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深秋,我们和怀玉山有个约定2019.10.10一10.12

老树

<h1>  陶渊明有诗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h1><h1> 红霞映丹桂,金秋硕果香。在这令人陶醉丰收的深秋去和我家乡的怀玉山赴约,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是我一个月前做的工作计划,当然,我也早早做足了准备。</h1><h1> 十月黄金周一过,九号下午,斗胆的我就独自带着学校平均年龄超七十的退休老师一行十七人开启了这次别开生面的红色之旅。</h1><h3></h3><h3></h3> <h3>南昌火车站商务座候车区侯车</h3><h1>K8714次南昌一玉山 16:23出发</h1> <h1>  说走就走的红色旅游,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就是一场身体的放逐与行走,更是心灵上的一次碰撞和洗礼。</h1><h3></h3><h1> 一路上,我们坐在飞驰的列车零号车厢里,享受着高干般的待遇,有说有笑,任欢声笑语沿途抛洒。</h1> <h3>自南昌站出发,火车运行了三小时54分,于晚20:17分到达玉山。当天晚上在酒店休息。</h3> <h1>翌日,大家在酒店用午餐。</h1> <h3>很多人是第一次来我老家,早饭后,我带着大家前去县城附近的文成公园游玩。</h3><h3><br></h3><h3><br></h3><h1><br></h1><h1><br></h1> <h3>文成塔</h3><h1>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原址在回龙山下。为祈县邑民居殷富,文运享通,故名为文成塔。</h1><h1>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倒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十三日在今址动</h1><h3></h3><h3> 工兴建。乾隆三十九年冬(1774年)竣工。</h3><h1> 文成塔为楼阁式砖构,6面7层,通高41.4米。塔基面积48平方米,塔体用特制青砖浆制而成。外粉白灰,底部在东北面开一圆拱小门。门高2米,宽0.8米, 各层开三实门三虚门,每层高5.8米,宽5.1米。塔厚达2.35米,内原有木梯,今已废。塔门顶上嵌青石板上刻”文成塔”三字,左刻”乾隆壬辰年造”。</h1><h3>文成塔合计费银8500两。</h3> <h1>下午,热心的怀玉山王家民宿主人给我们联系了一辆专车,把大家直接从酒店拉往山上。</h1><h1><br></h1><h1>这是一条通往怀玉山景区的”天路”,恰似一条巨大的玉蛟龙盘旋于山中,随着山的走势蜿蜒盘绕、顺势而上。就其名之美,令坐在汽车里的我们心神向往。怀着一种神奇美丽的暇想,大家时不时地眼朝窗外,惊叹,欢呼。</h1><h3></h3> <h3>怀玉山玉峯村</h3><h1> 位于玉山县怀玉乡北部,地处玉峯盆地,地势平坦,具有高山气候,平均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12一16度。户籍人口1260人,316戸。</h1><h1> 玉峯村是清贫故事发生地,方志敏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作战并被俘。现建有方志敏烈士纪念亭,清贫事迹陈列馆,清贫园、怀玉书院等。</h1><h1> 我们一行人就下榻在村口进去不远处的王家民宿。</h1><h3></h3><h3></h3> <h3>:,</h3> <h1>民宿门前消遣</h1> <h1>笑星又在逗乐了!</h1> <h3><br></h3><h1>”秀秀老师,拍摄的照片怎么装饰、美化?教教我!”</h1><h3></h3> <h1>丰盛的早餐和晚餐</h1> <h1>热情的民宿主人母子俩清早起来就给我们打麻糍稞,让大家兴奋不已。手工打制的粿子与机打的就是不一样,香喷喷,吃进嘴里软糯有加,味道好极了!</h1><h3></h3> <h1>”让我试一试!”</h1><h3></h3> <h1>红军岗哨前留影。</h1> <h1>踏入这块革命先烈拼洒鲜血的神圣红色土地,让我们感到一种厚重的庄严肃穆。</h1><h3></h3> <h1>沿着纪念碑墙,细看标注的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敌军周旋拼杀的线路图,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先烈英雄们当年不畏艰难、浴血奋战的悲壮与豪迈。</h1><h3></h3> <h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决心继承革命先烈们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发挥自已的余热。</h1> <h3>清贫园</h3><h3>方志敏纪念碑</h3><h3>方志敏在1935年1月27日被捕的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他的全身,除了一支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h3><h1>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享年36岁。</h1> <h1>离开清贫园,大家抄近路前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参观。</h1> <h1>1934年IO月,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历时6个多月,行程5000余里,在皖南遭到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在撒返赣东北途中,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怀玉山区。他们在弹尽粮绝、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20多天,不畏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近千名红军战士血沃怀玉山。而本已突围而出的方志敏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又突入重围。1935年1月27日,在同国民党作战中于怀玉山陇首村被俘。</h1> <h1>路边的柿子树和地里的长丝瓜。</h1> <h1>千年怀玉书院是朱熹等众多文人墨客讲学、修身之地。因尚在修建之中,我们只能在书院正门外拍照留影。</h1> <h3>山上的小学校。</h3><h1>校舍规模较大且建筑一新。据说全校只有二、三位教师,一个1一3年级的复式班学生。原因可想而知: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到山下读书去了。</h1> <h1>上世纪七十年代最环保的老瓦房快成历史文物了。</h1><h3></h3> <h1>隔代亲。</h1><h3></h3><h1>抱着笑得甜甜的小孙女,再累也乐着。</h1><h3></h3> <h1>”你敢用手拿吗?”</h1><h1>呵,想起来了,我的一条红丝巾就是在抢拍这个镜头时从手上滑到地上没注意,留给怀玉山做纪念了。</h1><h3></h3><h3></h3> <h1>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整洁的柏油路,道路两旁和山上的青瓦白墙民宅,给4AAAA级风景区的怀玉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1> <h3>民宿邻居家的狗</h3><h1> 也许是知道我们是文化人,素质较高,山上的几天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不离不弃。</h1><h1>缘份呵!</h1><h3></h3> <h3>谁说我们已是夕阳西下近黄昏?我说我们是返老还童胜似朝阳红。</h3> <h3>  此次游怀玉山,老校长感慨颇多,作诗一首,以飨大家。</h3><h3> 游怀玉山</h3><h3> 作者 姚乃昌</h3><h3>挺拔俊秀怀玉山,山脉绵延闽浙赣。</h3><h3>洪城聚义枪声起,八年风起云涌急。</h3><h3>来了主席方志敏,扎寨遥望井冈旗。</h3><h3>拳拳之志为中华,振臂一呼驱清贫。</h3><h3>万千工农洒热血,威风无敌七军团。</h3><h3>志敏气慨动天地,报国激情泣鬼神。</h3><h3>喜看今日根据地,山路大道入云端。</h3><h3>一扫清贫万般愁,乡梓尽颂国富强。</h3> <h1>  12日下午,我们从山上下来,满载着对怀玉山这块红土地的眷恋,对先烈们的无比崇敬,满载着幸福,登上了16:01分出发的k1185次列车返回了南昌。</h1> <h1>  愉快的三天游圆满结束了。虽说时间短暂,却收获满满:重温了革命斗争史,接受了革命再洗礼。游览了美丽的风景,饱尝了怀玉山的农家美食,尽享了开心和快乐,加深了同事间的友谊。但是,最大的收获对我来说莫过于是对余生生活的领悟:</h1><h1>前半生折腾自己,当繁华落尽,激情褪去,余生只求平淡、舒适、安逸。把余生的时间尽可能留给自己,还给快乐,不争芬芳,自带清香。有家人、朋友的陪伴,能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就是宝贵的清福。</h1><h3></h3><h1> 余生,要不畏风霜,不惧岁月。余生,要想邀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与己同行,就得好好地珍惜他(她)们。</h1><h1> 余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给国家添堵、添乱,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作贡献。</h1><h1>余生,要活出自我,活出精彩!</h1><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