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说“劝”

不动的风

<h3> 老孙说“劝 ”</h3><h3> “劝”意说服,从又从力有点重复用力的意思,就是说劝人是件费力的事,特别是去劝成年人,又幼同音同力大概“劝”主要是针对幼儿发力吧。 </h3><h3> 不喜劝人的我觉得劝人动嘴不如动笔,动笔受众多保不齐有人听劝。</h3> <h3>  关于学习可以分为学习优、中等、差三个层次。优是指学习比较好班上前几名的孩子,差是班上排名靠后的孩子,优差之间是中等。<br></h3><h3> 优一般表现为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好奇求知欲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因为年幼兴趣波动大仍然需要家长把舵不能随孩子任意改变方向。</h3><h3> 优的孩子因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几乎学什功课都不错,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什么都去学,但时间有限琴棋书画不可能样样精通,由于精力分散能拿省冠军的只拿了个市冠军,省级是职业水准,市级是业余,不知不觉中北大变南大,最糟糕的是可能进了社大。</h3><h3> 这一切都是悄悄的渐变,完全是不知不觉的细微渐变,人处其中是无感状的逐渐适应并接受,回想当初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到现在无感接受其实大家都是那温水里煮的青蛙,初心不永恒是因人的适应能力太强了。</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学习中等的孩子是多数,坚持就是优,退一步就是差,兴趣和努力是关键,最终鲤鱼跃龙门的例子不少,但退而求其次的更多。<br></h3><h3> 差的孩子问题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其中个别孩子会有视觉注意力障碍或是手眼脑配合不好,会竖直线画出斜线,斜线画成弯曲(可以观察孩子初接触围棋摆子的状态)。听觉注意力障碍的上课不听讲,面对面交流时走神,需要多次重复的强调才有反应。</h3> <h3>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课堂上常常失神在自我的小环境里,心理学称为“白日梦”,这类孩子大多迷恋动画片,人在课堂心在故事里手上不停做些打斗动作,老师的点名他是听不见的,严重的罚站时人还在“梦”里,这状况接近多动症会严重影响学习。</h3><h3> 家长必须严格控制这类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并有选择性的给孩子看片(少带孩子去电影院)。家里玩具越少越好,最好能让孩子喜欢上一种玩具并爱不释手。</h3> <h3>  以知学科中大多不需要天赋,人人可以学会并能学好,强调先天只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太多幼时的天才因懒惰自信多变在成长过程中被努力务实奋斗的普众所湮没。<br></h3><h3>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项兴趣爱好,学的好坏不是问题,专注非常重要,专注并能坚持的没有学不好的。</h3><h3> 姚小美女和李小帅哥在学围棋前几年进展缓慢但家长心态都非常好,小帅哥是因为一次定段赛成绩不错而信心大增突飞猛进,小美女是打实基础纠正错误厚积薄发,同样在小学中年级后短时间内从级位水平冲进高段班。</h3><h3> </h3><h3> </h3><h3> </h3> <h3> 兴趣班建议是琴棋书画为主,孩子大多好动,动静相宜是最好的所以在选择兴趣班是应该以静为主,运动类应以健体为目尽量不走职业运动之路,职业运动是极限挑战的玩命运动,真心舍不得孩子去捧这伤身的饭碗。健身类项目以玩为主,可以边玩边学不需要特定学某种运动,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不能因学而带来的额外的负担。运动健身类特别适合不好动性格内向的孩子。</h3><h3> 兴趣班要选有文化底蕴的,粗浅功利耍酷的尽量别学,学着玩可以但要在有一门学的很好(业余高级水平)的基础上再去学。</h3> <h3>在优、中等、差三者之中最需要专注坚持一项学习的是班上的后几名学生,差代表进步空间最大,差代表某方面的弱,坚持就是把弱补强,差是水桶理论中的短板,短板决定水量,只有短板加长才能有桶满满的水。</h3><h3> 家长千万别拿兴趣说事(可见本人旧文兴趣篇),更别拿孩子喜不喜欢说事,孩子学习没有喜不喜欢只有应不应该。</h3><h3> 我不喜也不善劝,学习优秀的孩子放弃围棋有点可惜,不劝是因为围棋不是唯一,更因为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什么都不会差,但要提醒你专注些别三心二意,时光在你转身时会流速加快。</h3><h3> </h3><h3> </h3> <h3> 学习中等的孩子放弃学习时不知道怎么劝,其实只要多付出一点时间多努力一点点就能进入优秀的行列,进入那不劝的群体。这类孩子中大部分是应家长的要求来学棋的,而成人的决定是无法用劝来改变的,如有改变也只是短暂的认同。<br></h3><h3> 中等如退步一点就掉入差生行列,差生是重点关注想劝又不敢劝但一定要劝的群体,因为专注坚持对这类所谓学不好学不下去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坚持学习一项并使之成为兴趣爱好对孩子成长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学龄前的幼儿期由其重要,等上小学后想纠正是很难的。</h3> <h3> 劝学篇是针对家长的,愿望而已只求心安,真正能接受劝的是孩子。</h3><h3> 而针对孩子的劝学是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在善意的严格要求中,是潜移默化的“劝”、是针对性极强私人定制的“劝”、是春雨润物般的“劝”。 </h3><h3> 此“劝”之功效远远大于对家长的劝学,也远远大于本篇短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