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一遇的天才 — 达·芬奇

༺ 报子胡同 ༻

<h3><br></h3><h3>今年是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br></h3><h3>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h3><h3><br></h3><h3><br></h3> <h3>达·芬奇是五百年一遇的天才,我们都知道他在绘画中的成就有多么伟大,是人类绘画历史上的巨人!他在去米兰找工作时所写的自我推荐信中(类似于今天的个人简历),罗列了一系列自己在各个领域里的才能,然而绘画却被他列在了最后一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他在其他领域里的成就,以至于有些人怀疑他根本就是一个外星人。</h3><h3><br></h3> <h3>达·芬奇《自画像》(约1512年,红粉笔画,33.3×21.6 cm,都灵皇家图书馆)</h3><h3><br></h3> <h3>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学者:</h3><h3><br></h3> <h3>他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h3><h3><br></h3> <h3>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约有15000页,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半个世纪。</h3><h3><br></h3> <h3>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h3><h3><br></h3> <h3>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h3><h3><br></h3> <h3><b>艺术创作</b></h3><h3>说到艺术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是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h3><h3><br></h3> <h3>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 — 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问题:</h3><h3>一,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h3><h3><br></h3> <h3>二,解决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问题。</h3><h3><br></h3> <h3>三,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 — 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h3><h3><br></h3> <h3>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h3><h3><br></h3> <h3>在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里保存着达·芬奇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h3><h3><br></h3> <h3>在圣玛利亚修道院的食堂内的那幅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那就是达芬奇的著名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所在的位置正好在教会人士们聚集吃饭的地方。<br></h3><h3><br></h3> <h3>这座远离闹市,偏居一隅的红砖小教堂是米兰市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即使遗憾没能入内参观,外面观赏一下也是值得的。修道院和教堂始建于1463年,15世纪末由布拉曼特主持重修。</h3><h3><br></h3> <h3>壁画《最后的晚餐》</h3><h3><br></h3> <h3>《最后的晚餐》细节</h3><h3><br></h3> <h3>《最后的晚餐》局部</h3><h3><br></h3> <h3>《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绘画艺术的拱顶之石。</h3><h3><br></h3><h3>达芬奇留在世上的绘画真迹只有15至20幅,卢浮宫就珍藏了5幅作品,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h3><h3><br></h3> <h3>《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威尼斯公爵夫人,当时威尼斯公爵请达·芬奇为其夫人画一幅肖像,而当这幅画作完成之后,达·芬奇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不舍得交工,就连夜打包,和仆人一起逃跑了。</h3><h3><br></h3> <h3>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h3><h3><br></h3> <h3>《圣·约翰》著名的手</h3><h3><br></h3> <h3>他的人物肖像画画的和真人最为接近。他“绘画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万物)的唯一模仿者‘’,</h3><h3><br></h3> <h3>“绘画包罗自然的一切形态在内,它能够将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美生动地保存下来,绘画能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万象表现给我们的知觉。”</h3><h3><br></h3> <h3>“多奇妙的科学啊!你生动地保存了人们昙花一现的美,使它比那些随时光而变易,并且终于老朽的自然创造物还要经久,这样的科学和神圣的自然的关系,犹如它的作品与自然作品的关系,因此受人钟爱。”</h3><h3><br></h3> <h3>“天生丽质的美,将随年月的消逝而迅即磨灭,除非有画家把它画下,方可保存永久。绘画容易保存,使它经得起岁月的磨蚀。绘画保存了美,否则它将被自然和时间磨灭。我们靠绘画保存了名人的相貌。”</h3><h3><br></h3> <h3>“铜匠作品比绘画作品还要耐久,他们的作品比之你们或我们的作品更经得起岁月的磨蚀。但是他们缺乏想象。”</h3><h3><br></h3> <h3>在照相机、电影和电视发明之前,绘画无疑是自然的唯一模仿者。知识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绘画是传播知识的最好桥梁(这是指在没有照相机、电影和电视机之前)。</h3><h3><br></h3> <h3>画家应以现实世界(即自然)为对象来作画,这样画出的画才是真正有用的画。也就是说画家画的东西应该是真实(即现实世界真正存在的事物)的。</h3><h3><br></h3> <h3>绘画作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传播知识;第二是让人能欣赏到美。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识到绘画的这两项作用的人,而且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完全起到了这两个作用。</h3><h3><br></h3> <h3>达·芬奇说:“绘画是一门科学。绘画科学的第一条原理:— 绘画科学首先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物体的描绘,就此为止。‘’</h3><h3><br></h3> <h3>事实上,绘画不能越出面之外,而是依靠面以表现可见物体形状的。</h3><h3><br></h3> <h3>达芬奇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6000多页手稿和未完稿的《绘画论》中,这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h3><h3><br></h3> <h3>达·芬奇的《绘画论》,可以按内容大致分为美学理论和绘画的基础科学两部分。美学理论部分讨论了绘画的性质,绘画和现实的关系,绘画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等问题。</h3><h3><br></h3> <h3>而基础部分则阐述透视学、光影学、人体比例和解剖学、</h3><h3><br></h3> <h3>人体的动态和表情以及自然现象等知识。</h3><h3><br></h3> <h3>达·芬奇的美学思想,集中在历来被称为《艺术比较篇》的一部分笔记里。将绘画和诗、音乐、雕塑等艺术加以评比,这原本是文艺复兴时代颇为盛行的一种文艺批评形式。</h3><h3><br></h3> <h3>原来,自古以来,绘画由于和手工生产关系密切,不被认为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比其他艺术低一等。相反,达·芬奇却证明绘画高于其他艺术。</h3><h3><br></h3> <h3>但在我们今天看来,比高下完全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通过他把绘画和其他艺术的比较,可以看出他对绘画的见解。</h3><h3><br></h3> <h3>达·芬奇根据“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知觉”这一个基本观点分析绘画和现实的关系,指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h3><h3>— 《纺车边的圣母》</h3> <h3>又根据古罗马以来,绘画的发展史,指出如果画家取法自然,绘画便昌盛,不取法自然,绘画就衰微,从哲学和历史两方面说明画家必须以自然为师。</h3><h3><br></h3> <h3>他还进一步用了很别致的方法阐明绘画怎样反映自然,这就是他著名的镜子比喻:“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h3><h3><br></h3> <h3>应当晓得,假如你们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这就是说,绘画是反映在画家心里的自然,借艺术手段再现;</h3><h3>— 《博士来拜》</h3> <h3>但他又指出,“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象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东西,而对它们一无所知”。</h3><h3><br></h3> <h3>他要求画家不仅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而且要运用理性去揭露自然界的规律。所以,达·芬奇一方面是以自然为师;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理性的重要,要求画家们具备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之指导创作,忠实地反映自然万物的形态,并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和自然竞赛,创造出自然中没有的形象。</h3><h3><br></h3> <h3>和阿尔伯蒂一样,达·芬奇热烈歌颂眼睛和视觉。因为它是人的心灵和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所以,芬奇认为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最适于描绘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又因为人类大部分知识来自视觉,所以,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传布真和美的最有力的手段,成为一门科学。</h3><h3><br></h3> <h3>乍听之下,把绘画和科学等同的看法,似乎奇怪。但若从达·芬奇理论的角度去想,也就不难理解了。</h3><h3><br></h3> <h3>因为人类的各类表达手段,例如语言、文字、音响、摄影等等,都能够既表现艺术性的内容又表现科学性的内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绘画当然也不例外。</h3><h3><br></h3> <h3>特别在达·芬奇的时代,形态科学正在积累资料,肉眼是当时唯一的观察利器,图画就成为记录数据的重要手段。他这样做的时候,正是利用了绘画的这一特点。只是在科学和艺术严格分家的今天,人们把绘画的这一面排除出去罢了。</h3><h3><br></h3> <h3>有趣的是,当时人们对待绘画的态度,和人们当初对待摄影术的情形有相似之处。有的人以为它不是艺术,是技术,有人则相反,又有人以为它是科学。问题不在于判断它属于什么表达手段,而在于表达什么,怎样表达。</h3><h3><br></h3> <h3><b>研究空间关系的是透视学</b></h3><h3>达·芬奇把透视学分成三个分支:线透视、色透视和隐没透视。分别研究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同该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的关系。</h3><h3><br></h3> <h3>线透视经过布鲁涅列斯基、佛兰切斯卡等人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备,不过他们没有考虑到空气的效果和眼睛看不清远处物体这事实,其结果会使画中远景与眼睛看到的实况不符。</h3><h3><br></h3> <h3>达·芬奇结合着许多生动的实例,研究空气和雾霭对远景的色彩和形状的影响,创立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有了空气透视之后,画里的空间就不是真空,而是带有大气的空间了。由于远景和眼睛之间隔有臆胧的氛围,而不是一览无余,空间的深度感就加强了。</h3><h3><br></h3> <h3>一个实体占据一个三维的体积:物体的轮廓线包括了二维,第三维是物体的凹凸。透视学可以在二维的画平面上表现大范围的深度,但不能表现小范围变化的深度(即凹凸)。凹凸感只有借着物体的明暗变化方能表现。佛罗伦萨画派认为物体的凹凸感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h3><h3><br></h3> <h3>达·芬奇写道:“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和影,除了实际观察外,还作理论性的研究。</h3><h3>例如,研究一个球体上的光和影。这种研究工作虽然抽象,但却是一种基本功,彻底掌握之后可以触类旁通。</h3><h3><br></h3> <h3>达·芬奇重视理论研究,由此可见一斑。在明暗处理上,芬奇偏爱丰富的层次,首创明暗转移法即画像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h3><h3><br></h3> <h3>他告诉学生,画人像时最佳的光线是薄暮时分的柔和光,作户外写生时,如假想太阳为薄薄的云层遮掩,可以使人像柔和。这和摄影对光线的捕捉有异曲同工之妙。</h3><h3><br></h3> <h3>他的油画《蒙娜丽莎》和素描《圣安娜》都是明暗转移法的典范。传记家瓦萨里说,达·芬奇的明暗转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这是十分中肯的评语。</h3><h3><br></h3> <h3>至于色彩,达·芬奇抱着佛罗伦萨画派所共同的看法,认为色彩从属于光影(暗色画影,亮色画光),因而未给予足够重视。但尽管如此,他对色彩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例如,关于物体的颜色和光照、和周围物体的颜色都有关系的观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法国印象派色彩理论的奠基石。</h3><h3><br></h3> <h3>在文艺复兴繁盛的时期,绘画在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思想内容和主要形象都渐渐从神转向人。正如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皮柯·德拉·米兰多拉在一篇宣言式的讲演《论人的尊严》里所宣称“人是世界舞台上一件大奇迹”,“人占据着世界的中心”。……</h3><h3><br></h3> <h3>所以,反映到绘画上,人也成为当代绘画的中心。达·芬奇在论述绘画来自经验时说,神的本质,灵魂等问题完全和感觉背道而驰,在论绘画的主旨时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就是这种排除神学,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的反映。</h3><h3><br></h3> <h3>当时的艺术大师们以极大的热情研究人体的比例。在他们看来,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东西,所以,人体的比例必须合乎数学法则:各部分之间成简单整数比,或与圆形、正方形等完美的几何图形吻合。</h3><h3>— 《世界的救世主》</h3> <h3>他们把人体的比例变成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和谐美的基础。人体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体解剖,他们认为解剖学是真实表现人的形态时必须具备的知识。</h3><h3><br></h3> <h3>达·芬奇十分重视解剖学,研究这门学问前后有四十余年。他认为人体解剖是了解人体动态的钥匙。他讥笑有些画家不结合人的动作去研究解剖,结果画出的裸像,肌肉块凸起,活象一袋萝卜。</h3><h3><br></h3> <h3>人体动态表情和心理的描写是达·芬奇的艺术的一个要素。达·芬奇认为“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连素描画里的线条也是点的运动的结果。他喜欢用波浪起伏的曲线去安排人物的姿势,就和这一认识有关。</h3><h3><br></h3> <h3>对于人的手势和表情,达·芬奇有这样的看法:人在不做作时的动作、手势和表情必定和这人的思想感情相适应。所以,他把动态、手势、表情看成是绘画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要求画家笔下人物的动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表现它们的思想感情。达·芬奇的这一人体动态理论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有深刻的影响。</h3><h3><br></h3> <h3>风景和大自然研究同样是达·芬奇画论中重要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以自然为良师益友,从马萨卓起,风景已是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达·芬奇更是文艺复兴繁盛时期的时代大师中,最擅长以风景作背景的画家。在画论的这一部分笔记里,我们可以找到达·芬奇对风景和自然现象的许多壮丽的描写。</h3><h3><br></h3> <h3>总而言之,达·芬奇的绘画论,把他那个时代里和绘画有关的问题几乎统统讨论到了。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革新家,在构图法、明暗法、透视法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有巨大的贡献,又是历史上有数的学识最渊博的巨人。</h3><h3><br></h3> <h3>那部汇集他毕生经验写成的画论,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总结了他那个时代绘画艺术的成就的百科全书。值得惊奇的倒是他的许多观点在五百年后的今天看来,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可供我们借鉴。</h3><h3><br></h3> <h3>达·芬奇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未完成作品的零星碎片。他在临终前痛心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h3><h3><br></h3> <h3>这是天才的艺术大师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吗?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我们期待着新的艺术世界王者的诞生。</h3><h3><br></h3> <h3>达·达芬奇主要绘画作品</h3><h3>《蒙娜丽莎》(《Mona Lisa》)</h3><h3>《圣耶若姆》(未完成)</h3><h3>《吉内薇拉·班琪》</h3><h3>《音乐家肖像》(未完成)</h3><h3>《抱银鼠的女子》</h3><h3>《额饰女郎》</h3><h3>《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h3><h3>《拈花圣母》</h3><h3>《哺乳圣母》</h3><h3>《柏诺瓦的圣母》</h3><h3>《加罗法诺的圣母》</h3><h3>《岩间圣母》</h3><h3>《纺车边的圣母》</h3><h3>《圣母子与圣安妮》</h3><h3>《受胎告知》</h3><h3>《博士来拜》(未完成)</h3><h3>《基督受洗》(合作)</h3><h3>《施洗者圣约翰》</h3><h3>《酒神巴卡斯》</h3><h3>《莉妲和天鹅》(原画遗失)</h3><h3>《维特鲁威人》</h3><h3>《世界的救世主》</h3><h3>《安吉亚里之战》(未完成)</h3><h3><br></h3> <h3>达·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用左手反写的手稿,难于解读。只有到十七世纪中叶,才有学者整理小部分达·芬奇手稿。达·芬奇的主要手稿丢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见天日,但已被严重毁坏。<br></h3><h3><br></h3> <h3>手稿分类</h3><h3>《绘画论》1817年,从乌尔宾诺图书馆发现经达·芬奇弟子弗朗西斯科·梅尔兹整理的《绘画论》手稿。</h3><h3>论雕刻</h3><h3>论建筑,包括教堂草图,拱型结构分析</h3><h3>论生理,包括论人的生死、记忆、智力和欲望</h3><h3>论解剖学</h3><h3>论葡萄种植及酿酒技术</h3><h3>论动物学</h3><h3>论天文,包括论地球、太阳和行星</h3><h3>论地理,包括论水流、地质学、意大利运河、法国的道路、论开矿、论哲学</h3><h3>小故事,包括寓言、谜语等。</h3><h3><br></h3> <p>作者的其他美篇:</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h7zym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卢浮宫漫游记</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gujv68x?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孤独的梵高</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qnufvr?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法国阿维尼翁教皇宫</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c50j9y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安妮之家》</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fec13j?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大理石的诗 – 米兰大教堂</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amupryj?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黑色的科隆大教堂</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k847apx?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lcpq0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欧洲最浪漫的城市 — 布鲁日</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myx6r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欧洲之巅” — 瑞士少女峰</a></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