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令孩子们高兴的事情有很多。夏日炎炎,滂沱大雨之时,晒场淋雨,痛快淋漓;邻居或亲戚红白喜事,设宴招待,借机大饱一顿,尽享口福之爽,满心开怀;过年给亲戚拜年,小红包落袋,美美滋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但所有这些,对我而言,其高兴程度都无法与能去妙客赶圩可比!</h3><h3> 旧时的妙客街,依山傍水,离我家虽说不远,也就三四公里,可要去一趟妙客圩着实不易。首先要征求大人的同意,其次就是过渡船,再就是还要行走蜿蜒曲折的山路、田埂、村庄……,更重要的就是要口袋里有钱。</h3><h3> 记得那时只要能去一次妙客,高兴得不得了,根本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口袋里面是否有钱。先是从村里走到河边渡口,然后挤进我二伯母掌舵的木船,只见我二伯母身材矮小,体态瘦弱,可凭借着她多年的经验和“祖传秘方”,诺大的木船在她那瘦小的双手之下,如同乖巧可爱的木偶,任由她随意拿捏、摆布,时而弓腰划桨,时而篙杆撑行,遇到洪水时更能突显她那高超的摆渡技术。篙杆如同定海神针,稳稳地把木船固定在对河岸边,满船前往赶圩的父老乡亲有序地从船尾跳出,沿着水渠边的小路,穿过六拉垌、燕滩村,紧接着就是要经过令人毛骨悚然的铁炉坳,再沿着陵山村田野,走上龙门,穿过妙客小学,就到了人人羡慕的妙客圩了。</h3><h3> 到了妙客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妙客粮所。它位于入口处的左边,几间简单的泥巴瓦房专门用来囤积公购粮,那充满着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厚爱与无比的信任和信赖。每年夏秋两季,各生产队积极按计划完成公购粮缴交任务,公粮是无偿缴交的,购粮有一定的补贴。社员们有的用风谷机重新加工以确保粒粒饱满,不够干的需要加晒……,大家都非常踊跃,精神抖擞,构成了一片你追我赶的繁忙景象。</h3><h3> 走过了粮所,右边房子边上往往就是摆卖一些自种的如黄皮、龙眼、香蕉、杨桃之类的水果,还有一个阿婆摆卖各种颜色的凉茶,有黄色的,有绿色的,有棕褐色的………,看到这些应该非常可口的凉茶突然感觉口渴难耐,但也只能望梅止渴了,原因无需多说,囊中羞涩,身无分文。左手靠江边处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主要是用来卖猪肉、鸡鸭等农副产品。再往右拐就是一条非常笔直的街道,两边房屋骑楼结构,店铺林立,什么饮食店啊,书店啊,理发店啊……几乎应有尽有!</h3><h3> 每当走到饮食店,尽管身无分文,我都要在那儿驻足一会儿,闻一下从饮食店里面散发出来的米粉、面包、肉粥等美味佳肴的芳香,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饥肠辘辘、垂涎三尺呢!有时很巧,正好在那儿碰到我姐也走到那儿,我姐嫁到离妙客不远的村庄,有事没事常到妙客赶圩,哪怕看看热闹也乐此不疲。这时,我姐往往会问我吃不吃米粉,尽管我显得非常害羞,内心却是多么渴望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本地米粉,但我还是本能地对她说道:“不吃,我肚子不饿!”。你可知道,连她都吃不起,又怎么有能力请我吃呢?!就这样,在同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时间碰到我姐好几次,重复着同样的话语,最终大家都无法在一起吃过一碗大家都梦寐以求的、应该是非常美味的妙客米粉!像这样赶圩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碗粉的境遇何尝就我一个人啊!就连我那有工资领的父亲亦是如此!</h3><h3>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随着妙客大桥的竣工、通车以及燕滩电站的上马建设,仿佛一下子大开眼界,通往县城的公路通了,来自全县各地的民工纷纷来到了燕滩电站周边的各个村庄,建设电站热火朝天,在地坪上、山坡上民工们用自己的双手搭起了稳固的工棚,那时生产力非常落后,除偶尔见到一两辆铲车外,其它全是凭借着锄头、篸箕、扁担等简陋的劳动工具去完成开路、劈渠工作。民工们白天干活,晚上闲暇时间看电影,我也因此有机会看了不少,像《奇袭》、《永不消逝的电波》、《刘三姐》、《决裂》……等就是那个时候看的,尽管听不懂电影中的对白,但也能“捡破烂跳舞——穷欢乐!”。除此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我竟然有机会做起了小小的生意!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家的菜地里的苦麦菜长得特别好,母亲建议我摘些挑去卖,换点零花钱,我激动不已,二话没说就低头在菜地里摘了满满的一担,屁颠屁颠地挑到了公连坪的工棚那里,居然卖得了五毛钱!你可知道,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真是高兴坏了啊!</h3><h3> 正是因为修建水电站,水位会上涨,旧妙客圩也不得不搬迁了,搬到了妙客大桥的另一边。那里地势高,哪怕洪水来了也淹不着,十分安全。由于当时文革刚刚结束,经济落后,百业待兴,新妙客街与旧妙客街几乎完全一样,也是七字街。那时能外出干活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集中在村里。每逢圩日,人头攒动,满街都可以听到各种叫卖声、吆喝声……,热闹非凡。有一年,我家辛辛苦苦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养了一头大肥猪,父母请我舅舅来帮宰杀,甭说有多高兴啊!天没亮就起来看他们动手,然后天蒙蒙亮就用箩筐把猪肉挑到妙客去卖。那时的市场在一个深凹处,我的天啊!一块五一斤,摆到差不多天黑都没卖完,中途连一口水都没得喝,更不用说吃粉、吃饭了!当时民众的购买力由此可见一斑!</h3><h3> 还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那时我大概也就十三四岁吧,生产队要交公购粮,为了能吃上一碗“光头面”,我也积极报名参加,六七十斤的体重却挑起了七十斤重的稻谷,光着脚丫,踩着凹凸不平的泥巴路,居然兴致勃勃地挑到了妙客新粮所,如愿地吃上了那碗现在看来无法下肚的光头面(开水+面+盐+气味难闻的菜籽油)!</h3><h3> 几十年过去了,妙客——这座镶嵌在大同江与大黎江交汇处的美丽山城如同一颗璀璨明珠朝气蓬勃、熠熠生辉!更为庆幸的是,我那没钱请我吃米粉的姐姐如今依然健在,她应该是妙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直接的见证人。与以前一样她依然对妙客不离不弃,绝对不会忘记到那里赶圩,每逢在妙客见到她,我总会跟她寒暄几句,请她吃上一碗“迟到”的妙客米粉,给她一些钱补贴生活……。</h3><h3> 穷苦,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毕竟是短暂的,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安好!</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