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故事】我的1979(连载⑥)

李海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第六章 尾声:萌芽精神不死</font></b></h1> <h3>  三万五千多字的回忆文章《我的1979》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字。</h3><h3> 我知道,可能有人说我写这类文字似乎有些俗不可耐,或者老了喜欢怀旧的缘故,甚至还有矫情的嫌疑。但对我来说,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1979年,那年那人那事,已经完整清晰地刻录在我生命的光盘里。用文字表述出来,对推我越过高考独木桥的老师们是个交代;对舞象之年的我是个交代;对携手并肩走过那段青春岁月的同龄人是个交代;甚至对波澜壮阔的那个年代也是个交代!今天站在时间的长河岸边,对着四十年前的岁月,应该郑重而虔诚地举起右手,大喊一声:敬礼!1979!……</h3><h3> 假设生命的长度就算百年,我们这群人也过了一多半的门槛。花甲之年的心态对于明天还能保留多少憧憬?还能存有多少耐心去瞭望人生更高的境界?——更何况我们都是凡俗中再不能凡俗的一类。所以,我们的心理,对于时间的概念应该有更深刻的体验,也正因如此,对于往昔岁月的怀恋、眷恋、沉湎,一旦拉开帷幕,我们也就跟着走进了一场声色光影交叠的情感片场。于是,一幕幕场景,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h3> <h3>  1979年,萌芽人不应忘记,萌芽人也不会忘记。</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十年前,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克山这个略显荒芜的县城。那时,我们不谙世事不懂时光,我们笑靥如花青春水嫩。十几岁二十几岁的眸子里都是风的爽滑云的浪漫。阳光总是光顾我们的脸颊。那时,我们的梦想很单一,我们的欲望很清淡,做老师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归宿。这种前景让我们的心很踏实也很无奈,时不时就会有清愁几许撩心头。</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日子娟娟的流逝中,我们学习着,成长着,经历着。</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件新衣、一只排球、一根麻花、一碗面条头、亦或是一袋咸菜,都会令我们获得一份小小的满足;一张纸条,一张电影票,一句情话,都会令恋人们莞尔一笑甜蜜无比;有时,一个话题、一段乐曲、一首小诗,都会令我们沉入久久的冥思。</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往来如梭的日子中,我们的情感也渐渐浓郁碧绿,每个人都是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所以,有时望着校园夜晚的星空,看着周日里人去楼空的走廊,或站在教室里凝望远方,我们都会衍生出一缕闲愁,一份孤寂,一丝怅惘。有时,笑容会在不知不觉中浮出;有时,一滴泪不知缘何流下。在七百多个夜晚和黎明的更迭中,我们走过人生最后的学生时代,也走过了人生中最青葱的年华。</h3> <h3>  依稀记得,那时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十年后我们都做啥,有的同学说,也许我会当校长吧,有的说我会当局长吧!那时,校长局长在我们的心中是好大好大的官呢!那时,没有人会讨论三十年四十年后我们做啥。因为那时的我们是那样的年轻单纯,眼光有限,心量有限,境界有限。以为十年就是山高水长就是地老天荒,更没有人想到瓜瓞绵延和苍苍老迈。 </h3><h3> 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如今,我们已名副其实属于后者,尽管我们都不愿意承认,但谁又能阻隔了岁月的催行呢!</h3><h3> 我们这群当年在校园活蹦乱跳的学子,如今即使行走在校园里也是步履蹒跚。曾经的粉面不再光鲜,曾经的英俊不再靓眼,生命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模样。你非你,我非我,她非她,物是而人非。当初的那一群青春的学子,在人间的风霜雨雪中早已脱胎换骨地变成同名同姓的另外的一个人。<br></h3><h3><br></h3> <h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天萌芽学校已经星消云散了,存在58周年的萌芽学校最后没有逃脱盛极而衰的历史魔咒。 </h3><h3> 培养十多万人才的萌芽学校被一分为三:校名留给了克山原实验小学;人员去了齐齐哈尔大学;资产给了齐齐哈尔师范学校、齐齐哈尔幼儿师范学校和齐齐哈尔教育学院合成了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就像历史上的名人那样,有故居,有遗迹,有衣冠冢,后人朝拜都不知道谁是正宗……</h3><h3> 萌芽学校最终变成一具躯壳。这是它的宿命?还是历史的必然?我无从寻找答案。 </h3><h3> 其实在40年前我们读书时,萌芽学校就已经是秋雨秋风中苦苦挣扎的黄叶,凄苦无依地守着旧时枝桠,注定的沉溺、注定的飘零、注定的一去不返。升格师专时萌芽学校真的就像旧符一样被新桃换掉。因为随着它的主人离去,命运已经注定……</h3> <h3>  四十年前的校园里的松柏已遮天蔽日,原有的教学楼现在已经变成克山几个局的办公场所,校园也变成了克山县政府机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就是所谓的沧海桑田吧!</h3> <h3>&nbsp;&nbsp;&nbsp;&nbsp; 对于散落四海的萌芽学子而言,无疑是一群没有家的孩子。我们怅然的是,“ 有学子而无学校 ”;我们感叹的是,“ 有祖国而无母校 ”。无论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无论年龄阅历、地位成就、荣辱得失千差万别,但萌芽学校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做为一种认同感,唯有对萌芽怀有认同感,学子们才会在网络、在微信群里无障碍地交流;做为一种归属感,唯有对萌芽怀有归属感,才会四面八方漂洋过海寻找聚会的理由。无论来自何方,无论走向何处,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都会转化为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积淀,成为激励我们奋斗下去的动力。</h3><h3>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仅是书上的记载,还是记忆的痕迹;不仅是枯燥的文字,而且是情感的共鸣。如今,回首这段历史时,我们依旧激动,依旧感动,依旧触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悲戚地知道,随着我们这代萌芽人的离去,萌芽学校会永远凐灭在历史长河里,永远不会被打捞起……</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萌芽,走了!但它把那种敬畏与低调已经植入学子的心底,把骨气与自信已经融入进我们的生命……</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萌芽精神不死!</h3><h5> </h5><h5> <font color="#b04fbb"><b>———2019•10•9于李园山花小筑</b></font></h5> <h3><b><i><font color="#b04fbb"> (连载完)</font></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