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螺洲

灵芝

<h3> 时值秋日,九月的福州白天依然炎热,秋老虎的威力不减。我和老同学绿叶,顶着烈日来到古镇螺洲,寻访祖辈的足迹。说来好笑,螺洲是我的故乡,我却一点也不熟悉,还得住在镇附近的绿叶来引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螺洲在福州南面,乌龙江边,一座螺洲大桥穿镇而过。面向乌龙江,右边是螺洲大桥,左边则是乌龙江大桥,老乡说是韩先楚建的。如今又多了高铁、高速路等六、七座跨江大桥。宽阔的乌龙江烟波浩渺,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有点黄不够洁净。远望江对面延绵起伏的远山,五虎山似五虎蹲守在那,守卫着家园。一条长长的江堤护卫着古镇,堤坝外正在修沿江步道,不久的将来步道修成,沿江美景一定吸引众多游人。江边已看不到滩涂,铺上了带长条孔的水泥板。我上次来时,看到滩涂上面长着些小草,有小螃蜞在横行,有人在钓螃蜞,它很美味,磨成螃蜞酱好吃极了,尤以我小姑做的螃蜞酱最好吃。螺洲分洲头、洲中、洲尾,分别住着陈姓、吴姓、林姓人家,我是洲尾人。</h3><h3><br></h3> <h3>  螺洲之所以叫螺洲,一说是因地形似螺,另一说是因有田螺姑娘的故事流传。洲尾有座“螺女庙”,极小,隐在大榕树下,庙顶上还长着野芭蕉、野芋子等野草,如无老乡指点,很容易错过而略去不见。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牌子上写着“螺女庙”,而老乡却说那是“老鼠庙”?追问之后他说:在洲中吴姓那原有一座螺女庙,现已毁,那才叫螺女庙,那里有很大的螺。我用福州方言念了下这两个庙名,觉得很相近,是不是谐音的缘故?再看看牌子,上面写着:螺女庙又名螺女徐氏仙娘庙,螺祖庙,位于洲尾村江边。据传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殿内祀“螺洲仙主”,螺仙在螺洲人心中是地方保护神。《螺江志》中记载,螺洲曾有四座螺女庙,现仅存此座。</h3><h3><br></h3> <h3>榕树下的庙,你看到了吗?</h3> <h3>  螺女庙相邻的《观澜书院》,因楼前有“曲水观澜”之景而名,又名《三才子读书楼》。明初名士林岊、林峦、林赪叔侄三人忿朱棣篡位而不仕,隐此读书而名。历明清五百余年一直是林氏家族的义塾。19O6年改为“观澜小学”,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活动据点。书院内有林雨化、林立两位名人塑像。书院边还有座天后宫,可见此地之民间信仰。《螺女庙》、《观澜书院》、《天后宫》比邻而立,数百年来倚江静观人间沧海桑田之变换。高大的榕树绿荫蔽日,流连于此,感觉十分清凉。</h3><h3><br></h3> <h3> 往前不远处便是林氏宗祠了,面江而立,正中大门上方牌匾上写着《螺江林氏宗祠》,两旁边门上分别是《入孝》、《出弟》。宗祠前面是一块空地,再前面就是一层楼高的江堤了。站在祠堂前看不见江面,老乡说,修了堤坝,挡了林家风水。前两次来时空地还是空的,看得见坝体,视野还开阔。如今坝旁盖起了住房,祠堂两边的缝隙也起了楼,一摞电线从牌匾前方横过,空地成了停车场,停了好几辆车,以致想找个合适角度拍个宗祠全貌而不能。窃以为这才是挡风水。</h3> <h3> 从祠堂左前方的台阶登上江堤,江风迎面吹来,好凉爽啊!放眼望去,江景尽收眼底: 近处有块似半岛的小土墩,约几百平米,上面长着几株大榕树,枝繁叶茂,垂着长长的须根。綠荫下十来条长短不一的石凳,长的可躺一个人,正有几个老伯睡在其上小憩。中间有座石砌的小塔,边上靠着块石碑,上面的碑文字迹模糊,看样子有些年头。仔细辨认,只辨得些许,知是道光年间,“重修大王硶(不知此字是否正确)”,上面刻着捐款人之姓名。询问老伯,他用福州方言念了上面那五字,我没记住。大约意为道光年间江水泛滥,堤岸崩塌,重修之,以记。如此看来,这几株大榕树已生长数百年,此地名为“大王硶”?小塔是水文监测点。“一条大河波浪宽”,江水荡漾,波光点点,大气浩渺,一条大船正缓缓驶过,拖着条长浪花。对岸,远山朦朦胧胧,五虎山巍峨耸立,似群虎蹲守。</h3> <h3>  洲中是吴氏家族,族中有个名人叫吴石,他是电视剧《潜伏》的主人公余则成的主要原型,在隐蔽战线上作出了特殊贡献,1950年在台湾被国民党杀害。吴氏宗祠前立有他的塑像,还有毛泽东为吴石将军题的诗。洲中建有孔庙,规模不大,祀孔圣人及弟子。</h3>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写诗称赞吴石将军: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p> <h3>孔庙牌坊</h3> <h3>&nbsp;&nbsp; 洲头住着的陈氏家族最为抢眼。颖川陈氏,唐朝末年从河南迁入福建。其子孙世代秉承祖训,以“读圣贤书,行仁义事”为家风家训,代代相传,渐至发达。明朝开始就有七个进士、三十几个举人,到了清朝进入鼎盛时期。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闽剧《陈若霖斩皇子》说的就是他,我母亲喜欢看熟知情节,常津津乐道。他的曾孙陈宝琛是帝师,傅仪的老师。陈家有“世进士”、“六子科甲”、“兄弟、父子、叔侄同榜进士”的科举盛况。“陈氏五楼”、“陈氏家风家训馆”、“陈氏宗祠”等,从建筑形式到陈列内容都十分可看,可惜时间关系,匆匆而过,只得留待日后再次观赏、细品。</h3> <p>&nbsp;&nbsp; 我和老同学从洲头看到洲尾,再从洲尾沿建设中的沿江步道走回洲头,然后乘公交车回程。正午已过,太阳依旧火辣,余味未尽。古镇螺洲正打造美丽乡村,我的感觉是任重道远。回想我第一次到螺洲是1995年,看到周边有桔子、甘蔗、蔬菜,现在踪迹全无。一路找寻林家祠堂,可见到留有岁月痕迹的古屋旧楼,小院有绿色植物出墙,站在宗祠前外望,天空湛蓝、开阔,虽然不如我想像中那般美丽,倒也有古镇的味道。之后几番再见,脏乱差日甚,到今日所见,愈发目不忍睹。螺洲,你能否去掉那些不协调的搭盖?能否街道干净整洁清爽宜人?呼唤乡村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