敌机轰炸,地面有敌军夹击,近万名红军将士牺牲于此,尸首随江水冲到下游的岳王塘。”</font></h5> 湘江战役态势图。<h3><br></h3><h3><b>惨重代价</b></h3><div><h3>湘江战役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从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中央红军与中央军、湘军和桂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国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h3><div><br></div><h3>64000人的红军官兵,在湘江之战中,损失约31000余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战斗中被俘约近7千人。负责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红三军团6师18团、红五军团34师、红九军团22师全军覆灭。其余各军团编制在湘江之战后均只剩不足半数,此时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余人。</h3></div><h3><br></h3><h3><b>两次损失</b></h3><h3>而从湘江战役的过程看,湘军和中央军对中央红军都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红军的损失主要就是由于桂军突破红三军团的阵地后造成的:</h3><h5><font color="#167efb">1)第一次损失发生在11月30日,桂军突破红三</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军团在新圩的阵地,在石塘一带半路袭击了</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红五、红八、红九军团等部队,并使留在新圩</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的红3军团18团和红5军团第34师被全歼;</font></h5><h3></h3><h5><font color="#167efb">2)第二次损失是在12月1日午后,桂军占领了界</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首渡口后北上凤凰嘴渡口,在那里再次对正在</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渡河的红5、红8、红9军团和萧华指挥的少</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共国际师进行了截击。</font></h5><h3></h3><h3>湘江之战国军方面的损失,据说湘军损失7000多人,桂军的伤亡在2000人左右。</h3> <h3>湘江战役红军损失人数统计表。</h3> <h3><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4.红军烈士</h3> <h3>滚滚湘江水。</h3><h3><br></h3><h3><b>湘江北去</b></h3><h3>全州党史办副主任刘绍新指着岳王塘说:</h3><h5><font color="#167efb">“ 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红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font></h5><h3>据有红军将领回忆:</h3><h5><font color="#167efb">“ 生平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看着漫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他后来与人谈起当年的湘江战役时,曾感慨万千地说:'湘江那仗打得太残酷、太恶啊……'。几十年后,当林彪位于中共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湘江。</font></h5><h3><br></h3><h3><b>英雄诗篇</b></h3><h3>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但是,林彪、彭德怀作为红军开路先锋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共和红军的命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担任后卫任务红五军团的董振堂。1934年11月-12月,湘江到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飚、黄劲光、李英华、沈述清、杜中美、陈树湘、易荡平等。</b></h3><h3><br></h3><h3>刘绍新老人说:</h3><h5><font color="#167efb">“ 当年从上游漂下的红军将士尸体几乎全都汇集到这里(岳王塘)在水弯处,红军的尸体密密麻麻,江上一片灰色,江水染成血红。”</font></h5><h3>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h3> <h3>全州岳王塘湘江转弯处,江水流速缓慢。</h3> <h3>陈树湘烈士遗像。</h3><h3><br></h3><h3><b>师长陈树湘</b></h3><h3>陈树湘是根正苗红的老红军,湖南长沙人,他16岁结识毛泽东,22岁入叶挺部当兵,后调任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第4连任排长。1927年9月9日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随部队走上井冈山。在红军队伍中,由排连营团累升到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h3><h3><br></h3><h3><b>绞肠自尽</b></h3><h3>在湘江之战中,陈树湘指挥所部担任全军后卫,该师官兵在桂军和民团的围攻下,终因弹尽援绝,全军覆灭,师政委程翠林中炮牺牲,陈树湘身负重伤在昏迷中被湘军所俘,1934年12月18日拂晓,陈树湘用手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陈树湘牺牲后,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挂在长沙小吴门城墙上示众。</h3> <h3>描绘陈树湘烈士牺牲瞬间的油画……</h3> <h3>陈树湘烈士牺牲地。</h3> <h3>陈树湘烈士墓。</h3> <h3>易荡平烈士画像。</h3><h3><b><br></b></h3><h3><b>易荡平其人</b><br></h3><h3><font color="#010101">易荡平是湖南浏阳人,教师出身,1926年加入中共,1928年参加浏东游击队。担任过红五军团13军39师政委,因善于做政治工作,作战勇敢,曾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font><font color="#010101">在湘江战役中,身为红一军团2师团政委的易荡平,为掩护主力部队抢渡湘江,率部浴血苦战五昼夜,身上多处负伤,腿被打断,仍顽强指挥战斗。最后,面对疯狂扑向阵地的敌人,他高呼:</font><font color="#167efb">“大功告成,死而无憾”,</font><font color="#010101">拔枪自尽,壮烈牺牲,年仅26岁。</font></h3> <h3>易荡平烈士墓。</h3> <h5><font color="#010101" style="">据不完全统计,湘江之战红军牺牲的团以上干部:</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一军团2师5团政委易荡平;</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三军团4师10团团长沈述清;</b></font></h5><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5><font color="#ed2308"><b>红三军团4师参谋长杜中美;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三军团5师14团团长黄冕昌;</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三军团5师参谋长胡震;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政委程翠林;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政治部主任张凯;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101团团长苏达清;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101政委彭竹锋;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102团团长吕官印;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102团政委蔡中; </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红五军团34师100团政委候中辉;</b></font></h5><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h3><div><h3><b><font color="#ed2308">牺牲烈士的名字很长,没有尽头……</font></b></h3></div>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1><b><font color="#010101">(七)路在何方</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油画作品《湘江战役-1934年》局部图“博古与李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湘江之败</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情绪,达到了顶点。湘江战斗之后,李德对军队绝对控制削弱了,周恩来更多地接管了工作。<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油画作品《湘江战役-1934年》局部图“朱德与周恩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张网以待</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蒋介石在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东岸的企图失败后,即撤销五路“追剿”军的战斗序列,改编为两个兵团,并集结20万兵力。</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正当红军翻越西延山脉的时候,国民党军己在红军北去湘西的必经之路新宁、城步、绥宁、靖县、会同等地,筑起了200多座碉堡,组成网络纵横的四道碉堡封锁线,摆好阵势,以逸待劳,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北去湘西的途中。</span></h3> <h3>国军在中共红军前进路上预置的封锁线。</h3><h3><br></h3><h3>中共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博古、李德不顾蒋介石重兵追堵的严峻事实,仍主张继续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使得中共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h3> <h3>油画作品《湘江战役-1934年》局部。</h3><h3><br></h3><h5><font color="#ed2308"><b>仅剩下三万人的中共红军,面对蒋介石重兵布防,他们又该向何处去呢?</b></font></h5><h5><font color="#ed2308"><b>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相见欢长征系列专题文章之二《遵义会议的来龙去脉》。</b></font></h5> <h3>长征前夕,毛泽东与警卫员的合影。左起毛泽东、吴光荣、陈昌奉、戴田福。</h3> <h3><font color="#ed2308">*************************************</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根据资料收集整理,部分图片采自网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9年10月10日六稿于津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非常感谢您的阅读!😊😊😊</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