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疯”,好玩儿。有个小伙伴一起就更一往无前了。</h3> <h3> 最早知道的绍兴应该就是鲁迅笔下的了,终于来到绍兴,没有不去瞻仰大师的道理。还没下车,远远望去就发了“怵”——人要不要这么多啊😱。</h3><h3> 扑鼻而来的是臭豆腐的“香”——太违心了,必须更正为臭死人的臭,刚见好的咳嗽被这臭味激发,咳得我五脏六腑翻江倒海,不记得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是卖臭豆腐的啊。努力想象这恶臭是墨香吧,不能坏了心情。</h3><h3> 还要要命的是鲁迅故居门口的“长龙”,看看电子屏幕上的接待人数提示,现在开始排队,估计再有三个小时差不多就可以进了鲁迅曾经的家了。好像瞬间就放弃了进去的念头,毫不犹豫地排在了进三味书屋的队伍里(这个队伍貌似短一些),这个队伍沿三味书屋前面的小河排着,踮起脚尖看到这个队伍的尽头是马路边,然后好像绕过一个小木屋商场(队伍比较长,一般人们到这里就会买些饮料或者零食),再到小河的另一边,然后到现在这个位置的河对面就差不多可以进去了。已经退而求其次了,这个队必须排。</h3><h3> 定下心来排队,便可以细细欣赏这充满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鲁迅中路”,应该是后来改的名字吧。一溜的粉墙黛瓦、竹丝台门建筑,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寿家台门等等都集中在这里,也难怪这儿的游客如此之多(相信也有免费的缘故),不乏像我们这样的千里迢迢想来品味鲁迅笔下风土人情的“游子”。</h3> <h3> 近观身边的小河,“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傍河而居的人家,房前屋后就是小河, 屋后“楼板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淡泊而安宁的景象浮现在脑中,小河流曾经是这里的人家出行的大街小巷。</h3><h3> 这样想着就也不觉得排队的苦。游人也可以选择水路,乘船去附近的景点,排队的人中也有不堪日晒和臭味的便想走了这“捷径”(其实也要排队,可能时间要略短一点)。</h3> <h3> 跨过一座小石桥,终于可以进“三味书屋”门了,“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是不是就是这座小石桥不得而知。</h3> <h3> 三味书屋是先生十二岁至十七岁时求学的地方,鲁迅笔下“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人很多,早已不知道了东西,只是随着人流挨个儿进可以进的地方。</h3> <h3> 这儿人更多,还以为到了三味书屋,定睛看确是“三馀书屋”。里面一位“老先生”真的很像私塾的“老先生”,正和游客互动,带领大家温习“三字经”,吸引了众多游人,尤其是带小朋友来的家长,仿佛只有参加了这个项目才不枉此行,也是的,这样更能感受鲁迅当时读书的情景。</h3><h3> “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是为三余。</h3> <h3> “三味书屋”是不让游人进去的,隔窗望进去,二三十平米的样子,鲁迅的书桌在屋内一角,书桌右下角有一块玻璃盖着的说是早年鲁迅因为迟到受到师傅批评,鲁迅自勉遂刻下一个“早”字。</h3><h3> “三味书屋”这匾不知道是不是原物,人多,也没导游,不得而知。“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画也不知道是不是原作,距离有点远,实在没看到“肥大的”鹿。这样的描写感觉鲁迅那时不太喜欢这屋啊。</h3> <h3> 这里简要地介绍了寿镜吾老先生。旁边还有一块小板面:“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如此。</h3> <h3> 走出三味书屋,仍然看不到鲁迅故居前排队的队尾在哪里,决定先去不远的沈园,也许就错过了百草园,错过了闰土,错过了“细脚伶仃的圆规”也是没办法的事情。</h3><h3> 一路上可遇数家卖臭豆腐的,依然是满鼻的臭,还好旁边小河里的一艘艘小乌棚船缓缓行驶,绿波微澜,转移了我的注意力。</h3> <h3> 沈园,宋代私家园林,主人无从考证,只知是南宋时沈姓富商,小巧的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绿树葱郁,因了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便有了故事。</h3><h3> 请了导游,一位头顶扎小辫的帅锅,声音蛮好听,他说感冒了,声音就有了磁性。小哥程式化地逐一介绍,满园的植物中腊梅不少,有“问梅槛”,还有宋代池塘,考古挖出了宋代的陶瓷片,还有“六朝井亭”,这个井中出土了汉代、六朝的陶瓷片,井亭的顶中央是空的,解释说是因为过去人们从井中打水用竹竿往上提,顶中空是便于提水,有道理。</h3> <h3> “孤鹤轩”,实际上是“阁”。陆游晚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82岁时作诗《城南诗》:城南亭榭销闲坊,孤鹤归飞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两旁柱子上是一副对联,导游有感情地念给我们听: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宫墙柳”、“雨送黄昏”出自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词。</h3> <h3> 这是钗头凤碑,铭录了诗人陆游与唐婉的凄凄惨惨的爱情悲剧。导游小哥整理了一下感情:</h3><h3> 陆游 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h3><h3> 唐婉和词 钗头凤“事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h3><h3> 词是好词,流传千古,事不是好事,爱情里总是女子多伤,唐婉一滴清泪,缠绵了南宋文学史,而她38岁抑郁而终,陆游说是一生牵挂唐婉,什么事都没耽误,足足活了84岁。嫁人要嫁赵士程。</h3> <h3> 沈园南苑,连理园和陆游纪念馆,现代景观,没有了太大的兴趣,短暂休息了一会儿就出了园子。</h3> <h3> 绍兴这地方,物质的、精神的特产都很丰富,不仅有臭豆腐、茴香豆、黄酒花雕,更有著名文人骚客青史留名,进不去鲁迅故居,去了陆游偶遇唐婉的沈园,沈园出来还可以去成就了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h3><h3> </h3> <h3> 坐车大概三十分钟就到了绍兴东南兰渚山脚下的兰亭。一进门就和一堆人站在这个牌子前面像小学生认字一样的“欣赏这块牌子”</h3> <h3> 先看见鹅池,真有几只大白鹅优雅嬉戏,旁边就是鹅池碑,相传是王羲之父子合写,也称“父子碑”。父子同是书法大家,因此使此碑身价百倍。也有传说此碑是后人将其父子的书法作品中分别摘取了这二字,以应父子合写“鹅池”这个故事。当然,王羲之喜欢鹅,喜欢看鹅,喜欢鹅体态优美的游水,甚至王羲之的书法中的“之”字各不相同,但都有“鹅”的姿态,这有说服力,不是还有个故事说道士因为认出是王羲之要买他的鹅,故意不肯卖,而让他抄一本经书作为交换,而王羲之竟然照做,最后喜得白鹅而归。</h3> <h3>过了鹅池就走到了兰亭碑,即小兰亭,碑身明显是断裂后复原的,为文革时痕迹,据说修复时因找不全碑石,虽精工相接,仍不能满足看碑的人,人们总以自己的手指去弥补摩画,久而久之,“兰亭”二字中间的残缺部分隐约重现。因此,此碑被戏称“君民碑”。</h3> <h3>远远看去一座庄重的底座比较高的八角重檐亭子,就是御碑亭了,就是园内工作人员习惯说的“大碑”,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文,碑后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的《兰亭即事》,这是祖孙碑了。御碑亭是这园子的镇园之宝了。</h3> <h3>这御碑高6.8米,宽6.2米,厚20厘米,重1.8万公斤,是我国最大的古石碑之一。还真有皇家气派。</h3> <h3>流觞亭,前面就是曲水流觞处,现在这个是清代建的,为纪念曲水流觞的场所。在这里摆着十八个砖台,每个台子旁边有一大“缸”,游人可取笔沾水在砖台上写字耍,后面就是“太字碑”,是根据王献之临池学书的典故设置的吧。</h3><h3> 文人们真是会玩,曲水流觞,放到现在就相当于发明了一种游戏。曲水是留在地面上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流觞是漂在曲水上的像酒杯一样的酒器,文人们临水而坐,觞漂流到谁那儿谁就即兴作诗,做不上来就喝酒,一觞一咏组成了著名的曲水流觞,没有当时王羲之、谢安、谢万、郗昙、王徽之等等文人雅士的这次聚会,就没有了《兰亭序》的诞生。这样的游戏也被后人效仿,记得早年去皇城相府就有个类似的地方。</h3> <h3> 王右军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在流觞亭左偏后,四周荷花池环绕,这个季节只能看到残荷,进入院中,“祠中有池(称墨池),池上建亭,四周环廊,其结构相当罕见。”山水廊桥亭融为一体,独具匠心。四面环廊墙上都是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序》石刻,祠内陈列王羲之像,周边是王羲之家族的介绍。王右军祠是兰亭的主要景点,实在是不懂书法,估计书法爱好者来到这里可以呆上一天,享受书法盛宴。</h3> <h3>站在桥中央,溪流与苍翠的尽头就是兰渚山吧。这样的景色江南并不少见?</h3> <h3>兰亭的竹子随处可见,据说有三十多个品种,这种的应该叫“龟背”吧。</h3> <h3>往出口走必经“王羲之书法博物馆”,里面运用一些现代化手段,再现昔时曲水流觞等兰亭盛景。</h3><h3> </h3> <h3> 博物馆这一角很喜欢。上写到:</h3><h3> 唐代《述书赋》叙述东晋书法的状况时说:“博哉四庾,茂以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王、谢、庾、郗,不仅是当时政局的主要支柱,同时是当时主宰书坛的主要家族。我俩小小地自豪了一把。</h3><h3> 出了博物馆再经过文创街区就出了兰亭。结束了一天的“文化”之旅,身体疲累,心情愉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