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红军革命传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赵

<h1><b><font color="#ed2308">发扬红军革命传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b></h1> <h3><font color="#ed2308"><b>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路线示意图</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官坡镇兰草红军长征纪念碑</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双龙湾镇红军亭</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文峪乡水峪河,在柏树溜崖壁留下“杀上前去”真迹。</b></font></h3> <p>  卢氏县城虢台庙工业中专右下树林“军史布衣第一人”陈廷贤墓地</p> <h3>  习主席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之时,范里镇离退休党员干部30余人在书记王升带领下,重走当年红军长征之路,缅怀革命先烈事迹,传承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h3><h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0月3日上午7时,在烈士纪念碑前进行完授旗仪式后,通过瞻仰官坡镇凤凰山红军广场、瞻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处向红二十五军长征英烈献花篮、铁索关现场演绎“攻打铁索关”、铁索关广场唱红军歌曲等形式,亲身感受了红军的长征精神,进一步理解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余热继续革命的意志。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 <h3>  范里镇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王升同志讲活动意义和安排</h3> <h3>  范里镇离退休党支部“重走红军长征路”参观学习活动通知</h3> <h1>   <font color="#ed2308"><b>红军广场·货郎带路</b></font></h1><h3> 85年前,在红二十五军途经卢氏四天四夜深陷包围之时,小货郎陈廷贤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踊跃为红军带路,使红二十五军规避了风险,保存了实力,为中国革命创造了奇迹,也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胜利的基石,因而陈廷贤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h3> <h3>  <b>以上是官坡镇凤凰山红军广场资料</b></h3> <h3> <b>当年红军用过的珍贵遗物</b></h3> <h3> <b>观看沙盘</b></h3> <h3>  <b>以上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资料</b></h3> <h3>  <b>以上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资料</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b>铁锁关战斗遗址简介</b></font></h1><h3><font color="#39b54a"><b> 铁锁关,“红军入陕第一关”,山势状若铁锁。1934年12月8日,徐海东 、程子华、吴焕先率领红25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约两千余人,由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兰草街突破铁锁关(即箭杆岭)入陕,击溃铁锁关洛南县保安团团长尤奉三的第五大队守敌,实现了战略大转移。</b></font></h3><h3></h3> <h3> <b>以上是铁锁关资料</b></h3> <h1> <font color="#ed2308"><b>红军驻扎兰草镇</b></font></h1><h3> 时间拨回到85年前的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近3000名将士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从鄂豫皖苏区出发,一路长征西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纠集数万兵力,一路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多次奋勇激战,在货郎陈廷贤的引领下,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于12月7月到达兰草镇。</h3><h3> 红军到达兰草后,为了不惊扰百姓,军部驻扎在关帝庙里,而所有官兵夜里露宿街头,到了白天就给群众打扫卫生、挑水劈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时,对外一方面走访群众大力宣传革命思想,撒播革命种子,另一方面实施减租减息政策,镇压欺压百姓的恶霸,为穷苦百姓撑腰,唤起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抗争。在内部,结合长征以来所发生的情况,积极开展“三整”“三查”,即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查阶段,查工作,查斗志。</h3><h3> 随着红二十五军的影响不断扩大,部队人数也急剧增加,凸显出部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政治思想教育与作风纪律教育成为很重要的工作。其间,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当时,红军到达兰草正值寒冬腊月,战士们一路走来,脚上的单鞋早已磨破,行动十分不便。一位叫张波的小战士在兰东村看见一户村民的院边放着一双草鞋,就拿走穿上。晚上,村民回家不见了草鞋,就问到了军部。军政委吴焕先经过调查后,要严惩张波。那位找鞋的村民看到红军有如此严明的纪律,明白了这是一支自己的队伍,于是向军首长求情,才使张波免于处罚。村民走后,吴焕先发现小战士张波衣裳单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就把自己的一条灰色毛毯送给他(张波非常感动,并一直珍藏着这条毛毯,直到1962年才把它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此事,也引起了军首长的深深思考,认为作风纪律教育不容忽视,于是把加强思想作风教育作为休整期间的重要工作。结合作风纪律整顿,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改写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词,然后配上《土地革命完成了》的谱子,将其刻印成歌页,发到每个连队教唱,在部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h3><h3> 鉴于当时兰草地区匪患严重,加之这里人口稀少,不适宜建立长期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首长研究决定突破铁索关,向陕南进发,开辟新的根据地。</h3><h3> 然而,红军拿下铁索关后,于12月10日在陕西省丹凤县的庾家河遭遇到敌人的追击。战斗从上午10点多开始,直至黄昏时分才将进攻的敌人击退。这场战斗,由于红军在人数和地理位置上均处于弱势,虽歼灭敌人800多人,可是由于短兵相接,红军损失也很大,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严重受伤,营、团干部8人挂彩,全军牺牲190多人。</h3><h3> “许多人认为,红军只在兰草停留了短暂的时间,这是不对的。”采访中,官坡镇退休老教师丁宝玉告诉记者,红军在庾家河遭受挫折后,鄂豫陕省委经过研究决定,为保存实力,采取大回旋的办法,将部队化整为零。于是,红二十五军军部于1934年12月19日重新回到兰草,并以兰草为中心,建立鄂豫陕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红色政权辐射到了河南的卢氏、西峡、镇平,陕西的洛南、丹凤、商南、蓝田,湖北的陨县等地,建立了302个乡镇基础政权。</h3><h3> 之后成立的红七十四师,在师长陈先瑞的带领下,多次在兰草一带对敌开展游击战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h3><h3> 红二十五军在兰草活动期间,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2008年,兰草村村民李明山在翻修自家老房子时,发现了一张红军借条,那是写给他祖母项小翠的,借条上显示,红军某手枪连曾于1934年11月13日向李家借了5斗玉米和3斤食盐。在红军的影响下,以高炳耀、郭永祥为代表的一批当地青年积极参加红军,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h3><h3> </h3><h3><br></h3> <h3>登铁锁关有感一</h3><h3>隘路险要箭杆山,</h3><h3>红軍激战铁锁关。</h3><h3>突出重围出险境,</h3><h3>实现转移艳阳天。</h3><h3>玉良</h3> <h3>登铁锁关有感二</h3><h3>踏上红軍长征路,</h3><h3>不忘初心记使命。</h3><h3>学习先烈革命志。</h3><h3>老骥伏枥立新功。</h3><h3>玉良</h3> <h3>十月三日赴兰草</h3><h3>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h3><h3>参观学习有感 王升</h3><h3><br></h3><h3>十月三日不平凡,</h3><h3>多年夙愿终实现,</h3><h3>重走红军长征路,</h3><h3>红旗插上铁锁关。</h3><h3><br></h3><h3>英雄像前鲜花献,</h3><h3>军部旧址细参观,</h3><h3>各种介绍仔细读,</h3><h3>陈列物品详细看。</h3><h3><br></h3><h3>抚物触景生思念,</h3><h3>当年红军浮眼前,</h3><h3>英姿飒爽气冲天,</h3><h3>风餐露宿笑开颜。</h3><h3><br></h3><h3>面对英雄深鞠躬,</h3><h3>纪念碑前把誓宣,</h3><h3>不忘初心找差距,</h3><h3>牢记使命永向前。</h3> <h3> <b>上面是刘再老师的杰作</b></h3> <h3> <b>以上是参观学习心得体会</b></h3> <h3>  此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革命遗址,踏红军长征足迹,进一步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对红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坚定了理想、信念,决心铭记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h3><h3><br></h3> <h1> <font color="#ed2308"><b>今日新兰草</b></font></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