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弹性真的不如——DoooooooG

何智远

&nbsp;&nbsp;&nbsp;&nbsp;心理弹性是一种自然恢复力,让我们从每天面对的压力——遇到难缠的客户,十万火急的谈一单大生意,赶上航班延误,一天天正在逼近的“截止日期”等等——之中恢复元气。 &nbsp;&nbsp;&nbsp;&nbsp;我们或许都听过心理学上的“战斗或者逃跑反应”(fight or flight response),当人类——或者说是绝大多数动物——在遇到危险时,身体都会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让我们做好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然而,当危机过后,我们的身体会产生另一种反应却鲜为人知,那就是“休息和消化反应”(rest-and-digest response)。 上述例子中,羚羊能够迅速恢复心理弹性的关键是:<br><br><ol><li>在危机过后,羚羊能迅速开启“休息和消化反应”</li><li>除非遇到下一次生命危机,否则羚羊会一直保持这种“休息和消化反应”,储存体力和能量。</li><li>在下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羚羊能精力满满,全力以赴地去应对。</li></ol> &nbsp;&nbsp;&nbsp;&nbsp;不仅仅是野生动物,比如家里的宠物狗,带狗去宠物医院做体检时,狗就会开启“压力模式”,浑身开始发抖,耸拉着耳朵,死命的拖着狗链,不想进宠物医院的检查室。然而,一旦检查结束了,狗狗就会自动开启“休息和消化反应”,过不了多久又开心得像没事一样。小孩子也有“休息和消化反应”。比如爸爸妈妈第一天送小孩去上小学,小孩子一步三回头地跟爸爸妈妈说“再见”,委屈的不得了。但当爸爸妈妈真的走了,背影也看不见了,小孩子过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和小朋友们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nbsp;&nbsp;&nbsp;&nbsp;小孩子和小动物,往往能都非常迅速的从压力状态中恢复心理弹性。这足以说明,恢复心理弹性是再自然不过的心里过程,而且我们曾经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我们越长大, 特别是进入成年后,这种心理恢复能力反而越来越差呢? &nbsp;&nbsp;&nbsp;&nbsp;首先是生理原因,我们在危机过后却依然心事重重;其次是文化原因,在充满刚硬感的现代社会,“弹性”这个词越来越不被我们的文化所认同。<br><br>&nbsp;&nbsp;&nbsp;&nbsp;其实,真正阻碍我们恢复心理弹性的破坏者和绊脚石是我们“聪明”的大脑——高度发达的新皮质(Neocortex)。新皮质像一份美丽的礼物一样,让我们人类有了高于普通动物的智力,洞察力,反应能力,让人类得以发展出高级语言,具有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交流思想和情感。然而,这份“美丽的礼物”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担忧,绝望,持续言语(perseverate)等困扰。同时,新皮质还是一个“好编剧”,让我们不断地在大脑中自导自演,预想着“万一事情变成了这种糟糕的状况,我应该怎么办”。。。。。。 &nbsp;&nbsp;&nbsp;&nbsp;试想一下,如果小羚羊的大脑也像人类一样拥有新皮质,那它在躲过了狮子追捕之后,可就不会那么悠闲的继续吃草晒太阳了——新皮质会引导小羚羊不断地在大脑中回放刚才狮子追它的片段,让它开始忧心忡忡,忍不住去想:“下一次狮子追我该怎么办?”我要不要根据这次的成功脱险经验制定下一次的逃跑计划?”如果这只羚羊是母的,他可能会想的更复杂了——“哎呀,万一狮子伤到我的小宝贝怎么办。。。。。。” &nbsp;&nbsp;&nbsp;&nbsp;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度会高于正面信息,一次来保证人类的进化。就像我们的祖先,遇到很多食肉动物,并且成功脱险,那么他就会通过记忆这段负面信息,来让自己吸取经验,下一次成功避开这种食肉动物。但现如今,这种在当时帮助人类生存进化的本能,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烦恼。